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班导师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

发布时间:2016-06-29 13:56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专业性强,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满足专业要求配备专业教师担任班导师,能够起到教书育人双重作用,并对学生能力培养具有指导性意义,本文就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特点探讨班导师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和措施。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师生比状况与学生能力培养需求矛盾日益突出,教学与育人脱节,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导致教育效果不明显。同时,由于当代大学生自我发展意识增强和价值观多元化,学生在课业选择、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确定人生目标等方面存在种种困惑。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如何实现教育教学的一体化,满足大学生多样化发展目标与个性化发展方式的要求;如何构筑高校教书育人的有效模式,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人才培养精英化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双重要求下,本科生班导师制成了我国很多高校探寻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重要举措。电子信息工程行业需求从业者有较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而具有专业素养的专职教师既能从专业角度提供创新能力培养和专业综合素养的指导,又能从学生个人特点出发因人施教,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增设班导师是符合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几年来,很多学校不断推出创新班导师制度,逐步形成了以本科生自然班级班导师为主,以工作室导师制、项目组导师制、独立导师制、导师组制及专项导师制为辅的班导师制度体系。

 

  一、本科生班导师制存在问题

 

  1.学生积极性差与本科生班导师权限范围模糊的问题。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对于未来职业与专业间的关系还很模糊,没有形成主体意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势必会影响班导师制度的实施效果。而与学生相对应的则是处于尴尬境地的班级导师,介于专业教师和班级管理人员之间,其权限比较模糊,没有管理甚至是制约学生的权利,仅凭个人魅力以及专业素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制定班导师的制度规范,明确权限范围。

 

  2.在个性鲜明的大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共性指导在某种程度上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班级导师在工作中共性引导基本都是以开集体会议的形式进行,其场所基本是实验室或教室。一对多的形式,导致了班级导师对学生了解有限且学生接受指导的实际效果不好的现象。

 

  3.很多班级导师更注重宏观地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科研设计,与实行班导师制的初衷——全面地指导学生的学业、品行、职业规划、注重大学生的德育培养相差甚远。班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偏重专业性教育,而对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兴趣的培养等德育的培养较少,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实行班导师制度的初衷。绝大多数的导师能够发挥导课的作用,但能够全面履行班导师职责的导师很少。部分导师不能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引导学生开展学习交流。注重智育培养的背后,德育教育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实施班导师的目的及意义

 

1.针对学生需求实施管理和引导并重。班导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生活全面指导的班导师制度,它赋予了班导师兼具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理辅导员及生活顾问等多重角色。实行班级导师制,是通过导师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强调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学生在为人处世、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本科生班导师制作为学生管理和专业学习的新尝试,强化了弱化了,这种管理模式使学生更易接受。

 

班导师是一种融思想、知识、专业和人生阅历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职责,核心是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在对学生导学、导研、导航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发挥人格培养、心理疏导等不可替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从而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并举。本科生班导师带领班级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角度,从行业需求的角度,以学业指导为主线,指导学生学习、科研、专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文化素质。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的活动和竞赛为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真正爱上专业知识,应用专业知识。班导师制度突出个性培养以及精英教育相结合,是培养造就综合型人才、个性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措施。

 

  3.提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能力与职业生涯规划齐抓。本科生班导师制通过给学生构建专业知识构架,使学生了解所处专业的总体情况,明确每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在专业知识中的作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当前行业的具体需求,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逐步提升自身素质,完成职业规划,避免学生到毕业时才考虑就业的尴尬局面。

 

  4.促进教书和育人的结合。高校教育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班级导师要明确工作定位,即四导作用,思想政治引导、学业和学习辅导、学生生涯设计和就业指导、班风和学风督导;在建立健全沟通机制方面发挥主要作用,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班导师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探索

  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班导师人才培养主要内容

 

  1.班导师以研究性教学为载体,促进教学与研究、实践相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班导师通过开设研讨课程、创新模块课程、体验性课程,组织实施项目制教学,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电子电气类科研立项、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等各种途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创业教育等四大基地教育,通过言传身教,班导师把科研和竞赛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循序渐进地构建自己的知识构架,在班导师的指导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主动学习,拓展学习领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实践、创业能力,实现了学生由主动适应积极拓展再到深化升华有序推进,培养学生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

 

  2.班导师通过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等途径,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班导师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倾向测试、就业课程教育、就业考研指导等途径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早期的职业生涯规划解决学生成长成才的困惑和适应问题,引导学生确定科学的发展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合理选课、合理参与创新竞赛活动、参与电子信息行业需求研讨等活动,帮助学生构建适应社会需求和自我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大学生自我设计、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3.本科生班导师通过实施人格教育,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班导师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在生活、学习和就业考研中给予心理疏导等途径开展人格教育,班导师在四导的过程中,既考虑到学生的共性又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学生不同情况采用响应的方法和措施,形成渗透式人格培养模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班导师扮演的是既教书又育人的角色。班导师以学业指导为主线,以专业教育为依托,把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解决了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相结合的问题。实现班导师制度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构建有效机制,促进班级导师制的健康长效运行。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已被广泛关注,作为构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本科教育改革的新模式——班级导师制,是加强师生之间沟通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制度保障;是全员育人理念的有效探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力推手,更是高校人才培养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有益尝试。因此,必须构建有效机制,解决班级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矛盾,促进班级导师制的有效运行。

 

  四、实施班导师的具体措施

 

  1.实行本科班导师制度,建立班级为单位的沟通平台。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专业知识需要一个交流的平台,遇到问题大家共同解决问题,既提高了信息的效率,同时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例如:通过QQ群、微信平台等手段建立班级的专业知识库和思想动态交流的平台,并加强平台的监管力度。

 

  2.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培养学生团队创新能力。班导师根据学生个性和兴趣的情况,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以小组为单位,组建各类、各层次的学生科研团队,从专业知识的应用开始,逐渐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培养学生团队创新能力。

 

  3.实行本科班导师制度,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有机结合。班导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解决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有机结合的问题。另一方面,班导师制成为教学相长的有效载体,增强了专任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促进了师德建设,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五、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具有专业性强,行业要求高等特点,学生培养要兼顾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团队意识等多方面内容,采取班导师制度是解决学生培养的重要措施,结合专业教师的个人专业素养和行业经验针对学生共性和个性需求,实现班导师体制下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崔炜 李洋 韩太林 詹伟达 孙淑艳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20

上一篇:提升油气储运专业工程技能训练教学质量的探索

下一篇: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提升预防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