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方式与行为 走出课堂教学的误区
发布时间:2015-10-04 14:57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是新时期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走出课堂教学的误区,以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
一、教学方式的改变
为学生学习而设计教学意味着由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向关注学生怎样学。教学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要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要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实现教学方式三大转变:一是教学内容应当从过去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教学内容;二是教学方法应当从过去以知识量为目标,以讲授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听中学”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三是教师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帮助学生发现和管理知识,由课堂活动的统治者、管理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和与老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教师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引导他怎样去明辨方向;当学生畏惧了,教师应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三、教师教学角色的变化
教师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应有学生的尊严。每一个学生不论学习成绩是好是差,道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习的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四、引导学生学习方式改变
首先,要让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心理需要。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与之相对应的是他主学习,其基本品质是被动性。两者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要我学”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而“我要学”则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让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内在需要一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的时候,学习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二是让学生建立责任意识,把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自觉担负起学习的责任。
其次,培养学生具有“我能学”的心理意识。除有特殊原因外,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但是传统教学方式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学生的独立要求,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教师现在要做的是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我能学”的心理意识。
五、课堂教学中应避免“四个满堂”和“四个虚假”
“四个满堂”即“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有的教师把课堂“对话”理解成“问答”,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而“一问到底”,毫无启发性、毫无智力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
有的教师把目前提倡的“活动”形式化。实际上,科学的课堂活动,首先是实质性的活动,要让学生的思维等内在精神世界产生活动;其次是既要让学生动,又要让学生静,该动时动,该静时静。
有的教师以为“现代教学媒体”就等于“现代教学观念”。于是,一些多媒体教学走入误区,不管使用价值如何,课件一律制作的非常华丽,可无谓的动画、声音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思考。
有的教学过程充斥着对学生的夸奖,单调而优美的夸奖一点也不吝啬地给了学生,还不断听到掌声阵阵。科学的尊重观绝不拒绝批评。课堂上教师过多的随意性夸奖实际是教师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它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甚至诱导学生养成随意应付的品质,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四个虚假”即“虚假自主”、“虚假合作”、“虚假探究”、“虚假渗透”。
“虚假自主”主要表现在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己学习”。在有的课堂上,教师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挑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选择,使课堂活动沦落成一种“自流活动”。这样的自主导致了对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方式的失控,有百害而无一利。
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学目的、教学时机及教学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效果看,多数问题讨论浅尝辄止。
“虚假探究”一是将探究“广泛化”,无论什么内容都拿来探究一番,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二是把探究神秘化,把学生的探究活动无限拔高,不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学生探究素养的提高上,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丧失。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可有些教师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情景,孤立地、生硬地进行所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从效果看,既空洞又无力。
一、教学方式的改变
为学生学习而设计教学意味着由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向关注学生怎样学。教学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要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要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实现教学方式三大转变:一是教学内容应当从过去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教学内容;二是教学方法应当从过去以知识量为目标,以讲授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听中学”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三是教师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帮助学生发现和管理知识,由课堂活动的统治者、管理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和与老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教师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引导他怎样去明辨方向;当学生畏惧了,教师应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三、教师教学角色的变化
教师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应有学生的尊严。每一个学生不论学习成绩是好是差,道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习的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四、引导学生学习方式改变
首先,要让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心理需要。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与之相对应的是他主学习,其基本品质是被动性。两者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要我学”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而“我要学”则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让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内在需要一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的时候,学习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二是让学生建立责任意识,把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自觉担负起学习的责任。
其次,培养学生具有“我能学”的心理意识。除有特殊原因外,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但是传统教学方式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学生的独立要求,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教师现在要做的是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我能学”的心理意识。
再次,培养学生具有“我会学”的能力品格。教师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改变传统的“课上听讲、课后复习”的模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和研究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五、课堂教学中应避免“四个满堂”和“四个虚假”
“四个满堂”即“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有的教师把课堂“对话”理解成“问答”,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而“一问到底”,毫无启发性、毫无智力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
有的教师把目前提倡的“活动”形式化。实际上,科学的课堂活动,首先是实质性的活动,要让学生的思维等内在精神世界产生活动;其次是既要让学生动,又要让学生静,该动时动,该静时静。
有的教师以为“现代教学媒体”就等于“现代教学观念”。于是,一些多媒体教学走入误区,不管使用价值如何,课件一律制作的非常华丽,可无谓的动画、声音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思考。
有的教学过程充斥着对学生的夸奖,单调而优美的夸奖一点也不吝啬地给了学生,还不断听到掌声阵阵。科学的尊重观绝不拒绝批评。课堂上教师过多的随意性夸奖实际是教师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它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甚至诱导学生养成随意应付的品质,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四个虚假”即“虚假自主”、“虚假合作”、“虚假探究”、“虚假渗透”。
“虚假自主”主要表现在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己学习”。在有的课堂上,教师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挑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选择,使课堂活动沦落成一种“自流活动”。这样的自主导致了对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方式的失控,有百害而无一利。
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学目的、教学时机及教学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效果看,多数问题讨论浅尝辄止。
“虚假探究”一是将探究“广泛化”,无论什么内容都拿来探究一番,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二是把探究神秘化,把学生的探究活动无限拔高,不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学生探究素养的提高上,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丧失。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可有些教师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情景,孤立地、生硬地进行所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从效果看,既空洞又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