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科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分析

发布时间:2015-09-02 08:56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目前,主体性教学、科学探究已成为我们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两个主流方向。在很多时候,学生在一节活动结束以后,头脑中是否已经有了科学的思维,掌握了科学的结论。我想可能有不少学生还是比较茫然的,对于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并没有得到实际意义上的帮助。我觉得这些非常值得我们教育者关注。
  一些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普遍很高,但在具体操作时却尽不如人意,教师设计的一些问题在学生活动时不能很好地一步步引导下去,有些学生纯粹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在他们心中不过是在玩一个游戏,能力没有得到实际意义上的提高。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试着做一做;
  一、先思考或主动提出研究的问题
  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认识活动中占重要地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强调:“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在活动前明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活动时有的放矢。然而在一些科学课堂上,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激发,即便是有问题也不敢问、不知怎样问或者是没有机会问等等。
  2.让学生自己先提出研究的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让学生自己先提出研究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问题意识,让他们的内心继续充满各种疑问,而不是等待着别人或教师的灌输。“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培养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来提出问题,我觉得这一点尤其重要,我们要有意识地先锻炼部分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再逐步扩大至整个班级、整个年级,使得学生们的思维更加具有扩散性。
  二、合作学习要切实有效
  1.组织学生学会合作。教师通过组织同学在小组中齐心协力、各尽所能完成某项实验,是培养同学之间交流、合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终身发展都会产生积极意义。在实验过程时,教师应创造小组合作的机会,教给学生合作的方式,并把合作能力作为检测学生实验能力的一个因素。
  2.对于一些简单或不太复杂的活动,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分工合作。首先,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实验材料和预想到学生自主活动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后果,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其次,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最后,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帮他们逐步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帮助他们按照一定规则开展小辩论,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3.引导部分学生把活动向课外进行适当延伸。我认为在我们农村地区有着良好的条件和天然优势。例如在教学《蚕的一生》时,我就安排了部分养蚕的学生在家中进行观察和调查,再将他们的观察和调查情况进行汇总,让他们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其他学生很快就了解了这些问题。但在农村地区由于传统教育和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很多家长、甚至有部分老师都认为科学是“副科”“偏科”,对考试没有作用,少学一点。我们如果身兼班主任或是语、数、英的课任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进行宣传,让家长对科学课引起重视,我想这样效果会更加明显的。
  三、适当扶持和平等对待学生
  1.适当扶持思维较慢学生。在活动中我发现总有一些学生思考问题或者操作实验时比别的学生慢。后来我询问了他们:有的是因为心存顾忌,怕自己做错或答错难为情,这种现象年级越高越严重。我鼓励他们:“错误也是一种经验”。开导他们,让他们大胆思考。
  2.平等对待“后进生”。其实对于“后进生”这个说法我一直存有疑议,很多时候在语、数、英学科上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就是这样的。这些学生在其他教师眼中可能早已“不胜其烦”,但这些学生在科学、美术、音乐上是否也是后进呢?我想未必,有一部分学生我甚至认为他们非常有想象力。所以在科学课上,我也尽量给予他们以平等的心态和平等的机会,让他们不自暴自弃,让他们也有被别人欣赏的机会。
  总之,要想在科学课上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体验,教师教师需要练就一双“伯乐”的慧眼

上一篇:小学英语课中的情境教学的创新

下一篇: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