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15-08-24 08:55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要谈出新意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现笔者以备课为重点,谈这一老话题。备课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所做的一系列教学准备工作。要想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首先必须要在课前认真备好课。当然,信息技术教师备课并不仅仅只是写一份教案,安排一下上课的内容,备课还应当备目标、备学生、备教材、备方法。
  一、备目标
  要想备好高中信息技术课,首先必须要了解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目标。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总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及特征,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各种问题。教师只有在了解了高中信息技术整体目标之后,才能更加有效地组织教材,更加有效地实现备课,更加有效地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只有备好目标,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取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提升信息素养。
  二、备学生
  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前备课的环节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分析学生的具体需求,围绕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基础、能力等方面进行备课,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一)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高中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在认知活动中自觉性也明显增强,理论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高中生的有意记忆能力和有意想象能力发展迅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也更加的明确,自我评价和控制能力明显增强;高中生有丰富的情感,意志力逐渐增强,兴趣也更加广泛和稳定,学习动机更加强烈,行为也有了很高的自觉性。了解了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之后,教师才能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强化目标意识,综合规划教学任务,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可以对教师的整体备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对新学习知识的影响十分巨大,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之前,首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把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以及掌握的情况进行统计研究,跟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掌握情况尤其需要重点了解,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舍弃学生已经学会的部分,节省时间,学生不熟悉或者没有学过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的知识基础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很容易出现“好的不想听,差的听不懂”的现象,所以教师在了解学生知识基础的情况下,还应当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高中生随着社会接触面的增广,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知识量也逐渐增多,身心的发展趋于成熟,由于面临高考和就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使得高中生社会化进程不断加速,思维能力逐渐成熟,学习的自觉性明显增强。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有时比较片面。教师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多与学生接触,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调整好方法再进行解决。
  (四)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独立获取知识、分析知识以及操作实践的能力。素质教育提出高中生应具备合作交往能力、创新能力、选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六种能力,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情况,制定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由于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观察、思维、分析能力也明显增强,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能力,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学习空间,提供一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既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能实现教学目标。
  三、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研究教材,正确处理各个章节间的关系,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对教材进行整理,使之更加合理,更加适应学生发展需求。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当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进行思考,要在准确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分析教材、确定教学内容,为教师备课、上课做好基础。
  四、备方法
  备方法应当包含备教学方法和备学习方法两个方面。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当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死板的教学模式,用新颖的教学模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力求新颖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教材、学生、教师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除了教学方法之外,教师还应当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堂学习方法,合适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给学生灌输适合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上一篇: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几点策略

下一篇:高考生物新课标实验题型及突破策略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