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5-10-04 14:44
[摘要]兴趣是学习之母,是认知的前提,是提高学生课堂效率的前提条件之一。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的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实践探索。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学生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在驱动力。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真相,是学习和创造的源泉,是成功的先导。如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就谈谈几点看法:
一、关注导入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可见好学在教育中的作用。一节课短短的40分钟,怎样用好它,保证课堂质量,最重要的是在导入环节中抓住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心理学角度讲: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所讲内容,通过作品的演示导入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触动学生心弦,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比如,在讲word版面设计这一课时,先通过电脑演示几幅制作精美的贺卡,当学生边欣赏边赞叹时,我趁机插入:“同学们,这些个人贺卡美不美啊?它们都是通过word制作出来的。其实很容易,你们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也能设计出一幅幅美丽的贺卡。”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兴趣一下子就被提高了,从而为下面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二、科学把握教学进程,努力挖掘学生潜能
(一)大胆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大胆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本,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讲word自选图形工具时,经过分析教材发现:画矩形,画梯形,画菱形的方法是一样的。于是老师只需要详细讲解了矩形的画法,而梯形,菱形,在课堂教学中只提了一句,方法与画矩形一样,然后让学生自己画出一个矩形、梯形、菱形等图形,大部分学生能够由画矩形的方法自学掌握其他两种图形的画法,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二)运用科学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般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吸引教学”法、“实例操作”法和“任务驱动”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方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老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励起进一步成功的动力。”那种事事依赖、处处顾惜的孩子总是期待照顾,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将孩子毫无准备地置于新情景之中,突然推向自立,也会使孩子受到挫折、丧失信心。因此,教师可以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允许孩子尝试错误,放手让孩子去想,去做;注意指导,多提建设性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设法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展示才能,获得成功体验,享受成功喜悦,同时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从而,在困难面前,坚信自己有能力去克服困难,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去战胜困难。
(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持久的学习动力。
我认为,自学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当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所以,对于学生自己能看懂或是通过实践可以获得的知识,我都鼓励他们自己学习,自己掌握。此外对于爱好电脑的学生我给他们介绍一些当前比较实用的书籍以及比较常用的软件,激发他们对计算机产生兴趣,引导他们去自学。这样,不仅满足了他们的需要,还能使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得到提高,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更能带动班上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持久的学习动力。
三、重视课堂教学组织,提倡情感教育
信息技术教学大部分是上机操作,教学组织与其他学科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同时,现代教学对课堂教学的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长久的兴趣,不仅要有丰富充实的知识内容可学,还必须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我们知道,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巩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一言一动对学生都起着积极的影响,教师处理事情方法得当、语言得体是建立师生情谊,消除学生对立情绪的关键。
总之,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
[2].刘芳.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任长松.走进新课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学生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在驱动力。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情感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事物的真相,是学习和创造的源泉,是成功的先导。如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就谈谈几点看法:
一、关注导入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可见好学在教育中的作用。一节课短短的40分钟,怎样用好它,保证课堂质量,最重要的是在导入环节中抓住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从心理学角度讲: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所讲内容,通过作品的演示导入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触动学生心弦,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比如,在讲word版面设计这一课时,先通过电脑演示几幅制作精美的贺卡,当学生边欣赏边赞叹时,我趁机插入:“同学们,这些个人贺卡美不美啊?它们都是通过word制作出来的。其实很容易,你们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也能设计出一幅幅美丽的贺卡。”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兴趣一下子就被提高了,从而为下面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二、科学把握教学进程,努力挖掘学生潜能
(一)大胆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大胆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本,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讲word自选图形工具时,经过分析教材发现:画矩形,画梯形,画菱形的方法是一样的。于是老师只需要详细讲解了矩形的画法,而梯形,菱形,在课堂教学中只提了一句,方法与画矩形一样,然后让学生自己画出一个矩形、梯形、菱形等图形,大部分学生能够由画矩形的方法自学掌握其他两种图形的画法,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二)运用科学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般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吸引教学”法、“实例操作”法和“任务驱动”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方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老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比如有一节内容是讲word的图文框、文本框、图片和自选图形的使用,按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是将所有内容设计为制作一副图片这一具体任务,老师通过讲解如何制作这幅图片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教学时,重点难点突出,而且授课顺序就是制作图片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然。但要注意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也有缺陷,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会造成两极分化,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此外,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尽可能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的任务,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
(三)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励起进一步成功的动力。”那种事事依赖、处处顾惜的孩子总是期待照顾,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将孩子毫无准备地置于新情景之中,突然推向自立,也会使孩子受到挫折、丧失信心。因此,教师可以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允许孩子尝试错误,放手让孩子去想,去做;注意指导,多提建设性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设法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展示才能,获得成功体验,享受成功喜悦,同时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从而,在困难面前,坚信自己有能力去克服困难,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去战胜困难。
(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持久的学习动力。
我认为,自学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当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所以,对于学生自己能看懂或是通过实践可以获得的知识,我都鼓励他们自己学习,自己掌握。此外对于爱好电脑的学生我给他们介绍一些当前比较实用的书籍以及比较常用的软件,激发他们对计算机产生兴趣,引导他们去自学。这样,不仅满足了他们的需要,还能使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得到提高,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更能带动班上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持久的学习动力。
三、重视课堂教学组织,提倡情感教育
信息技术教学大部分是上机操作,教学组织与其他学科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同时,现代教学对课堂教学的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长久的兴趣,不仅要有丰富充实的知识内容可学,还必须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我们知道,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巩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一言一动对学生都起着积极的影响,教师处理事情方法得当、语言得体是建立师生情谊,消除学生对立情绪的关键。
总之,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
[2].刘芳.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任长松.走进新课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下一篇:教学中的探究式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