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掩耳盗铃》教学案例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5-08-24 08:54

 【案例】
  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我的设想是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然后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探讨,感知寓意,充分体现自主学习的新理念。
  教学这则寓言时,当学生自读课文后,一双双小手就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同学们好思、好问、乐于表达的积极性,令我欣慰。就在我准备指名交流之际,黄琪同学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抢先发言:“老师,这个偷铃铛的人方法不对。”我暗自高兴,他读懂了课文,体会到小偷方法上的错误。可我还未对他的阅读感受给予评价,他又拿着语文书匆匆跑到我面前,用小手指着书上的插图对我说:“他应该把铃铛中间的东西抓住,铃铛就不会发出声音了。”“对!”樊煜之同学也情不自禁地应和着,“中间的东西和外面的盖子不碰撞就没有声音了。”樊煜之的话刚落音,范伟同学又抢着说:“这样也行。”同学们的目光又齐刷刷地投向了范伟,让我这个平等中的首席也只好聆听了。只见范伟用手比划着说:“用东西轻轻地把铃铛包住,再偷,别人就不会发现。”“我也有一种方法,就是刮风的晚上,铃铛被风吹得丁零丁零地响,这时去偷,别人也不会发觉的。”孙蔚同学津津乐道地说出了自己的妙计。“我还有一种方法……”哎呀,都是为小偷出谋划策的!我想:这样探讨下去虽然也能激活思维,发展语言,但毕竟想的是歪门邪道,不能提倡。应该撇开这个话题,否则,这节课教学将要游离于文本之外,将要与正确的价值观背道而驰。但是,如果生硬地打断话题,探讨兴趣正浓的同学一定会感到扫兴、颓丧。怎么办呢?此时,一向缺少幽默感的我,不知哪来的灵性,诙谐了一句:“哟,原来你们这些家伙也想‘偷铃铛’。你们的办法再高明,也逃脱不了我这个‘警长’锐利的眼睛。”同学们哄堂大笑。“和你们这些‘神偷’相比。”我指着书上的插图说,“这个家伙算是蠢货了。”这时,田涓同学说:“我知道这个人愚蠢在什么地方……”同学们的思路终于又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又热烈地交流起来。
  【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老师常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读课文,感知内容,交流讨论,展示思维的火花,抒发独特的感悟。孩子们的思维是活跃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表达是无拘无束的,他们的精彩表现常令课堂呈现一个又一个闪光点。但有时也会让课堂出现意想不到的“新意”。
  教学《掩耳盗铃》这节课,孩子们自读课文后,不由自主地谈论到“偷铃铛”这个话题,真是让我始料未及。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学生这种有悖文本意图的“独特”感悟,教师要及时制止。因为《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及时用幽默的语言撇开了孩子们正在津津有味地谈论的话题,将是非难辨的小学生向正确的价值观上引导,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做高尚的人。

上一篇:从信仰到职业的转变

下一篇:专业化挑战与新师道构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