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审美教育也是教育

发布时间:2023-12-11 05:25

  当年蔡元培先生主持中国教育工作时,提出教育有五大维度——除德、智、体这三大教育维度之外,还有审美教育和世界观教育这两大维度。但后来,就只剩下了德、智、体三大维度,审美教育和世界观教育这两大维度没有得到贯彻。而在蔡先生这里,审美教育维度是至关重要的,他甚至将审美教育这一维度上升到了宗教的高度。在蔡先生这里,美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是一个与其他概念相关的基础性概念,也就是说,一个学校无论哪一学科、无论哪一方面,都得贯彻审美教育的理念。但后来在广大中小学的所谓审美教育,逐步演变成了一般意义上的音乐课和图画课了,这种过于窄化的理解离蔡元培先生的审美定义已相去甚远。


  先说美育和德育之关系。


  按别林斯基的说法,美和德是亲姐妹。按康德说法,美则包含道德的深刻内涵,“美是道德的象征”。他关于美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中介的观点,成为后来我们论及美和道德的重要话题。又有一种说法是:审美教育是劳动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但无论是何种说法,基本点却是一致的:美和德,或者说德和美,是密不可分的。


  “美德”这个由“美”和“德”组成的词,实际上就已经表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德的作用是感化,它是作用于人的感情的。人们常说“动之以情”,也就是德的实施。无论是对那些困惑的老师还是对那些迷失的孩子,仅凭理性十足的思想和政治的说教,也许是无济于事的。我们也应该相信德的力量,它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施德过程中,其方式是极具审美的:润物细无声。一个有德之人总能成功。


  而德是以情的方式实施的。情的作用就是感化。感化又是怎样发生的呢?那是因为受德之人感到了那样一种情感的圣洁、高尚——那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情。一种道德,只有当它能够感动人时,才是有意义的,而让人感动的道德一定是美德。就像施行美德会使施行美德的主体有一种愉悦一样,接受美德也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


  善即美。美使善得以实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道:“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鲁迅才会在谈到美术时说道:“美术可以辅翼道德。”也才会有人说:“只要这个民族还在爱美,这个民族就有希望。”净化、升华,既是道德的力量也是美的力量。


  再说美育与智育。


  没有知识,美其实是不存在的。没有知识,对美的欣赏则是不可能进行的。马克思在谈到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穷人和没有知识的商人是无法欣赏美时,有过非常经典的描述:“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没有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这段话再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希望一个能让所有人都具有欣赏美的能力的社会诞生,从而使所有的走过这个世界的生命都能具有很高的质量,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合理的、理想的。审美关乎人类的素质、生存的质量。而审美力却与知识教育有关。美与由知识形成的智力,是同构的。


  美感产生之后,又反作用于知识,从而使知识也成为审美的对象。那些一流的科学家们日后在谈起他们的科学研究时,都富有诗意地谈到他们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是极具美感的。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共同的:如果是科学的,就一定同时是美的;造物主创造的大千世界,其结构是无比完美的。


  审美教育也是教育。如果能把审美教育作为各科教育的基石,让孩子们在教育中发现美,感受美,使教育本身浸润于美感之中,我相信,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被教育者来说,教育都将成为一种愉悦的过程。


  作者:曹文轩(作者系著名作家,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博导,著有《草房子》《红瓦》《天瓢》等。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中文系,邮编:100871)本文来自《今日教育》杂志

上一篇:《今日中学生》,我们都是你的发烧友

下一篇:浅谈作物种植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