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校企合作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意义
搞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地方高校实现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是保证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与社会对接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措施。特别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高校,搞好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实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素质的培养,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条件。
一、校企合作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意义
(一)基于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含义。这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完成专业实践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双向参与、产学融合、定岗实践的途径和方法实现,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水平,全面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增加学生就业和自主择业机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当前,随着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迫切需要加快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促进这些高校直接面向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更好地提升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就业质量、创业能力,并奠定其长期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使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和学习者发展创造更大价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但是,多数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还是以课堂案例教学为主,这种模式使实践完全脱节,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法满足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所以,搞好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平台,是实现产学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实践基地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一直强调实践教学,但是由于建设机制不健全,使在基地建设和运行中存在大量问题,直接影响到基地的实践教学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基地的许多教学实践效果不能实质实现。由于学校与实践基地的合作中,有关合作的项目不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较为笼统,虽有合作协议,但是没有具体操作的内容和方法,从而造成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中的随意性和临时性。名义上实践基地为学校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场所和时间,学生也到基地进行了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实践教学的效果不能得到实质的实现,教学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二)基地实践与理论教学结合不紧密。由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联系和对接,没有预先的计划和安排,实践教学往往是临时决定。在实践基地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往往根据企业的需要安排,从而造成实践教学没有针对性,无法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效果,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使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师自身实践素养不够,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高校教师更愿意理论教学,而不愿意到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很多青年教师直接从学生身份转为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素养,缺乏具体实践岗位的工作经验,在教学中更重视理论的教学和学术的研究,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因此,在对于学生实践方面的指导则显得“力不从心”。
(四)合作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由于企业缺乏战略思考和责任意识,目前主要关注的还是自身利润和效益,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需求难以一致,因此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合作困难。由于运作的动力机制没有形成,不能达到深度的融合,在实际合作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企业经营生产与高校的教学实践需要不能较好地协调的现象,从而影响到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使实习实践基地的职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五)高校与实习实践基地之间缺乏有效的良性互动。企业和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很多具有临时性和功利性,没有基于发展的需要进行长远的考虑。学校的实践教学往往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脱节,常常出现学校需要的针对性实践实习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不符的现象,从而造成企业推掉实习安排的情况,给高校实践教学安排与实施带来不确定性。并且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中,往往是只限于高校学生的单向实习,而缺乏企业对高校需要和利益的回报,缺乏进一步合作的良性发展动力,不利于实习实践基地的稳定性。另外,由于企业的生产性和营利性,在接收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可能正常的生产和经营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也影响到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三、形成产学融合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机制
搞好校企合作,不断完善实践基地建设,需要学校和企业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照顾到双方利益和需求,建立有关制度机制,严格按照要求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实现产学的深度融合。
(一)形成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政策导向机制。实行产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制度,在企业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国家政策导向是非常必要的。一是政府职能部门颁布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成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给予资金的支持和经费的投入,加强舆论宣传,脚踏实地地推进和实施;二是建立鼓励和奖励制度。对于运作效果好,学生受益面广,有发展前途,投资效益高的实践教学基地,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示范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并且对于合作企业要在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减免政策;政府要做好“红娘”,根据企业和高校的需求,在企业和高校之间搭建交流的平台,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交流和合作的联盟,并且加强协调和监管,形成强有力的推动机制。
(二)建立校企互利双赢的动力机制。动力是成功的关键。开展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仅仅依靠感情关系和信誉是远远不够的。由于企业领导变动、企业转制等因素,使实习实践基地的稳定性难以保证。构建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特别是对关注企业的利益尤其重要。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师、设施等资源对企业职工进行继续教育,促进生产型企业向学习型企业转化,特别是根据企业需要开展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高职称、高学历人员的合作与学术交流,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借助于高校的技术力量开展合作,进行新产品的研制、试验与开发、新技术的引进以及设备的技术改造,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科技与智力支持。在当前的合作形式下,企业与高校积极合作,可以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起到宣传效应。学生开展岗位生产实习,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间接增加企业效益,学校使用企业提供的专业实训环境与设备,也起到了潜在消费者的广告作用。在实习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探索成立校企合作实体,可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比如,邢台学院与河北强久集团合作注册成立“河北邢久车业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并作为学校的进出口贸易实训基地。由专业教师、科研人员为公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以邢久公司为平台,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这里完成外贸实务操作培训和实习任务,实现了校企合作的互利双赢。
(三)建立稳定发展的沟通机制。为促进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稳定发展,学校需要与企业组建分工明确、机构成员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合作组织机构,它是保证实践教学实施和基地良好发展的重要保障。比如,成立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制定委员会章程,明确委员会职责权利,负责研究行业与专业发展的要求与趋势,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协调管理校内、外的实习与顶岗训练,开展科研与培训,推荐毕业生,开展合作教育管理。通过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年度重点合作教育内容,不断做好各机构的软硬件建设,使之发挥高效快捷的沟通功能,实现校外实习基地健康运行和科学管理。
(四)建立互信互助的诚信机制。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初期是以信誉和情感为联系纽带,即使以签订协议(或合同)形式建立双方的合作关系,情感与信誉仍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学校要发挥情感联络的内在作用,经常主动与企业联系,针对企业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帮扶等。当企业遇到经营难题时,帮助企业克服困难,使企业在兼顾生产与实践教学的时候,克服实习给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学校也要依据合同的义务要求,维护企业的利益,保守企业的秘密,主动为企业出谋划策,为企业培训员工,推荐优秀毕业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只有诚信互助,才能建立情感和互信,双方的合作也才能持久和长远。
(五)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保障机制。校外基地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基地的建设,双方必须本着互惠互利、深入合作的原则不断进行基地建设。首先,实习实践基地要实行挂牌制度,签订合作协议书,并建立基地的领导小组,保障基地的长期合作关系;其次,双方要共同建立企业的实践方案和考评制度,使实践项目、实践岗位和企业指导教师落实到位,保证教学实践活动与企业生产有机协调。另外,以征求意见、问卷和调研等形式,收集实习企业、基地指导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及意见,并认真分析,对后续实践教学提出改进建议;再次,建立校企联合科研攻关小组,通过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既可密切校企关系,又可以体现高校在企事业单位发展中的作用,从而赢得他们对高校的尊重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可;最后,需要设立专项经费,解决实践基地中需要完善的设备、仪器,保障和不断更新实践教学条件。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鼓励双方开展科研申报、科技创新、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奖励先进指导教师和学生,调动教师、企业人员和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表明,高效运行是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保证。
总之,用人单位都希望招到能够快速进入状态、熟练应对工作的人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是用人市场上的需求导向,也应当成为院校培养学生的导向。完善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机制建设,对于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双赢,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将社会所需知识融入教学,从而培养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者:石志忠
上一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
下一篇:分析语文教学中导语设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