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逐步成为各地区教育工作开展的主流方向,在为我国提供大量技术人才的同时,也为促进区间的经济发展做出有力贡献。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根基,不仅要求当地政府能够对相关的教育工作给予重视与肯定,同时需及时的组织当地企业及有关部门与职业院校展开合作,通过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来提高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衡量指标构建
在职业教育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合方面,涉及的衡量因素较多,文章主要以衡量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性指标为例进行研究,在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上,需要从规模、质量、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的内容及方法如下:
1.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规模的协调性分析
在保证经济发展平衡的基础上,需要保证职业教育规模以及区域经济规模之间相协调,而且要保持技术型人才达到供需平衡状态,这时就可以用GDP来反映区域经济发展以及职业教育规模之间的变化。一般需要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地区经济变动水平以及职业教育变动情况综合分析,以此来推断出区域经济发展状态。计算公式可用“规模协调度”进行表示,“规模协调度=1作为参照标准”,规模协调度指标越接近1,则代表越协调;反之,则代表两者发展规模存在较大的不协调性。
2.职业教育发展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协调性分析
根据实际经济发展来看,职业教育的质量能够真实地反应教育成果,主要是通过人才的培养质量来提升劳动的生产效率以及技术的创新能力,从而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衡量,起绝对影响效果的因素有教育经费的支出、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职业教育资源充裕性等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统计,再运用趋势协调分析方法进行计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质量之间的协调关系。
3.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协调性分析
经济发展历程中,经济质量提升主要表现为产业构成的调整,由不合理向逐步合理转变,推进产业结构动态均衡发展。目前,我国产业构成正处于由“二三—产业类型”向“三二一产业类型”转化的过程中。衡量两者在发展结构方面的协调性,关键是衡量区域产业结构与各产业所涉专业职业人才培养结构的一致性。其中,对各产业所涉职教专业的划分,主要按照国家三次产业分类法来对职业教育专业进行分类。衡量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主要用“结构协调度”来加以表示。其中,職业教育专业结构主要通过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校生在各专业的分布情况来表示,区域产业结构情况主要通过地区产业构成化及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即就业结构)来表示。职业教育同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度的具体计算公式为:结构协调度二各产业所涉职教专业毕业生占比(或招生人数占比)/各产业比重(各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假设“结构协调度=1”代表绝对协调关系,那么,计算所得到的结构协调度与标准值1差距越小,则代表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协调性越好;反之,则代表协调性越差。
二、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具体途径
1.政府是环境基础创设者
第一,成立专项管理组织机构。政府作为职业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组织者及谋划者,需及时的根据职业教育要求将人力资源系统及企业等有效进行基础融合,从而通过校企合作及政府扶持的方式为职业院校的区域内人才培养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政府工作延展性较高,可为职业教育系统运用提供法律及政策等相关方面帮助,通过建立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来保障校企合作模式实际作用,利用政府督促管理方式将企业及职业院校融为一体。组织单位对于校企合作模式认识的不同直接对政府所组织的管理机构运行产生影响,因此不仅要充分的提高各组织单位的基本认识,同时应将学产合作及校企合作等模式作为组织机构管理工作运行基础,以便于为期提供明确的教学工作组织管理方向。
第二,建立协调与激励机制。协调机制建立运行的目的在于保障职业院校教学体制运行与企业实际发展的一致性,以便于职业教学工作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继而帮助企业完成校企合作等模式中重要的人才培养工作。激励机制的运行则与协调机制的运用有本质差异,激励机制主要采用出现优惠管理政策及降低企业纳税百分点的方式为企业提供较高的社会待遇,以此为社会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企业环境。在该项机制运行初期阶段,不仅要将政府优惠政策有效融入其中,同样需及时的设立政府津贴并出台相关法律制度,以便于通过法律途径及资金支持来保障多方利益平衡,此时便可为职业院校教育体系中人才培养而树立正确价值观、社会观。协调机制及激励机制的运行不仅存在差异,同样可相互融合,因而需通过专项管理机制的干预帮助职业院校有效运用不同社会机制,这便能够为区域内基础人才培养提供足够的社会资源。
2.学校是主动融合者
第一,科学设置、调整专业和开发课程。企业实践资源的运用不应仅在教学末期阶段进行组织,随着教学工作推进的逐步深入,应不断地提高对于企业职业实践的重视,以此保障在学生投入到实践工作后可有效适应相关工作环境,并促使企业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实践教学环境与资源,以此促进校企合作的和谐发展。针对不同的专业人才管理作为明确规定,通过优化教学资源分配来保持教学体制运行平衡性,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以此为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提供管理体制方面的帮助。
职业技能教育要求将国家统一资格等级证书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同时企业就业岗位的需求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学工作理论知识实践应对不同的工作项目对学生加以研究,以便于更为自身条件选择适宜的岗位进行就业。如在课程的实际设置方面,企业对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有定向培养的特殊需求,则在课程的设置中,需按照企业的部分规划有序进行,并通过聘请专业的职业从业人员来为学生明确基础学习目标,以便于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主动性,使人才培养更能够符合企业发展的基本需要,这便为更为职业院校更为深入的与企业展开相关方面的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教学及就业项目保障。
第二,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专兼教学机制的结合与运用可进一步保障职业教学工作时效性,使教学队伍教学方向更为明确,同时也对教学机制加以完善。首先专业教育方面,仍需采用职业教学组织相关的教学工作,从而为其基础知识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在兼职教育方面,则可选用企业内相关专业基础人才组织进行,以此帮助其更好的在教学体系范围内对相关专业内容加以实践。专兼结合双师教学的根本在于提高职业教育工作实践性,将理论知识教学改为实践体系教学,通过动态组合及学产互通的方式为现有教学机制运行提供实践条件,这对于院校基础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企业骨干人才对于职业技能认识更为明确,同时对技能的掌握更为数量,虽在理论知识方面难以与职业教师相提并论,但在实践操作方面所能够教授的不仅仅是实践经验,其中企业技术管理机制及职业技术运用技巧也是课程教授的重点,因此专兼双师教学模式的运用对保障教学工作的全面化及科学化推进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3.企业是积极应合者
企业是职业教育開展的积极应合者,企业的实际态度及对职业教学人才培养的认识是决定校企合作效果的重要要素。因而企业不仅要能够做到积极参与及积极组织,同时作为人才培养的受益者,企业应在第一时间内将人才岗位培养工作作为企业支持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核心,以便于有效的实现校企合作的基本目标。企业人才培养对提高企业实际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是企业发展壮大所需重视的重要工作项目之一,因此对于企业人才培养的执行,应面对教学体制的发展逐步进行改革,使企业在政府政策扶持帮助下,将人才培养作为一种长期的投资模式不断延续,以此保障企业的未来发展能够与人才培养工作相关联,这便为企业的实际发展提供了现实环境的帮助,使职业院校、企业及学生群体均能够成为切实的受益方。如果说校企合作是企业树立良好形成的开始,而岗位实践机制的运行则为企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人才方面的基础保障,使企业可利用人才管理及培养优势来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做好规划。
三、结论
职业教育是区域社会环境及人文环境发展的基础,同时对于经济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职业教育的开展不应仅停留在理论教学解决,需及时的开展校企合作,通过企业就业及实践岗位的提供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水平,从而使其能够有效的适应企业工作环境,一方面降低了职业教育人才流动性,使其能够在区域内切实的发挥自身作用,另一方面为区域内企业的实际发展提供一定的人才帮助,使企业实际经济发展状况有所提升,继而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向规模化与全面化迈进。
[责任编辑 李晓群]
上一篇:试论舞蹈艺术教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