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阻训练的特点运用研究影响论文(共4篇)
第1篇:阶段性抗阻训练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康复效果的影响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是由于脑卒中后盂脆关节半脱位、肌张力减低、肩周肌肉痉挛等导致的肩痛、被动活动明显受限。研究表明[1-2],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发病率高达70.0%,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治疗成为临床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临床上对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多给予康复锻炼护理模式,但效果并不理想,阶段性抗阻训练是根据患者病情分阶段制定锻炼模式,循序渐进的恢复肢体活动,我院神经内科将其用于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康复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79例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2例,女性37例,年龄28~69岁,平均(46.05±3.59)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6例,年龄28~65岁,平均(46.12±3.45)岁;病程7~21d,平均(14.65±3.08)d;性质:脑梗死23例,脑出血20例;部位:左侧14例,右侧29例。观察组46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31~69岁,平均(45.87±3.66)岁;病程8~25d,平均(14.36±2.94)d;性质:脑梗死22例,脑出血24例;部位:左侧15例,右侧31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中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
所有研究对象均处于急性期(Ⅰ期);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肩周炎、颈椎病、局部外伤、感染、神经或肌肉骨骼疾病等导致的肩痛、肩关节活动不利,合并心、肝、肾、脑、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6年)》进行脑卒中后常规治疗,具体包括:营养神经(甲钴胺、乙酰谷酰胺);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口服阿司匹林、尼莫地平等药物;调整血压、血糖、血脂等。
1.2.2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锻炼护理模式,具体如下。①良肢位摆放: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健侧卧位时,患肢向前伸,前臂旋后,肩关节屈曲呈90°,腕关节自然背伸,掌心向上,仰卧位时患侧肩关节向前突出,肘关节伸展,腕关节保持背伸位30°,手指伸展;②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挤压肩胛胸壁关节训练、松动肩胛骨周围肌肉的刺激诱发训练、健侧手牵拉患侧手锻炼等。
1.2.3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阶段性抗阻训练,即第1阶段应该掌握基本姿势及运动,第2阶段进行神经促通,第3阶段进行技巧性动作,具体步骤如下。①第1阶段: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利用健侧上肢进行搭桥训练、滚桶训练(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将滚桶推向前方)、腕关节背伸牵张训练、肩关节屈曲训练、肘关节伸展训练、前臂旋后训练等,充分发挥患肢潜能,降低颈部和躯干患侧屈肌痉挛,松动肩胛带,伸肘位上肢前屈平肩水平。②第2阶段:治疗重点是打破上肢内收屈曲的痉挛模式,采取非痉挛肌力练习、放松练习、抗痉挛手法等,同时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取平卧位,以肘关节为重点,指关节、腕关节用捻法、滚法,肩关节用拿法进行上肢推拿,对痉挛的肌肉用柔性的按摩手法使其放松。③第3阶段:重点放在腕和手指的主动活动,特别是拇指和四指的伸、外展,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洗脸、刷牙、进食、穿衣等)、从床到轮椅及返回动作等以上肢为支撑点的躯干运动,能用患手时不用或尽量少用健手,循序渐进地进行上肢及全身运动,强度由低到高,难度由小至大,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损伤,40min/次,1次/d,5次/周。
1.3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治疗3个月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分法(FMA)、肩关节活动度(ROM)、改良Barthel指数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及关节功能变化。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MAS评分变化比较两组康复效果。
MAS分级:0级为无肌张力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无阻;1级为肌张力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在ROM终末端有轻微的阻力;2级为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在大部分ROM内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动;3级为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在整个ROM内均有阻力,活动较困难;4级为肌张力高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很困难。
FMA评分:正常为100分;<50分为严重运动功能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功能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功能障碍;96~100分为轻度运动功能障碍。
改良Barthel指数:包括进食、洗澡、个人卫生、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六项,每项分为5个等级,总分50分,分值越高,关节功能恢复越好,日常生活能力越高。
VAS评分:用1条10cm长的直尺,患者将自己感受的疼痛强度标记在直尺上,受试者面对无刻度的一面,研究者观察有刻度的一面。0cm表示无痛(0分);0~2.5cm表示偶发或活动时轻微疼痛(2分);2.5~5.0cm表示活动时疼痛,休息时无疼痛(4分);5.0~7.5cm表示活动时疼痛,休息时亦可有自发痛(6分);7.5~10cm表示极痛,不可忍受(8分)。
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MAS改善在2级以上,VAS评分≤2分。②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MAS改善在1级以上,VAS评分为3~7分。③无效:症状无改善或者加重。总有效=显效+有效。
运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SF-36生活质量量表包括一般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6项,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痉挛程度及关节功能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MAS评分、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及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及ROM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6%,对照组为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8,P=0.040)(表2)。
表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F-36生活质量量表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SF-36生活质量量表各项评分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脑卒中又称为中风或者脑血管意外,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为200万人。研究表明[3-5],脑卒中后脑细胞长时间缺血缺氧、坏死导致上位中枢损伤,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γ运动神经元失去高级中枢的控制,牵张反射处于亢进状态,进而出现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肩部麻木感、烧灼样痛,手指屈伸不利、肿胀等,即肩手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洗脸、背手、梳头和穿衣等日常生活功能,此外,疼痛、肿胀等会刺激脊髓中间神经异常兴奋,加重血液流动障碍,形成恶性循环,致残率极高。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神经肌肉促通技术,包括: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等,重新建立高级中枢的控制功能,调节各种反射对运动影响抑制痉挛,促进协调运动的出现,改善肩手综合征关节功能,但是效果并不理想[6-10]。随着康复护理医学的发展,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院在常规护理锻炼基础上设定了针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阶段性抗阻训练,即第1阶段应该掌握基本姿势及运动,第2阶段进行神经促通,第3阶段进行技巧性动作,从而促进大脑高级运动中枢恢复和重建,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及ROM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6%(38/46),对照组为63.6%(21/33),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阶段性抗阻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痉挛状态及关节功能。对阶段性抗阻训练的要点总结如下:第一阶段重点是指导患者通过搭桥训练、滚桶训练、腕关节背伸牵张训练、肩关节屈曲训练、肘关节伸展训练、前臂旋后训练等,掌握基本的姿势与运动模式,进行正确的运动感觉输入和正确的运动模式的输入,并把这种运动模式通过反复的训练固定下来,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建立新的神经通路或功能重组;第二阶段是重建正常的运动功能模式后,按照正常个体发育的顺序,通过利用正常的自发性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来调节肌张力,在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进行推拿上肢被动活动,通过揉、拿、捏等手法缓解肌肉的痉挛状态,使病人肌力得到恢复;第三阶段是将运动模式逐渐转变为日常生活复杂的功能性、技巧性动作,以姿势控制、调正反应、平衡反应及其他保护性反应、伸手、抓握与放松等基本动作模式为基础,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为基础。
由于肩手综合征对患者生活质量会造成较大影响,因此把生活质量引入脑卒中肩手综合征人群的治疗疗效评价体系中是很有必要的[11-12],本研究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有升高,提示相较于常规康复锻炼,阶段性抗阻训练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考虑是由于痉挛状态及运动功能的改善,使得生活质量与病情的变化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局面。文献报道[13-14],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受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影响,虽然采用康复锻炼改善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等生理功能,但是肩手综合征作为一件重大的负性应激源,可引发个体强烈而持久的应激反应,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患者治疗及生活积极性,产生恶性循环,影响其恢复,因此,为了促进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康复,建议肩手综合征患者在阶段性抗阻训练护理基础上,应考虑将心理护理干预纳入常规治疗中。此外,目前临床上将肩手综合征分为急性期、营养障碍期、萎缩期3期,患肢一旦进入2期,任何治疗均难以奏效[15],本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为1期肩手综合征患者考虑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原因,因此,对于肩手综合征患者应及早干预。
综上所述,阶段性抗阻训练应用于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有助于缓解痉挛状态、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袁云
第2篇:胸腹外压抗阻训练法在中长跑运动中的应用研究
最近几年的世界田径大赛中,中长跑在所有田径项目中有走下坡路的趋势,尤其中国的中长跑队成绩离世界优秀选手水平差距较大,值得我们所有中长跑教练员和运动员反思。在中长跑训练方法和手段上要进行大力改进,让中国男女子中长跑水平早日进入世界强队行列。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中长跑训练方法和手段也层出不穷,不断推陈出新,其总的思路是围绕“高速度的耐力性项目”这一认识,全面提高运动磷酸原、糖酵解和有氧代谢能力以及有氧、无氧混合供能能力的全面训练指导思想将为中长跑运动的训练手段、中长跑运动员成绩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进入2000年以来,中长跑训练已经逐渐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化的训练过程,中长跑项目训练所呈现出来了训练内容的全面性、训练方法手段的多样性,在训练的过程中更加要求教练员能够针对项目的专项特点和需要的不同,有针对性的选择能够迅速提高专项成绩的相关内容进行训练,根据不同的项目差别,选择最佳的训练内容组合,采用与之对应的训练方法与手段。目前,利用呼吸机进行训练,以改善肺通气机能,在国内外运动医学受到非常多的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关注,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运动心理学等众多学术领域。胸腹外压抗阻训练法就是通过呼吸肌训练提高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以达到增进在全身性大强度运动时的疲劳抵抗能力和这些肌肉工作的机械效率,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成绩。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因为本实验属于单一性较高的运动,且运动强度较大,因此,在最终样本的选取上选定为16名广州市马拉松长跑爱好者作为受试对象,且所选样本均有每周2到7次定期参加长跑的习惯,均阶段性的报名全国各地马拉松长跑比赛,因此实,验之前运动强度有所保障,极大程度地规避了可能出现的风险,并且高强度长跑运动对受试者自身意志力要求较高,所以,选取有参加阶段性马拉松比赛的马拉松爱好者作为样本,受内心爱好及提高运动成绩的愿望所趋有较强的运动参与度和自觉性,访问调查所有受试者都不吸烟,无病理学肺病(如哮喘),无代谢或内分泌紊乱现象。向受试者详细介绍本试验的目的、过程及可能出现的痛苦,所有受试者在实验前均书面同意并愿意配合该实验。并且通过手机跑步记录软件进行距离监控,实现在尽量不影响生活以及跑步规律的前提下进行锻炼。并且每天记录跑步里程以及跑步速度。
(二)研究方法
1.实验器材
采用凯威camewin0620运动加宽护腰带为训练装置。
受试者以佩戴后测定的安静时最大肺活量减少200ml的外压为训练负荷,在进行训练方案负荷训练时是佩戴此装置。
研究内容:研究了四周胸腹外压抗阻训练前后心肺功能指标和有氧运动能力的变化,并对胸腹外压抗阻训练效果同其他研究呼吸肌训练装置和方案进行了比较研究。采用美国MAX-II(肺)AT-10(心电)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系统测试受试者安静及运动时的心肺功能。
2.实验法
(1)实验方案的确定
中长跑运动员的有氧能力是运动员各项运动能力之中比较突出的核心能力之一。训练学专家陈小平曾经指出:“有氧能力是耐力训练的基础,是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耐力训练的理论认识和训练方向上忽视有氧能力的培养在耐力训练实践中缺乏有效提高有氧能力的训练方法,是造成我国大部分体能类运动项目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6]。
本文根据所选样本个体素质以及实验可行性采用12KM每小时配速5000m定量跑为训练内容,25分钟/次,每天一次,每周四次,为期四周共十六次训练。经过阶梯负荷跑台测试,此时的呼吸频率可达到40-55次每分,呼吸深度可达2200-3400ml/次,每一次训练可以对选手呼吸肌进行1000-1375次之多的训练,且该训练强度对受试者其他指标影响较小(强度<70%),能够较多的排除训练方案的其他干扰项,为最佳训练方案
(2)实验指标的测定
①受试者基础测量、基础代谢率
在测试提前三天告知受试者,使其不要进行大强度的训练活动及注意不要饮酒并保持正常饮食作息。
测试选择在上午吃完早餐半小时后,对受试者身高体重肺活量等身体指标进行测定,之后对受试者佩戴便携式气体分析仪,心率表等,使受试者仰面平躺与瑜伽垫。静卧十分钟,对受试者各项指标进行监控收集。
②测定受试者的最大摄氧量
在进行实验前对受试者进行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测定流程如下:
a)给受试者戴上心率遥测表以及气体分析仪面罩,在跑步的过程中通过气体代谢仪同步记录下受试者呼吸频率、呼吸深度、肺通气量、摄氧量、二氧化碳排出量、每公斤体重摄氧量、呼吸商、心率和氧脉搏等数值。
b)要求受试者按照跑台速度进行慢走,快步走,慢跑,快跑共六个递增负荷运动,负荷增加顺序是每3分钟增加2.0公里速度,2公里/小时、4公里/小时、6公里/小时的走的台阶到8公里/小时、10公里/小时、12公里跑等直至出现:摄氧量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出现平台;呼吸商(RQ)达到或接近1.15;心率达到180/每分;受试者已经发挥最大速度并无力保持规定的负荷即达精疲力竭。如有其中三条符合此时的摄氧量水平既为受试者的最大摄氧量。
二、结论
(一)四周胸腹外压抗阻训练增强呼吸肌力量,使安静状态下了呼吸节奏变慢,呼吸深度增加,每分通气量相对变小,使肺无效腔减少,从而提高了安静状态下的肺通气效率,减少了能量的额外消耗。
(二)通过训练,在运动过程中,呼吸效率大幅提高,由于呼吸肌力量耐力的增强,呼吸深度增加,在中低强度下,呼吸频率出现小幅下降,但是肺通气量小幅减少在进行极限强度5000m跑时,呼吸频率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增加幅度小于训练之前,由于潮气量高于训练前,每分通气量高于受试之前水平,因为气体交换效率的提高,从而推迟了摄氧平台的出现,达到了提高运动成绩的效果。
(三)人体主观意义上的耐受程度增强,经过训练,在进行跑台实验时受试者由于戴面罩而出现的主观通气不适感减少,呼吸肌工作能力的增强使受试者在之前运动中出现的呼吸肌疲劳的现象减缓和推迟。
(四)由于呼吸方式的不正确,和呼吸习惯的影响,经常引起运动中机体出现运动强度不高就已经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人体的摄氧能力取决于肺通气机能和血液摄氧机能,因此,在一些运动时呼吸方式不正确者以及优秀耐力训练者中,会出现运动强度达到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和每分钟肺毛细血管血流量(QC)之间比值变小的现象即血液流量过剩,预示着肺通气水平无法满足血液汲取氧气的能力。而通过胸腹外压抗阻训练达到了锻炼呼吸肌,提高肺通气机能的显著效果。
胸腹外压抗阻训练装置容易购买,操作简单,可行性高,训练方法在健康人群中用于调整呼吸方式和肺通气效率可以产生相同的效果。同时,由于呼吸肌节律性收缩伴随着机体无时无刻都在进行,因此,通过佩戴胸束,在静息状态下和进行各种运动时均可根据项目以及训练所需进行锻炼。
作者:李秋利等
第3篇:青少年抗阻训练特点的研究
一、前言
(一)选题依据
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训练,尤其是力量训练可以使青少年儿童尽早掌握专项运动技术,使运动器官达到良好的发育状态,有效地预防和避免运动损伤。那么如何科学地、正确地进行抗阻训练,同时又防止运动损伤的出现,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切入点,值得去研究分析。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专家访谈、查阅分析相关文献,结合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对青少年在力量发展特点,抗组训练的特点、要点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研究和总结,旨在为青少年科学而有效地进行抗阻训练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和帮助。
二、文献综述
(一)青少年
青少年,是人类发育过程中的一段时期,介于童年与成年之间。青少年通常是指十几岁的人,有时因为不同个体在发育上的差异,会往前后延伸。以男性来说,一般是指12到22岁。本文所讨论的范围指青春期前期和青春期阶段。
(二)实际年龄与生物年龄
因为生长发育情形的多变性,所以不容易应用年月计算的方式来界定成熟或发育的阶段。儿童和青少年是以不同的速率进行生长,而每一实际年龄层中的身体发育同样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男孩儿的青春期出现在9—15岁,女孩儿的青春期出现在8-13岁,一般而言,女孩儿的青春期比男孩儿的早两年。
(三)肌肉力量
本文所讨论的肌肉力量是以绝对值(以公斤所测得的总力量)或绝对值(即绝对肌力除以体重或肌肉横断面积的比值)来表达。
(四)青少年抗组训练的意义
训练实践和体育科研表明,从10-13岁开始采用合理的举重方法进行力量训练,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少年支撑运动器官的发育,而且也可同步地提高其心血管系统的机能能力。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青少年的力量发育特征和训练要点。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
四、实验结果
(一)结果
1.青少年的肌力特点
青春期肌肉力量增加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体重的变化。在快速生长阶段,肌肉先增加质量而后增加肌肉力量。青春期的荷尔蒙会加速男孩肌肉力量的发展,而女孩的肌肉力量变化速度则没有男孩明显。一般而言,未受训练的男性最高肌力出现在20-30岁之间。女性则是20岁。
影响儿童青少年肌肉力量的主要原因是神经系统的发育情况。当神经系统开始发育时,平衡能力、灵敏性、肌肉力量与爆发力的技术都将得到快速提高。
2.青少年抗阻训练的受伤风险
处于最高长高速率的青少年,运动时的受伤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原因如下:
(1)男孩儿在14岁,女孩儿在12岁时是处于最高长高速率的时期。在这个阶段骨骼相对脆弱,关节周边的伸肌群与屈肌群之间肌肉不平衡的现象会很明显。而由于连续地快速生长导致肌腱较为紧绷,会增加运动中出现损伤的几率。
(2)儿童少年的生长软骨比较容易受到创伤与过度使用的伤害。跌倒或过度的重复性压力可能会导致骨垢板的骨折。这种风险在青春期是最高的。
五、讨论
(一)青少年抗阻训练计划的设计
在进行抗组训练之前要确保青少年必须具备情绪成熟并能遵守指示。并且在训练开始之前必须进行损伤或疾病的检查。而训练计划的设计要遵循分析需求、选择练习、练习频率、间歇时间、练习顺序、训练量的顺序。并针对个体差异作出调整。比如根据青少年力量和训练特点来选择动作难度低的练习,合理安排联系频率,一周不超过3次。间歇时间要略长于成人。练习顺序与成人相同。而训练量总体要从较低的水平起始。不追求训练量的增加,通过适当调整训练内容和强度,来保持训练的新鲜感和挑战性。
(二)负荷的确定
不建议进行直接的1RM测试,出于安全角度和损伤风险的双重考虑,应该通过nRM来推算1RM值,然后通过“尝试与错误”的方式来决定可以进行安全训练的最大负荷范围。另外,虽然增加阻力和组数是持续进步所必需的因素,但是不需要每一次训练课的强度和训练量都高于上一次。同时注意保持训练计划的新鲜感与挑战性。
(三)青少年抗阻训练原则及建议
1.确保训练开始前充分的热身与牵拉;2.实时监控对运动压力的忍受度;3.起始负荷一定要轻,以便随时做出适当的调整;4.首先采用各种1-3组,单关节的练习与初级多关节练习。当能够完成规定符合,并且技术动作标准时,可以将高级多关节动作加入到训练计划中;5.训练频率为每周2-3次,不连续;6.确保运动前、中、后的充分补水。
作者:张议丹等
第4篇:浅谈水上抗阻训练在蹼泳运动中的应用
蹼泳是一项新兴的体育竞技运动项目,由于其速度快、泳姿新颖的特点,这么多年来我国蹼泳运动在世界上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在训练运动员的肌肉力量和速度上,抗阻训练是一种新型的训练方法,应用在田径运动员的训练上,证明了能有效提高短跑速度、提高步伐之频率;然而,在竞技蹼泳运动训练中,水上抗阻训练还末多见。本文就力图探讨水上抗阻训练在蹼泳运动中的应用效应,以为蹼泳运动训练提供一个新的训练方法。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某蹼泳专业队12名运动员,其中男运动员6名,女运动员6名。
(二)研究方法
1.实验法
2.抗阻训练器材和反牵引训练器材的制作
(1)材料:粘布、棉布、汽车内胎。(2)训练器材制造:依据运动员的平均力量水平,把汽车内胎剪成大约有15米长、8公分宽的皮带。并且用棉布缝成大约有15—20公分的腰带,棉布腰带的两头缝上粘布,还应用棉布在腰带的正中间缝成一个环。(3)使用方式:运动员可以根据自己力量的大小,选择单根或者双根。棉质腰带宽度,可以根据运动员的腰围调整。运动员在训练的时候,把棉制腰带系在自己的腰间,皮带的一头固定在游泳池的出发台上,另一头则固定在身上腰带后的环上。
3.制作负重训练器材
(1)材料:杠铃片、尼龙绳、筒状海绵。(2)器材制作:把尼龙绳的一头做成背肩的形状,在肩部的地方放入筒状的海绵,尼龙绳的另一头则应该固定上杠铃片。(3)使用方式:在使用的时候,把背肩背放在脚前,有杠铃片的一头放到水底下,运动员可以由力量的大小来选择杠铃片的重量。
4.制作阻力衣
(1)材料:旧衣服。(2)制作过程:从旧上衣的肩部开始,把袖子给剪下来,并在上衣和裤子的前面,缝上一些大约有10公分大小的口袋,袋口要比较宽,这就使得运动员在训练的时候就可以穿上。
5.实验步骤
把蹼泳队12名学生分成两组,每一组6人;其中一组是实验组,另一组则是对照组。在游泳馆开展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开展实验之前,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运动员,进行15米、35米、55米、75米的蹼泳项目的测试,并且把成绩记录下来。
第二步,实验的时候,让实验组的六名运动员进行反牵引训练、负重训练和阻力衣的训练。每一周训练三到四次,训练的时间为一个月。另一对照组的六名运动员,则按照常规训练的方式来训练,不采用负重、反牵引和阻力衣的训练方法。
第三步,在一个月之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运动员,都进行15、35、55、75的蹼泳项目成绩测试,并且记录下相关的成绩。
6.数据统计
在对两组运动员成绩统计的同时,计算各项成绩中的平均成绩,并且展开互相比较。
二、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在实验之前,两组的成绩差在1"5—5"2之间,在一个月实验之后,两组的成绩差在1"65-6"6之间。可以看到,在提高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幅度上,实验组要比对照组高。所以可以总结,在提高蹼泳运动员能力上,水上抗阻力训练方法要胜过常规的训练方法。
三、水上抗阻力训练之分析
抗阻力训练是一种有效提高速度的方法。在蹼泳运动中,依靠肌肉收缩带动蹼片来实现推动身体向前运动。在训练蹼泳运动员肌肉能力和速度上,传统的训练方法虽然对下肢肌肉力量有益处,但不能提高专项素质的能力。从宏观上来说,水上抗阻训练是通过加大动作的幅度和力度去提高运动员在水中的专项力量素质。水上抗阻训练的最大好处,就是在水中训练,不破坏运动员对水的感觉。在生理学运动技能原理上看,用较大阻力刺激机体,能使肌肉获得较大程度的收缩,能提高神经系统的传递和控制能力,使“沉睡”肌肉的肌纤维发挥出应有力量,在经过一定时间量的积累之后,引起运动员对阻力运动一个适应性的反映。而且在这适应的过程中,不会对运动员技术产生破坏,也无须经过陆地转换到水中。在训练中通过增加运动员向前运动阻力来发展肌肉能力,提高泳速。
四、水上抗阻力训练方法之分析
水上抗阻训练必需要有承担足够的负荷量,才能提高训练水平。并且运动员在负重训练、反牵引训练、阻力衣的训练上应该隔天进行一次,并且使用率要提高50%以上。并且根据运动员的专项,有针对性安排重复训练时间的长短、重复训练距离的长短、重复训练量的次数、重复训练的游速。在每一次量安排上不仅要使运动员感觉疲倦,但也要使运动员第二天能重新恢复训练,并且安排一些能突出强度的刺激。通过这种刺激、适应的过程,实现蹼泳运动员能力的提高。
作者:向阳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