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反馈渠道 提高复习效率
发布时间:2015-10-04 14:43
畅通师生信息交流的渠道,尤其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信息反馈,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取得复习课高效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一堂成功的复习课中,目标或落实基础,巩固知识;或探幽发微,解惑释疑;或运用知识,培养能力……这些都是教师精心导演的一幕幕有声有色的“话剧”。欲达成此境界,教师应具有强烈的“反馈意识”,不能满足于简单的一问一答,让学生停留在浅层次的思维领域。复习课上,教师的“导”离不开学生的“学”,教师面对的是有思维充满求知欲的学生,是活的课堂,情况千变万化。每堂课又是由一个个教学环节组成的,前一环节的复习效果,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后一环节。只有适时地把来自学生众多的信息有效地收集起来,并以此为依据,对预先设想的复习内容、方法乃至步骤加以调整,才能“弹无虚发”,从而有的放矢地指导复习的全过程。实践告诉我们:复习课上,教师只有强化反馈意识,抓准适当时机勤于反馈,使教师对知识信息的传递和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反馈的双向活动渠道畅通无阻,才能使教师指导复习和学生自主复习和谐进行,从而充分体现复习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精神。获取反馈信息的渠道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提问
这是使用最普遍、最灵活的一种形式。就性质而言,可分为检查性提问、调查性提问和启发性提问。(1)检查性提问:既可放在一堂课的开始,亦可放在复习的进程中,或在一个或几个知识环节的复习之后,还可放在一堂课的末尾,其目的在于用来检查学生对上节课或本堂课的部分及全部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2)调查性提问:宜于放在新的复习内容的始端,投石问路,以便于了解学生对即将复习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如笔者在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这一节时,首先就“比喻与比拟”、“对偶与排比”、“设问与反问”、“借代与比喻”等几组比较容易混淆的修辞格的区别对学生进行调查性提问,通过学生回顾、讨论、回答,了解了学生学情,然后再有针对性地练习运用。如此则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复习效率。(3)启发性提问: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和梳理,在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规律性认识时,进行启发性提问,便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提炼、概括能力及对知识规律的把握程度。
二、巡视
这是由个别反馈信息获取集体反馈信息的宝贵时机。教师利用学生自行练习的机会,有意识地观察上中下三类学生练习情况,洞幽烛微,见微知著,亲睹其练习过程,不仅能发现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及时捕捉他们在解题思路和方法技巧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或引路,或搭桥,或辨误,及时地给以迷途点津,技巧点拨。笔者曾在复习“仿用句式”这一知识点时,先讲解了相关的一般知识规律,然后让学生做1994年全国高考题第22题:在下面的横线上紧承上文再写一个句子,要求:(1)另举一个事例;(2)句式与划线的句子相同。
三、问难
问难,即质疑诘难,形式多种多样,或个别,或当众,或书面……教师的责任不仅是回答学生的疑问,而且要从获取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复习“扩展语句”、“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等章节时,对这些文字表述题,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动不了笔,待老师分析题目举出参考答案后,学生们似乎“恍然大悟”——所写内容事例平常,很熟悉,都是来源我们生活中的。于是有学生感慨地说:“可我在做题时为什么总想不到这些呢?”即刻领悟到学生动不了笔的原因不是没有掌握这些知识,也不仅是因为没有知识和生活的积累,而是不懂得联想和想像的方法。于是马上给他们补讲联想和想像的有关知识及思路方法。
四、交谈
交谈,即面对面地与学生交心谈话,这是获取反馈信息的又一宝贵时机。实施方式或在课堂,或在课外。通过与学生交谈,既可以融洽师生之间的情感,又可以了解学生学情信息,还可以聆听到他们的心声及对老师上课的建议。值得注意的是,交谈环境要适宜,气氛要和谐;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并给予具体的、有效的指导或帮助。
五、检测
如同新授课一样,一堂复习课同样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了解这个章节知识或这堂课是否收到预期的效果,达到预期目的,就必须适时或当堂进行目标检测。就内容而言,可以是对重点和难点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查,也可以是对知识规律性认识的测验,还可以是对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测试;既可侧重于某一点或某几点,也可进行综合检测。就形式而言,可口答也可笔答。口答时,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选代表发言,亦可组织小型抢答比赛;笔答时,教师可通过阅卷直接获取反馈信息,也可通过检查学生的自我批阅或互相批阅情况间接获取反馈信息。
这些不同渠道,宜于发挥集体反馈和个别反馈的优点,及时地捕捉反馈过来的学情信息。这样,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而输出的知识信息,便增加了复习的针对性,其能量是无法估量的。如此,提高复习效率就不会是也不可能再是一句空话。
一、提问
这是使用最普遍、最灵活的一种形式。就性质而言,可分为检查性提问、调查性提问和启发性提问。(1)检查性提问:既可放在一堂课的开始,亦可放在复习的进程中,或在一个或几个知识环节的复习之后,还可放在一堂课的末尾,其目的在于用来检查学生对上节课或本堂课的部分及全部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2)调查性提问:宜于放在新的复习内容的始端,投石问路,以便于了解学生对即将复习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如笔者在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这一节时,首先就“比喻与比拟”、“对偶与排比”、“设问与反问”、“借代与比喻”等几组比较容易混淆的修辞格的区别对学生进行调查性提问,通过学生回顾、讨论、回答,了解了学生学情,然后再有针对性地练习运用。如此则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复习效率。(3)启发性提问: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和梳理,在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规律性认识时,进行启发性提问,便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提炼、概括能力及对知识规律的把握程度。
二、巡视
这是由个别反馈信息获取集体反馈信息的宝贵时机。教师利用学生自行练习的机会,有意识地观察上中下三类学生练习情况,洞幽烛微,见微知著,亲睹其练习过程,不仅能发现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及时捕捉他们在解题思路和方法技巧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或引路,或搭桥,或辨误,及时地给以迷途点津,技巧点拨。笔者曾在复习“仿用句式”这一知识点时,先讲解了相关的一般知识规律,然后让学生做1994年全国高考题第22题:在下面的横线上紧承上文再写一个句子,要求:(1)另举一个事例;(2)句式与划线的句子相同。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辍,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________________?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基本能掌握句式仿用的规律知识,他们所写句子基本与例句句式相同,做到了“形似”,但补写的事例却多半是司马迁、张衡、祖冲之等。这些事例严格说来不算很贴切,原因是他们没有充分审清题目中的隐含信息,忽略了题目中“古往今来”中“今来”这个要求;也有的没有扣住题中“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非同寻常的努力”、“创造辉煌业绩”等信息。一经点拨,学生们恍然大悟,明白了解读例句、把握例句中隐含信息的重要性。
三、问难
问难,即质疑诘难,形式多种多样,或个别,或当众,或书面……教师的责任不仅是回答学生的疑问,而且要从获取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复习“扩展语句”、“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等章节时,对这些文字表述题,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动不了笔,待老师分析题目举出参考答案后,学生们似乎“恍然大悟”——所写内容事例平常,很熟悉,都是来源我们生活中的。于是有学生感慨地说:“可我在做题时为什么总想不到这些呢?”即刻领悟到学生动不了笔的原因不是没有掌握这些知识,也不仅是因为没有知识和生活的积累,而是不懂得联想和想像的方法。于是马上给他们补讲联想和想像的有关知识及思路方法。
四、交谈
交谈,即面对面地与学生交心谈话,这是获取反馈信息的又一宝贵时机。实施方式或在课堂,或在课外。通过与学生交谈,既可以融洽师生之间的情感,又可以了解学生学情信息,还可以聆听到他们的心声及对老师上课的建议。值得注意的是,交谈环境要适宜,气氛要和谐;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并给予具体的、有效的指导或帮助。
五、检测
如同新授课一样,一堂复习课同样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了解这个章节知识或这堂课是否收到预期的效果,达到预期目的,就必须适时或当堂进行目标检测。就内容而言,可以是对重点和难点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查,也可以是对知识规律性认识的测验,还可以是对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测试;既可侧重于某一点或某几点,也可进行综合检测。就形式而言,可口答也可笔答。口答时,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选代表发言,亦可组织小型抢答比赛;笔答时,教师可通过阅卷直接获取反馈信息,也可通过检查学生的自我批阅或互相批阅情况间接获取反馈信息。
这些不同渠道,宜于发挥集体反馈和个别反馈的优点,及时地捕捉反馈过来的学情信息。这样,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而输出的知识信息,便增加了复习的针对性,其能量是无法估量的。如此,提高复习效率就不会是也不可能再是一句空话。
上一篇: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