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内蒙古公共大学俄语应用人才培养探究

发布时间:2023-12-11 14:13

  【摘要】外语人才培养研究是近20年来我国外语专业教学改革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课题。现有外语人才培养研究在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针对外语人才综合素质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俄语战略人才培养的研究还未涉猎。近年来俄语人才培养经历了从专业型人才到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再到复合型人才的转变,当下的新形势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即战略型俄语人才的培养。本文将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内蒙古的俄语教学实际,从俄语人才的社会需求出发,以内蒙古俄语人才培养基地为目标,尝试对俄语战略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综合阐释。


  【关键词】俄语应用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038-01


  一、内蒙古公共大学俄语应用人才培养现状


  俄语,作为联合国六个官方语言之一,在世界上的语言地位日益提升。俄罗斯是中国最重要的邻国之一。内蒙古自治区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毗邻,境内有1051公里的中俄边界线,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天然的地理优势,使得我区在各个方面与俄罗斯的交往日益密切。在这种“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下,我区对既懂专业又熟练运用俄语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国内对俄语人才应用人才培养的研究较多,如:黑龙江大学、兰州大学等。但对俄实践应用型(非俄语专业且第一外语为俄语的学生)的人才培养研究较少。如:河北��范大学、河北外国语职业院校。这种应用人才的研究在国内几所院校开始试行,效果良好。通过调研,内蒙古自治区内极少院校(公共俄语)来探讨和研究――对俄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研究此模式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公共俄语教学严峻的现实;我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公共俄语教育现状极不乐观,如生源急剧减少、师资队伍不稳定、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及等状况,公共大学俄语课程教学陷入困境。


  二、内蒙古公共大学俄语应用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1.生源锐减,公共大学俄语课程开始走向衰亡。


  当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基础教育阶段俄语课程的萎缩致使高校俄语生源不断减少,大学俄语教育几乎成为无源之水。,近5年来考到呼和浩特高校的俄语考生越来越少,过去的俄语教学主干课程一外《新大学俄语》在呼和浩特市高校开始进入消亡阶段。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院校还坚持着“有一个俄语学生也开班开课”的做法,延续着我区大学俄语一外教学的火种;研究生俄语一外教学,随着本科生人数的逐年减少,也在走向消亡。本科生和研究生俄语二外(内蒙古医科大学俄语二外未开设;内蒙古农业大学已开设,选修人数为10-20人)教学也不容乐观,一些俄语教学历史悠久的院校,如黑龙江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俄语二外教学也开始出现危机现象。


  2.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学环境有待改善。


  进入高校后俄语学生由于人数少而且分散在各个专业,上课只能在周末或晚上进行。学生在考研、就业时选择面也比较狭窄。除此而外还要面临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诸多困难(英语提示)。凡此种种,都会使学生学习俄语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师资队伍不稳定。


  我区高校大学俄语教师(公共外语)的数量基本保持在2至3人左右。所以,内蒙古公共俄语教师在各自所在的学校人单势弱,教师的俄语教学工作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承认,在科研立项、晋升职称和教学评优方面,俄语教师很难获得与本单位从事其它语种教学的外语老师的等同待遇。大学俄语教师如果想获得同一名英语教师等同的认可及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收获,往往要付出几倍于后者的努力。这些不良的、不公正的因素伤害了很多俄语教师的教学热情。


  4.俄语教学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学习俄语的人数少,学校为了追求短期眼前利益,对俄语教学投入财力严重不足、甚至根本不投入。在教学资金投入少、不重视的前提下,俄语教师和学生都是“单兵作战”,最终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


  三、内蒙古公共大学俄语应用人才培养原因分析


  1.国家政策与俄语人才培养间存在屏障。


  近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机构由于各种因素降低了俄语课程的开课率,普遍将教学重点转向英语和其他语言的教学。此外,高考报考时俄语考生可选择的高校空间有限也是许多学生放弃学习俄语的主要原因。目前,各大高校的俄语生源90%以上为俄语零起点的学生,这对俄语教学和人才培养均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中小学俄语师资浪费与高校俄语生源质量下降均是国家教育部门和各大高校俄语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2.当前高校俄语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趋同化。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俄语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俄语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大多为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俄语人才。但实际开设的课程多为俄语语言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从办学模式看,当前我国高校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多为“4+0”的国内培养模式。调研中发现,我国已有个别高校开始探索“3+1”以及“3.5+0.5”的中俄联合培养的新模式,即在校学习期间可以赴俄方院校1年或半年进行俄语语言实践,但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俄罗斯开设的课程也多为俄语语言文化课程。个别院校尝试直接引进俄方院校优质师资用俄语进行专业课程的讲授,但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只侧重俄语语言基础课程的学习,并没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从而导致俄方优质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3.俄语课程设置、教材的编写、考试重点均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使得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从任课教师身上汲取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当前我国高校与俄罗斯各大高校合作的项目大多停留在本科阶段的共同培养上,如何在新的历史机遇下通过中俄校企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提高应用型俄语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和学缘结构也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4.国内及区内及各大院校对俄语教学重视力度不大,因此,对教师能力提升、对俄语教学资金投入,教学设置置办,课程教学管理等都滞后,导致俄语教学现状很是不乐观,教师及学生的教与学都处于“触礁”状态。


  四、内蒙古公共大学俄语应用人才培养对策


  内蒙古高校及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从事生产、治理、服务等工作的应变能力较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是教育的核心。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对目前高校俄语人才的培养中心点。


  1.以市场为出发点,明确培养目标。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治理第一线的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及应变能力的实用人才。高校的教育目标必须瞄准市场,满足市场需要,培养实用型人才。


  2.�`活、实用的课程设置。


  高校大学俄语人才培养的是俄语运用到实践的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在市场需求的日益改变及大学教学的改革过程中,课程建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外语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和保障。对高校来说,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学生自身就业、生存,发展的基础。


  3.公共大学俄语应注重实践教学。


  大学俄语要以实践训练为主,让学生学会在某领域中运用俄语进行有实际意义的交流。大学俄语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俄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满足真实工作中的社会交际需要,教学法应符合公共俄语工具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把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全过程分解到各个教学任务中,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带着真实的学习任务提高自身的交流能力,不断培养和拓展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应用能力。这就需要控制理论课时,加大实训课的比重,突出特色,培养实用性人才。


  4.创造机会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搞好实用性教学的关键,高校里应拥有――既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意义重大。另一方面,投入专项资金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为教师实训创造机会,有效提高教师实际技能,获取实践经验。


  5.改革现行的考试模式。


  高校公共俄语专业应率先改革考试制度,改变过去只有笔试,学生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完善考试体系。注重考察学生运用俄语进行交际的交流的能力,采用笔试与口试,平时考查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加大听力、口语、会话等应用能力的考核分数的比重,形成多层次的考试系统。这样的考试模式可以提高学生运用俄语交际的能力。本文来自《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

上一篇:林业院校《兽类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医学教育信息化理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