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的表意性出发探究文言字词含义
分两个阶段阐述如何从汉字的表意性出发探求文言字词的含义。第一阶段:主要针对高一和高二的学生,这一阶段以老师的讲授为主,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每个文字的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内容。第二阶段:主要针对高三的学生,在高一高二接触了解汉字背后的丰富含义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规律性的总结。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课堂略显沉闷,教育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的学习变得被动,很容易丧失学习语言的兴趣。为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汉字的表意性特点去挖掘文字的含义,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以讲授为主带领学生探究文言字词的含义
针对高一和高二的学生,教师应以讲授为主。要让学生深刻了解每个文字的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内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拓展视野,引发学生主动研究汉字的热情。
例1.《鸿门宴》有“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的句子。“籍”无疑是个重点词,我们可以这样引导:“耤”是由“耒”和“昔”组成的左右结构的词语。“耒”是犁田的工具耒耜,“昔”是古代的人的意思。那么“耤”的意思可以推断为古代的人用耒耜进行犁田,再分析“籍”就是用“竹”简将古人犁田的情况记录下来,进而可以推测出“籍”的意思是登记入册,如“籍田”“簿籍”“书籍”这些词义都跟这个引申义有关。经过教师的这样一分析,学生对词义的记忆会更扎实更深刻。
例2.《左传·宣公十五年》中“我无尔诈,尔无我虞”的句子。“虞”到底何意呢?那得从“吴”这个字开始进行探讨。“吴”字是上下结构的,由“口”和“天”构成。“口”代表说话,“天”在《说文解字》的解释为“天,头也”。“吴”就可以理解为说话的人。“虍”部主要是老虎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记载“虞者,囿之司兽者也”。“虞”的本义就是驯兽人,如果驯兽人想要驯服凶猛的老虎是不是也得有一定的骗术呢?那么“虞”字“欺骗”这层含义就很容易理解了。
例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学生往往不理解“穷”字的含义,经常弄错。那么教师可以这样引导:“穷”的繁体字是“窮”,“窮”是“人屈身在洞穴中”的意思。那么,“穷”就可以引申为“处境困窘”“走投无路”了。经过这样的讲解,教学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4.2013全国新课标卷中《明史·马文升传》文言文翻译题是这样的:“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很多学生走出考场都在担心“耆硕”的含义自己能否写对,其实“耆”字可以这样理解,字面是由“老”和“日”组成的,可以理解为“有智慧的老人在说话”。另外结合《礼记》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就可以知道“耆”是老的意思,并且也能看出60岁的老人就可以指使别人做事了。“硕,从页,石声。页,头”,本义:头大,“耆”和“硕”组合在一起理解为“年高德劭”的意思。
从汉字的表意性特点出发探究汉字含义,有助于学生更透彻了解词义,真正了解这个词的本义。这要求教师阅读更多的有关汉字的书籍,力求解释科学,尽量做到深入浅出,明白好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科学总结带领学生探究文言字词的含义
在高一高二接触了解汉文字背后丰富含义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带领高三学生进行规律性的总结,以便深入探究文言字词的含义。教师可以介绍多种偏旁部首的普遍意义,以便学生自己去探究,尤其有助于考生猜测陌生字词的含义,轻松解决文言文阅读中的障碍。《说文解字》中有六种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字体和结构之间关系密不可分。汉字表意性的结构方式决定了汉字的字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汉字表意这个特点归纳相同偏旁的词义。
1.以“贝”字偏旁进行例说
我们都知道贝壳曾经做过货币,那么以“贝”字作为偏旁的词语普遍跟货币、钱财的交易有关系。比如:“贷” “贻”、“贴” “购” “贿” “赈”等词语。
例1.(2013年四川卷第8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向濂洛之学 向:崇尚
B.造诣益邃 邃:精深
C.履祥倾赀营购 赀:钱财
D.勒为一书 勒:镌刻
此题正确的选项是D,勒:编纂。在做题过程中,C选项是可以最先排除的,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贝”字作为偏旁字词的普遍意思,那么“赀”是“钱财”的这层含义是可以百分百肯定的。
例2.(2012年北京卷第6题)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假:借用
B.景淳竟死 竟:居然
C.反赆以货,遣归 赆:赠送
D.人用是多疑 多:称赞
此题的正确选项是B,竟:最终,终于。而作为干扰的选项C,只要知道“贝”跟钱财和交易相关,考生也能轻松将其排除吧。
2.“糸”(纟)是汉字里与绳子有关的一个重要的偏旁,代表着一条两股交缠的绳子。如“绥”就可以理解为用绳子捆扎“妥当”,那么这个词就可以引申为“安定”“安抚”相关的词语,比如绥靖、绥安等词组就可以理解了。”《伶官传序》中“方其系燕太子以组”的“组”的意思就明朗了,“组”是丝带,丝绳,泛指绳索。
例1.(2013年天津高考真题)《姚敬恒先生事略》语段中出现了“晚年以非罪陷缧绁”这样一句话,部分考生在阅读中碰到了“缧绁”二字,颇感陌生。相信如果有了“糸”(纟)的讲解,“缧绁”二字的含义是不言而喻的。“缧绁”泛指捆绑犯人的黑绳索,学生自然根据语境可以推断出这个词组是“牢狱”的含义了。
例2.(2010年辽宁卷第7题)翻译句子: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有点常识的学生就不会把“投缳”翻译成“跳江”的意思。“缳”是绳套、绞索的意思,“投缳”在这里可以翻译成“上吊”。
3.“禾”的甲骨文及金文都是一株有根、有茎叶的植物,那么跟这个偏旁有关联的词语就可以通过这个偏旁进行推测。
例1.“秉”是“一个人手拿着一株禾苗”的意思,“秉”可以引申为“拿着” “掌握”“主持”等含义。
例2.《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出过一段翻译:“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学生写不对“科”的含义,教师可以结合“禾”的偏旁这样讲解:“科”可以理解为古代农民交租时拿“斗”缴纳禾谷,所以“科”的本义就是依照法律进行课税,并因此引申出“科税”这个词语。那么同样“税”可以理解为兑现应缴纳的禾谷,“征科”就是“征税”的意思。
4.“片”本指木头竖剖成的一半。古时用木片作书写材料,那么很多字词的意思都是可以推测的。如:“牍”“牒”“牗”等词的意思都可以进行推断。
例1.学生在阅读《明史·徐九思传》时碰到“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这个句子,对于“牒”的解释颇感为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古代在造纸术发明之前,都是把文字书写在小而薄的“木片”或者“竹简”上的,所以“牒”有“公文”“文书”的意思,那么,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不久有个小吏袖里藏着空白文书偷盖印章”。学习了这个偏旁学生就可以根据它推测并理解“牍”“版”“牌”等字的含义。
5.“饣”这个偏旁构成的字一般都饮食有关。“饣”偏旁构成的字在文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饭”“饿”“馄”“馐”“饵”。
例1.(2010年重庆卷第8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鳜尺许以馈 馈:进献
B.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 治:追究
C.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 第:住宅
D.贫甚,质女婢于人 质:人质
此题的正确选项是D。质:典当、抵押或译为把……抵押给,是名词活用动词。作为干扰的选项A馈:进献,学生很快就会排除。前提是学生接触过或是老师讲解过“饣”偏旁的含义,再加上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的理论,“馈”的本义就可以理解为以食物送人,那“馈”引申为“进献”是正确的。
维根斯坦说过:“我的语言限制意味着我的世界的限制。”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打开学生通往文言文的这层“限制”,执着于带领学生真正地感受汉文字的魅力。只要沿着研究汉字的这条路坚持走下去,汉字的魅力一定能在课堂上大放异彩。
作者:吴琼 来源:黑河教育 2016年5期
上一篇:高校体育户外运动安全策略探究
下一篇:轻松学好高中数学的“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