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学校教育对五年制高职学生道德情感影响

发布时间:2016-07-18 14:15

  本文基于一线问卷调查,通过对五年制高职学生与三年制大专和中专学生的差异比较,更好地对五年制高职学校德育状况进行把握,并对当前五年制高职学生道德情感培养提出相应建议。

 

目前,面对全球化、市场化带来的多元价值观与功利主义思想,我国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教学面临多种挑战,各种负面新闻频频发生,随着我国职教体系建设的深入,高职生的道德情感培育问题格外引起重视,情感培养直接影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学校作为学生道德培养的主阵地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很多教育工作者对此做了大量研究,并提出很多建议,然而关于五年制高职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为了更好地把握五年制高职学校德育状况,特别五年制高职学生与其他相近学生的差异,本文基于一线问卷调查,对当前五年制高职学生道德情感培养提出相应建议。

 

  一、调查内容、对象、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从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及扬州旅游商贸学校三所学校在校生中随机抽取1320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分为五年制高职学生、三年制大专学生和三年制中专学生各440名,问卷主要从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以调研。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生来源情况调查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来自重点中学的学生中,三年制大专的比例最高,五年制高职次之,三年制中专最低。来自城市中学的学生中,三年制中专最高,三年制大专次之,五年制高职最低。

 

  由此可以看出三年制大专相比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中专能吸引更多重点中学和城市中学的学生;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主体为普通中学的学生,至于来自城市或者乡镇则差别不大;三年制中专学生的主体为城市学生,显示城市学生对中职教育的接受度更高,他们已经不再一味追求学历教育,而更看重能力教育。因此,对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感培育更应该注重分析普通中学的学生特点,设计出更多贴合普通中学毕业生的实践项目,同时兼顾城市和乡镇孩子的知识体系。

 

  2.学生进校前获奖情况调查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三年制大专学生中获奖比例最高,共有38%的学生经常获奖或少量获奖,五年制高职次之,共有34%的学生经常获奖或少量获奖,三年制中专学生获奖比例最低,仅有26%的学生经常获奖或少量获奖。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三年制大专、五年制高职还是三年制中专学生进校前普遍获奖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因为他们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并不是佼佼者,属于学校各项活动中的落后者,无论对学习还是才艺等多个方面,他们都很难拔得头筹,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影响他们自信心的树立。

 

由此,很多人对活动可能采取回避或漠不关心的态度,因此,我们在今后教育活动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将值得大家研究的重要课题。此外,这些学生对获奖后的心情及对待他人获奖后的心情可以进一步了解,这样对以后道德实践活动给予更详细和准确的指导。

 

如果学生对自己和他人获奖处于积极心态,则可以设计更多奖项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如果学生普遍对获奖无动于衷,更有甚者反感事事设奖,则我们的教育需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引导或减少奖项设计。

 

  3.学生对主题班会的感受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主题班会持肯定态度,其中,三年制中专学生对主题班会的认可度最高为69%,三年制大专和五年制高职学生则差别不大,分别为61%60%。在不大感兴趣中五年制高职、三年制大专的学生明显高于三年制中专。而对主题班会持反感态度的学生中,五年制高职、三年制大专和三年制中专的学生差异不大。

 

  由此可以看出,主题班会仍然是大部分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这也可以成为五年制高职学生道德情感培育的主阵地。此外,对于五年制高职学生来说,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可以转化他们对主题班会的看法,这就需要我们精心设计主题班会形式,充分激发他们对主题班会的兴趣。对于极度反感的同学则可以通过个别交流等诸多形式了解他们反感的缘由,从而召开主题班会时,避免激发他们的反感情绪,甚至逐步改变他们对主题班会的看法。

 

  4.学生对主题班会形式的喜好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总体而言,对于主题班会形式,很多学生更喜欢主题实践和表演展示,对于主题教育和文体活动感兴趣的则相对较少。但其中不同性质的学生对感兴趣的主题班会形式既有共同之处,又存在差异,大家普遍不喜欢主题教育活动,但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大专学生最喜欢的主题班会形式为主题实践活动,三年制大专比五年制高职学生略高,而中专学生最喜欢的主题班会形式为表演展示,而三年制大专学生则喜欢文体活动多过表演展示。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教育和年龄层次增长,学生对主题实践式的主题班会的认识更深刻,他们更关注个人的参与度和其中蕴含的意义,而不仅局限于好玩、热闹。因此,教师设计主题班会时要格外注意班会形式。比如,对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感培育应该减少死板的主题教育,多设计一些让学生亲身实践的活动,这样才能提高主题班会效率。

 

  5.学生对主题班会和道德情感关系的看法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主题班会对道德情感的形成持肯定态度,其中又以三年制中专学生的认可度(认为有和有一些)最高,比例为91%,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大专学生则相差不大,分别为82%81%

 

  由此,可以推断出,随着年龄层次的变化,学生对主题班会对道德情感的形成认可度降低,部分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学生道德情况已经基本成型,一般主题班会已经不太容易改变学生的道德情感状况。因此,除了主题班会以外,教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感培育应该探索更多形式,以达到相辅相成效果。

 

  6.学生对班风、学风的感受

 学校教育对五年制高职学生道德情感影响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所在班级的班风和学风还是感到满意的。由此可以推断,大部分学生对影响他们成长的班级环境持肯定态度,但仍有部分人对班级班风和学风不满意,必将影响他们道德情感形成,值得老师进一步深究。

 

  7.学生对老师讲述情感方面内容的看法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除了书本知识以外,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老师讲一些道德情感培育方面的内容。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无论年龄大小,大部分人都渴望老师能在情感方面给予他们一定引导,因此,教师在教学之余仍然很有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

 

  8.学生对于促使自身道德情感形成的因素的感受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影响自身道德情感进步的因素较为分散,他们对老师的作用普遍没有太强的直观感受,三年制大专的学生更加看重校园文化的影响,而三年制中专的学生则更注重德育等相关课程的影响力。

 

  由此,可以推断出:在学生道德情感形成过程中,教师的直接作用已经下降,学校德育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应该从校园文化和德育课程等方面入手,贯穿学生学习和生活,更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

 

  9.学生对于社团的了解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大专学生比三年制中专学生更了解社团活动,可能因为他们比三年制中专学生拥有更多的社团活动机会和平台。因此,社团活动可能成为一个很好的激发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平台。此外,虽然大部分学生了解社团,但仍有很多学生不了解社团,部分学生甚至不愿了解社团活动。

 

  10.学生参与社团的原因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是出于锻炼能力和培养兴趣的目的而参加社团的,他们普遍拥有丰富自我和提高自我的需求,将学校社团活动看成自我价值实现的平台,这其中三年制大专学生尤为如此。

 

  11.学生认为参与社团的收获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所有学生还是比较认可社团的作用的,通过社团活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自身能力,拓展了知识,并且愉悦了身心,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可以说,社团活动总体上达到了学生的预期,是一个很好的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的平台。

 

  三、对五年制高职学生道德情感培育的启示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主要来自普通中学,他们在进校以前很少有人获奖,基本认可主题班会对道德情感培育的作用,只是对主题班会的不同形式感受不同。他们希望老师讲述一些情感道德的内容,而又不太看重老师对他们情感道德形成的影响。他们普遍看重同学、德育课程和校园文化,乐意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肯定社团对他们的积极作用。

 

  然而,我国目前五年制高职道德教育中,学校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于形式化、教条化,偏重政治理论内容,有些内容已经陈旧、脱离实际生活。长期把德育教育看做知识传授,老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只是空泛讲解理论知识,不重视学生情感激发,很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感情共鸣。由于只是依靠外在知识灌输和行为约束,却不重视学生内在情感培养,学生情感方面出现严重缺失。

 

  学校应该从学生身心发展实际情况出发,把传统思想继承和现代道德培育融合在一起。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会对某些教育内容或教育形式滋生出抵触情绪。如果学生没有爱上此项活动,就谈不上情感投入,甚至会从主观上拒绝接受教育。

 

  从调查可以看出,五年制高职学生更喜欢主题实践式主题班会,他们更喜欢亲身体验。此外,社团活动为学生情感体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有效载体,从而促进情感道德形成。体验是主体把自身当成客体,用自己的整个生命感悟、体会客体,从而得到有关客体感性信息的一种感知方式。亲身体验的培育方法首先要做的是感化学生,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道德,体验人间的真情实感。一个人如果没有充分的情感体验就产生不了积极的道德情感。

 

学生情感的产生不会来源于生硬的灌输,必须通过自身经历直至深刻的体验。体验方法不仅能增强学生兴趣、爱好的认知态度,而且通过体验把个体的生活经验和道德教育内容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善恶、正义和非正义、是非观念的道德之情,也是协调人行为的一种力量。

 

正因如此,学生可以借助体验互动环节,把对方的情感视做自己的情感,在内心世界与对方交流,共同感受使人们置身于同一体验情境中。然后审视自己的行为,从理解和反省自身不足中深化道德认识,可以解决学生价值观和行为品质的问题。心理学家指出,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人们在以后情境中倾向于类似活动,反之,消极的情感体验则会使人们避免类似活动。

 

  学生的体验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一个过程实现。首先,人们通过亲身积极的情感体验认同某种道德内容。然后,经过多次反复体验后内化为自身稳定的倾向性反应,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情绪情感态度。最后,把体验的情感过渡到行为中。可见,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动机和行为。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离不开体验过程,这个过程重视主体对客体的态度和情感选择,从而自觉调节自身道德行为,提升自己的品格。

 

  作者:佘剑波 来源:考试周刊 201649

上一篇:创新医学大专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下一篇:借助思维导图,优化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