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文章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出发,以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啤酒)专业为例,构建了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批工程领域的优秀人才和创新拔尖人才,而现行的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理念、教育制度、培养模式不能满足行业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针对当前高等工程教育中的问题,国家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将其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通过抓住工程教育的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如何突破原有的工程教育局限、树立科学的工程教育培养理念、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探索符合当前国家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值得深入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一、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的“卓越”更多的是强调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态度,是一种发展的质量标准,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主要并不在于其专业知识更丰富,而在于其综合素质更高[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要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明确了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一是要求按照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目标,重构教育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教育理念、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要遵循工程的实践、集成与创新的特征,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系统设计人才培养过程、培养环节,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二是要坚持产学研结合。实践是工程的灵魂和根本,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企业拥有着高校不具备的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真实的工程环境、独特的企业文化以及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因此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支持,要积极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期从根本上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校企脱节的现象。三是要增加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质量决定着工程师的质量,担任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任务的工程教育教师,在工程教育教学方面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还要具有工程实践、工程设计开发、工程技术创新和工程科学研究的能力,然而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工程实践经验不足,与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强化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建设一支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
二、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大连工业大学始终坚持立足轻纺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优势和特色。2011年,我校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三年来,学校充分考虑企业对工程型人才的要求,凝练学校办学特色,以人为本制定具有大工程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多种途径构建校企互惠双赢的联合培养模式,加强教师的工程能力培养,系统构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对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下面,以生物工程(啤酒)专业为例,来探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以人为本,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啤酒)专业作为国家啤酒特色专业、省级重点学科,本着面向国家,重点辐射辽宁、东北地区啤酒行业发展需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根本,实施“优势转化战略”,把学校和专业优势集中汇集到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上来,从工程创新人才的素质、能力、知识三个维度,制定了生物工程(啤酒)专业培养目标和框架,明确提出要着力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职业道德,具有较系统的生物工程啤酒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啤酒、制麦等企业及相关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工程啤酒专业领域有关的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与创新能力,富有进取精神,“强实践、能管理、善创新”的啤酒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二)制定具有大工程观的专业培养方案
大工程观认为,工程教育要包括宏大或复杂的工程视野、工程的多学科视野及其所需要的科学基础素养,此外还应包含相应的人文情怀及工程组织素养[2]。大连工业大学基于大工程观的思想,根据新的专业培养标准,把握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讨论、反复论证,确立了“一条线”“四模块”“重特色”的培养方案框架。“一条线”即以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四模块”即积极搭建“通识教育模块”、“自然科学基础教育模块”、“工程技术基础与专业基础教育模块”和“工程训练与实践模块”交叉结合的基本框架,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重特色”即要充分依托生物工程(啤酒)专业在区域经济和啤酒行业领域中的优势特色,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鼓励创新,以优势求质量、以特色求发展。在人才培养方案上重点强化5个突出。
1.突出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之
中。加强工程师素养的基础教育,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食品安全理念、环境保护意识融入到日常的专业和基础课教学中;强化健全人格教育,重构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道德、人文关怀和社会伦理责任的教育;注重综合能力养成,通过问题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沟通能力、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将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有机结合。
2.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将主干课程前移,调整主干专业课程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比例,精简理论教学内容,留出更充分的时间用于参加工程实践和创新;增加以理论学习和应用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强化操作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除利用学校已有的工程训练中心、四大化学实验中心、发酵专业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学生专业实验外,学校投入经费200万元,购置国内先进的啤酒生产线,并从企业聘请工程师与校内专业教师共同进行实验教学,强化“啤酒工艺学”实验课程的实践性和工程性,与青岛琅琊台集团共建糖品工程实验室,促进了学生对工程理论的理解和实践应用能力。
3.突出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学科交叉,在核心的专业课程中有机地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能够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应用该门专业核心课程知识,创新思维,解决新问题,如在啤酒生产专业课程体系中,引入机械设计、食品安全、企业管理等课程的相关知识点,拓展学生的专业外延;设立名师讲坛,定期邀请国内外行业知名专家、学者作报告,帮助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启迪创新理念;增设创新学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动植物标本竞赛等科技竞赛,以赛代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手、实践能力。
4.教学内容上突出“工程性”。教学内容上强调理论与工程实际的有机结合,在低年级开设“生物工程专业导论”,由资深教授分专题、板块讲授专业相关行业发展前沿,开拓学生工程视野;更新教学内容,按照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组织教学内容,将先进的啤酒生产工程理念、最新的工程技术和研究成果充实到课程教学内容之中;高年级开设企业授课课程“啤酒工艺学”“啤酒厂设计概论”等课程,先后聘请百威英博、华润等知名啤酒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形式为学生系统讲授课程,贴近工程实际,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将与生产工艺、设备等有关的课程安排在企业授课,加深了学生理论学习的实践基础。
5.教学方法上突出探究式教学。教学方法是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标准得以实现的方式,教学方法的改进来源于教师的主动探索。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积极实施课堂互动、沟通,广泛开展结合生产实际的案例式教学,采用启发、讨论等方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改进以“灌输”为主的培养模式,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注重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
(三)探索校企双赢的卓越工程人才联合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校企合作作为成功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学校本着“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根本原则,建立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联合培养的主动性,在实践中拓展合作途径、创新合作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1.以项目为纽带,构建互惠互利合作模式。合作中充分利用我校的科研和人才优势,与金士百集团、隆科特酶制剂等企业共建研发中心,选拔学生赴中粮麦芽(大连)有限公司进行制麦工艺研究,学生不仅获得了参与真实工程项目的体验,也为企业提供了智力支持。
2.开创开放共享的工程实践教育平台,构建系统全面的合作模式。我校在原有校外实习、就业见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管理,拓展功能,与华润雪花啤酒集团、百威英博集团、山东星光糖业集团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制定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在实现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培养的同时,学校根据企业需求为员工进行专项培训和学历教育,调动企业联合培养的积极性,并设立企业奖学金,企业根据自身对人才的需要来设计获奖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向企业需求靠拢。
中心采用典型的“3+1”培养模式,学生第四学年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参与项目研发和毕业课题设计。这种培养模式,将学校培养向企业后延、企业人力资源向学校前伸,实现学生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一体化,缩短学生毕业后在企业的工作适应周期,满足企业用人的需要,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工程实践、工程创新、工程研究及工程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
3.以订单式培养为载体,打通企业用人和学生就业渠道。为探索工程教育国际化培养模式,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我校依托校企合作优势,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基础上与企业结成人才培养共同体,进一步打通企业用人和学生就业渠道,为优秀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也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提供良机。
如与百威英博集团为培养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领军人才进行“百威班”的合作培养,企业量身定制百威班学生选拔、培养、考核方案,组织专家团队开设工程实践、企业文化管理课程,配备“双导师型”团队。
入选“百威班”学生通过系统的校内学习后与百威集团进行就业意向双向选择,最终预就业的学生四年级到企业进行为期1年不断线的顶岗实习,“真刀真枪”在企业进行实践训练和毕业设计,实践期间,校企共同考核学生,实习期满后企业择优录用。采用这种培养模式,我校已连续两年为百威英博集团输送大量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毕业生良好的综合素质赢得了企业的高度认可。
4.以跨专业组建“卓越班”为依托,开拓校企多元化、全方位联合培养途径。鉴于当前国际化大型企业对工程人才专业背景需求的多元化、复合化,我校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途径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与百威英博集团共同着手跨专业组建培养“百威班”,跨专业“百威班”以卓越计划试点较为成熟的生物工程(啤酒)专业为主体,辐射涵盖与企业运行相关的其他专业学生,二年级开学初选拔不同专业的学生组建百威卓越班,结合每个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合理修订课程体系,实行个性化培养。这种培养模式探索了以企业多元需求为导向,以特色专业为引领,以学科群为参与对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有力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工程教育质量。
(四)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强化教师工程背景
学校积极为教师搭建工程能力提升平台,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教育厅开展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项目,采取集中培训、技能操作、网上在线学习及研究研修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师培训。出台奖励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行业会议和相关调研,提升教师的工程能力;建章立制,建立了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的人事保障、制度,与多家企业建立聘任制度,选派教师进企业从事工程实践,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营造校园氛围,引导学生在参与中自主成才
我校积极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自主成才、全面发展潜移默化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积极鼓励学生接触社会,大力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就业见习、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增强认知体验、社会道德意识;开展班级主题讨论、学子沙龙,定期举办辩论赛、演讲比赛,锻炼思考问题能力、沟通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校各级各类科学竞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常态化,邀请知名企业家作报告、模拟企业无领导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认知。
(六)构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为保障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开展的各个主要教育教学活动都设立了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以评价和衡量这些活动的质量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指导下一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培养过程中,学校教学督导、企业相关专家、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然后将评价结果与质量标准进行比较发现是否存在偏差,并将改进建议及时反馈给实施教育的主体。学校进一步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畅通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地将质量改进信息传递给学校相关部门、企业负责人和学生;建立高校与企业基层管理者和技术负责人多层次的沟通渠道;设立毕业生、用人单位定期回访制度,跟踪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了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效实施、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作者:许艳 李宪臻 王伟 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6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