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美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课探析
1 21世紀新兴生长学科:教育美学
教育是一个过程,它需要人们的不断探索和不断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着一种美,即教育美。认识教育的审美属性对于我们应用教育学和美学原理的方法指导实际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教育美学的渊源
1750年,德国人鲍姆加通提出了美学的概念。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发表,提出美育的重要性。1999年6月,美育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从而使我们认识到:缺乏美育的教育,是难以培养出人格独立、精神健全的公民群体的。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浪潮推动了教育美学的诞生,李泽厚在他的美学图谱中就明确标有“教育美学”字样。教育美学概念的提出,意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981年赵宋光率先从哲学美学角度提出教育美学的概念,并在《论教育的功能》一文中提出“立美教育”的重要思想。
教育美学着眼于人的完善和发展。它关注的更多的是教育中的人,以提升教育素质和品味为宗旨。教育美学的目的是要让教育本身更符合教育的规律,契合美的规律。
我国的教育美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孔子不仅重视智育和德育,而且更重视美育,例如他的“寓教于乐”“礼乐相济”的教育思想。到了近代,蔡元培先生曾指出,凡是学校所存在的课程,都是与美育有关的。可见,教育美学与教学实践息息相关。
1.2 教育美学的研究价值
教育美学是教育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通过整理研究发现,从美学的角度研究教育的论著很少,教育美学的诞生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教育学。教育美学的任务是要用美学的原理和方法去指导实际的教育实践,目的是要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
教育美学为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美育之元素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都与科学的真有关。教学内容也同样具备科学美的特点。随着美育被列为国家教育方针和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教育美学会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教育实践的重视。教育美学任重而道远。
2 教育美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化的科学,其中必然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从教育美学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正逐步成为这门学科建设的新视角。美学包含培养高尚人格的教育目标,这与思想政治的目标有一致之处。教育美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推动思想政治课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美,是教育作为一种实践的本质规定。李泽厚提出“以美启真”思想,就是要实现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现教材中“美”的元素,沿着这种“美”的元素,可以更容易地进入学科知识内部,更深入地把握学科本质知识;其次,要注重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师德建设,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最后,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对学生尤其重要,这种氛围有助于学生领悟和掌握学科知识。
2.1 思想政治课的知识之美
知识之所以“美”是源于它的“真”,只有教师钻研教材的深度足够深,才能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知识“美”的眼睛,在备课时下足功夫。
我们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为例。《经济生活》教材编写的基本逻辑顺序是:介绍消费、交换,依次分析生产、分配,最后介绍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单元是生活与消费,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第二单元讲生产、劳动与经营的过程。第三单元讲收入与分配,通过生产把社会财富创造出来了。那么,这些社会财富该如何合理分配呢?紧接着就应当研究财富的问题,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就是介绍“财富分配”。第四单元主要介绍“市场经济”。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整个世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
《政治生活》教材体现“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以政治学科知识为支撑回答政治生活的有关问题并有机地渗透对学生进行政治观点的教育。第一单元首先明确了我国的国家性质,了解自己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和需要履行哪些政治义务,了解近些年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一些新变化、新做法,并通过学习、实践、参与体验的过程,认识到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提高自身政治素养的重要性。第二单元引导学生明确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这是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第三单元讲的是我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第四单元引导学生把视野越出主权国家的范围,转向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国际社会,学习有关国际社会和我国外交政策的知识。
《文化生活》的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讲述了文化的含义、功能和作用。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讲述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创新的意义。第三单元“文化与民族精神”讲述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目标和要求。
《生活與哲学》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哲学一般知识。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旨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哲学。第二单元讲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第三单元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为我们展示了“世界是怎么样的”这一壮丽画面。第四单元是本教材的落脚点。让学生明白“世界是什么”“世界怎么样”,知道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美”贵在运用,我们不妨看一下具体的教学实践。例如在讲授“信用卡”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银行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各种信用卡的的基本特征,从而加深学生对信用货币的认识。创设实体情境也就是在发现和展示知识的“美”。又如,教学“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这种思想政治课模拟情境的创设也是知识美的体现。
每门学科都有各自的课堂教学艺术,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学科也不例外。
2.2 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师德之美
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师德之美主要体现在其坚定的政治信仰上,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坚定信仰的重要性。信仰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素养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体现出了这一职业的职业性质。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要有坚定的政治原则,树立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应树立对自身实践活动的信仰,从而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自身价值;要树立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仰,使思想政治教育永葆生机和活力。如果某位教师作为一个“人”被学生的意志所否定的话,那么无论他有多么广博的学识也绝不可能被他们所接受。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效果来看,教育者的人格所起的作用是行“不言之教”,它虽不比理论那么严谨清晰,但比语言更有说服力,更能表达对象本心。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获得教学动机、方向和道路思想规范的前提。在思想动机上,提高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能力和水平,改善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的不良状况;在努力方向上,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解放、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推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在具体道路上,逐步接近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总体目标。
2.3 思想政治课教学机智之美
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教育机智,即在处理某个意料之外的问题时有高度的理智感、责任感、道德感和智慧。
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节的内容时,告诫同学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观察到有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都什么时代了,还讲这个?”显然,教师必须解开这个困惑,否则就很难达到教学效果。为此,他启发学生:“日本人的生活那么富裕,为什么家长还要让孩子来中国的大草原长途跋涉?而为什么中国还没有摆脱贫困,我们的青少年们已经经不起艰苦生活的锤炼了呢?”这位老师成功运用他的教育机智缓解了本节课的尴尬气氛,同时也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怎样才能拥有良好的教育机智呢?首先,必须扩展充实自己的学科内和学科外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变化多样的动态教学过程中掌控课堂,化解尴尬氛围。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做到有的放矢,另外,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时刻关注时事,了解时政最新动态。
2.4 思想政治教学的人文之美
教室内,楼道口的黑板报,校园里的宣传栏,还有校园广播都是我们学习思想政治的途径,也是实现政治社会化的几种方式。但凡步入一所学术氛围非常浓厚的学校,我们通常能够看到哲人的雕像,教学楼走廊内醒目的标语。教育,是一种生态,甚至也是一种气场,与时俱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是每一个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
“人类可以看出一粒贝壳的美丽,但是栖息在贝壳里的生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贝壳形成这样的形状是为了给壳内的生命提供最佳生存环境。它的‘美’绝对是与功能相伴而成……”用这个比喻来说明教育之美再准确不过。
育人定始于立美,修身乃德育也,而以美育及世界观参之。相信教育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定能够为思想政治教学注入新鲜的力量,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活力,更出彩地列于众多学科当中,让教育尽显成人之美。
参考文献
[1] 孟庆男.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2] 李泽厚.美学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1.
[3] 杨斌.美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
[4] 程光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