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和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倡导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曾指出,要建立以校为本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创造有利于教师研究的氛围,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且自由的讨论,鼓励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加深教师对改革目标的理解。由此可见,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利用网络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效果良好。
1 网上对话,提高校长的管理素质
课程改革强调民主管理的重要性,要求学校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创设一种教师人人参与学校管理的大环境,有利于校长集思广益、科学决策。例如,学校可开展每人每月一条合理化建议活动,合理化建议随时发往校长的电子信箱,以此建立校长和教师的对话通道。由于教师处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对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看得最清楚、最真实,因而不但能帮助校长在决策时实事求是,而且能促进校长在运用教师智慧时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管理经验,提高管理素质。
2 网上研讨,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
教学研究是推动教学进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在教法研究中,集体备课、相互交流是培养科研型教学能手的有效途径。例如,集体备课时,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迸发的想法、进行的反思以及听课后的建议等,都可发到网上,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不仅能使大家畅所欲言,而且使大家在相互交流中达成对问题的最优化认识,走向教学的科学化,共同提高、共同成长。例如,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学实际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一位教师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与课文相关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片段,学生兴趣高涨,然后提问。在一问一答的热闹气氛中,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教师才带领学生进入正题。听完这节课后,教师们在网上展开热烈讨论,争论的焦点是关于所创设的情境问题。
新课标指出: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围绕教学目标,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境,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情境创设一般需要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利用导入促进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二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过辩论,大家一致认为:这位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明显的缺点是占用时间太多,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但这种气氛往往不能使学生的情绪马上转移到学习中来,还在回忆刚才的故事情节,或心不在焉,或私下议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问题的原因,大多是没有正确理解情境教学的意义,没有把握好情境教学的方法。在创设情境时,要注重避免过于追求情境化,注意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样,利用网络的优势,大家畅所欲言,在智慧火花的相互碰撞中达成对情境创设问题的共识。
3 网上沟通,了解学生真实的反馈信息,提高反思实效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体,因此,新课改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求教师打破师道尊严的框架,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网络的交互式功能,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创造了便利条件,改变了过去那种学生不敢当面给教师提意见的状况。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检查自己的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从而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了真实有效的资源,使教师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体检,研究学生对教学的感受,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新课程标准关于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读懂浅近的文言文,学会用词典查文言词汇,理解文中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本含义与诵读文本,感受文言表达的风格、领悟作者在文本中流露的情感。由此可见,文言文的教学重点是读懂和理解,而读懂和理解的前提是明确文言词语的意义,掌握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与现代文的区别。因此,在教学文言文时必须首先解决读懂的问题。但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并没有正确把握教学重点,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致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如在讲授《狼》这篇课文时,笔者起初用课件展示“屠夫晚归”时的情境,请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来判断整篇课文的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情节。然后重点出示“狼和屠夫对峙”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中的内容,揣测故事的发展。结果学生纷纷举手,踊跃发言,说法千奇百怪,气氛活跃,笔者为教学的成功而暗自高兴。晚上,笔者的QQ响了,有个学生说:“老师,今天的语文课我有些糊涂。课文大意明白了,而再读课文时却不明白了。”笔者回复说:“你在课上怎么不发表意见呢?”他回复的意思是担心同学们嘲笑他。
学生的问题引起笔者的思考:虽然学生在情境中大体理解了课文内容,在发言时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训练,但问题是文言文和现代文不同,在整堂课中,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文言词语及句式,学生根本不能通过阅读达到理解;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阅读本身就有一定难度,再加上过多的音像、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可能使学生舍本逐末,更加难以感知、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事后发现,这个问题还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带有某种普遍现象。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晏子使楚》一文时,也是忽视了文言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的要求,如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等重点问题,而是把晏子的机智勇敢和高超的说辞艺术以及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等作为教学的重点。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当时的地图,让学生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然后演示晏子不顾辛劳出使楚国的情景;最后播放三辱三驳的场景,突出晏子机智沉着、不畏强暴、巧言善辩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拓展思维:“在晏子使楚的故事中,你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基本充满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而没有阅读和对文言文知识的分析。这种教学设计,可能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并能够用现代文讲出来,但文言文的知识要点如何呢?经过调查,很多学生对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很茫然,只能根据故事情节猜测出大意,一旦变化,就不知所措。所以,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不要单纯地为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上一篇:巧用信息技术开展中学语文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