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发布时间:2015-10-04 14:59
摘要:健康的心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师教书育人任务的基本条件。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就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应更新教育思想,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全面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适应工作需要。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学生;影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人们逐步认识到了优化心理环境的重要性。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因而教师在优化教育心理环境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教师有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否有效地优化教育教学的心理,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成长。健康的心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师教书育人任务的基本条件。“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就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性格影响性格,以情感陶冶情感”。因此,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当前正值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之新时期。这种影响尤为突出。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师,会用自己的行为、语言、情绪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间,同学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会用饱满的情绪,热情的话语来鼓励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愉快地接受教育,积极地探究问题。
我们常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曾经有人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中的一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穷的”,“言教不如身教”。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有什么样的人格,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只有人格才能塑造人格,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
学生具有“向师性”,什么都会向教师学习,教师的一举一动自然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教师如果具有双重人格,不仅本身会成为道德上的伪君子,而且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会对道德规范产生怀疑,对教师的品行产生怀疑,使教师的教育不但无效甚至产生负效应。有时教师的“一个镜头”就会胜过一周的教育,因此,教师的人格会影响学生的人格。
我们会看到,当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能够做到亲切地说服教育、耐心地辅导讲解、仔细地批改作业、以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十分高涨,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他们能够从教师的一招一式中、从作业批改到辅导学生时的一丝不苟中,体会到老师所付出的心血,以及老师对他们的期望。他们的学习潜力将随着教师的引导而发挥出来,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反之,当教师情绪不稳定,教学修养不高,或其它原因反映出随便、不仔细、不规范时,就会造成学生松松散散,平时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而且这种不良习惯一旦形成,是很难纠正的,这种不良的心理态势,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师每天每时都在接触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危害不会低于身患传染病的教师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的危害”。这就是说,教师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的情绪。有调查表明:学生的不良情绪有80%来自身边的长者,这其中也包括教师的。有些教师有时不知不觉地把不良情绪带进了课堂,把学生当成“出气筒”,无缘无故地对学生发火,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有的教师有意无意地贬低学生,甚至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由此产生了自卑感,失去自信,造成厌学、弃学的后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尊严是人类心灵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有些教师的偏心,也极大地伤害了学生,致使后进生自暴自弃或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着于”,大多数中学生很少得到教师的赞许和肯定,这就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师生关系疏远。而受到教师偏爱的好学生中也有不少人对教师的不公平做法表示不满。
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素质的调整和完善
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思想,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全面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适应工作需要,使自己的心理素质与新课标的要求一致。
1.改变思维定势
传统的教育模式多年来已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学生的文化成绩好,考上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的人数多,教育教学工作就做得好,否则就不行。
要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需要,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的思维定势。这除了要改变各级行政部门的评价体系以及升学模式以外,作为教师首先应从心理上适应新的要求,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围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而开展。只有彻底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势,教师才能自觉地教育学生合理的安排丰富的课余生活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工作。通过这些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发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有这样的心理压力:减负了学生只贪玩不好管理、学生减负教师加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教师受得了吗等等。其实,我们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大量的“高分低能”现象,就能悟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培养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重要性,就能使自己的心理逐渐放松。有了心理准备,减轻了心理压力,即使是教师的负担加重了,当教师的也能乐意去接受,工作起来也就会有轻松感。
2.完善心理品质
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活动是有个别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品质上。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如情感、意识、兴趣、情绪、能力、性格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无法代替的。因为教师对“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解与接受取决于思维是否具有敏捷性和深刻性,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又要求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广阔性。另外在学生减负与素质教育中,也存在心理适应与思维品质培养等心理素质的问题。所以,教师必须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思维品质。
顽强的意志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每个教师应把自己磨练成一个不畏艰苦,意志坚强的人,以此来感化自己的学生。
教师还要心胸博大、兴趣广泛,认真探究学生心理的兴趣,用自己广泛的兴趣去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保持舒畅乐观的心情,使自己的情感对学生的健康、智力、思想品德发挥积极作用。也就是发挥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个性特征形成和发展的特殊功能。
3.合理调控情绪
教师情绪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学生对教育信息接受和反应的水平,并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效率。因此,教师应掌握心理科学知识,加强思想修养,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因挫折而垂头丧气,也不因胜利而沾沾自喜。
当然,教师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不是神仙,其情绪自然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我们必须合理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使其不至于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不利和影响。曾报导有一位有经验的女教师,在其母亲去世的第二天来到教室,但自己的心情十分悲痛,为了不影响课堂教学,她首先说“对不起,我母亲昨天去世了,心情不好,请同学们原谅。”于是她得到了同学们的谅解,意外的是这一天课堂纪律特别好,教学效果也特别好。事实说明,这位女教师的处理是恰当的。
教师只有做好心理调整和完善工作,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才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变革中站稳脚跟,才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
总之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不仅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还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态,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林会.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探究[j].保山师专学报,2005(2).
[2]白桂香.教师实用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
[3]李红军.教师心理健康不容忽视[j].世界教育信息,2004(7).
[4]王丽君.变革社会中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7).
abstract: healthy psychology is a basic element of accomplishing educational teaching work and finishing talents cultivation task.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teachers must have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teachers must renew educational ideas and improve their psychological quality according to changeable situations so as to adapt to the need for the work.
key words: teachers; psychological health; students; influences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学生;影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人们逐步认识到了优化心理环境的重要性。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因而教师在优化教育心理环境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教师有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否有效地优化教育教学的心理,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成长。健康的心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师教书育人任务的基本条件。“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就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性格影响性格,以情感陶冶情感”。因此,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当前正值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之新时期。这种影响尤为突出。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师,会用自己的行为、语言、情绪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间,同学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会用饱满的情绪,热情的话语来鼓励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愉快地接受教育,积极地探究问题。
我们常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曾经有人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中的一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穷的”,“言教不如身教”。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有什么样的人格,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只有人格才能塑造人格,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
学生具有“向师性”,什么都会向教师学习,教师的一举一动自然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教师如果具有双重人格,不仅本身会成为道德上的伪君子,而且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会对道德规范产生怀疑,对教师的品行产生怀疑,使教师的教育不但无效甚至产生负效应。有时教师的“一个镜头”就会胜过一周的教育,因此,教师的人格会影响学生的人格。
我们会看到,当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能够做到亲切地说服教育、耐心地辅导讲解、仔细地批改作业、以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十分高涨,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他们能够从教师的一招一式中、从作业批改到辅导学生时的一丝不苟中,体会到老师所付出的心血,以及老师对他们的期望。他们的学习潜力将随着教师的引导而发挥出来,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反之,当教师情绪不稳定,教学修养不高,或其它原因反映出随便、不仔细、不规范时,就会造成学生松松散散,平时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而且这种不良习惯一旦形成,是很难纠正的,这种不良的心理态势,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师每天每时都在接触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危害不会低于身患传染病的教师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的危害”。这就是说,教师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的情绪。有调查表明:学生的不良情绪有80%来自身边的长者,这其中也包括教师的。有些教师有时不知不觉地把不良情绪带进了课堂,把学生当成“出气筒”,无缘无故地对学生发火,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有的教师有意无意地贬低学生,甚至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由此产生了自卑感,失去自信,造成厌学、弃学的后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尊严是人类心灵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有些教师的偏心,也极大地伤害了学生,致使后进生自暴自弃或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着于”,大多数中学生很少得到教师的赞许和肯定,这就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师生关系疏远。而受到教师偏爱的好学生中也有不少人对教师的不公平做法表示不满。
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素质的调整和完善
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思想,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全面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适应工作需要,使自己的心理素质与新课标的要求一致。
1.改变思维定势
传统的教育模式多年来已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学生的文化成绩好,考上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的人数多,教育教学工作就做得好,否则就不行。
要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需要,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的思维定势。这除了要改变各级行政部门的评价体系以及升学模式以外,作为教师首先应从心理上适应新的要求,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围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而开展。只有彻底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势,教师才能自觉地教育学生合理的安排丰富的课余生活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工作。通过这些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发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有这样的心理压力:减负了学生只贪玩不好管理、学生减负教师加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教师受得了吗等等。其实,我们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大量的“高分低能”现象,就能悟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培养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重要性,就能使自己的心理逐渐放松。有了心理准备,减轻了心理压力,即使是教师的负担加重了,当教师的也能乐意去接受,工作起来也就会有轻松感。
2.完善心理品质
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活动是有个别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品质上。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如情感、意识、兴趣、情绪、能力、性格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无法代替的。因为教师对“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解与接受取决于思维是否具有敏捷性和深刻性,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又要求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广阔性。另外在学生减负与素质教育中,也存在心理适应与思维品质培养等心理素质的问题。所以,教师必须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思维品质。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对自己的心理品质有所认识,及时地丰富自己的思维品质,使自己的思维既具有广阔性,又具有深刻性;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灵活性;既具有逻辑性,又具有敏捷性,适应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化,及时、敏捷、灵活地确定新的工作方案,变换工作方法,并当机立断地实施到新的工作中去。
顽强的意志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每个教师应把自己磨练成一个不畏艰苦,意志坚强的人,以此来感化自己的学生。
教师还要心胸博大、兴趣广泛,认真探究学生心理的兴趣,用自己广泛的兴趣去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保持舒畅乐观的心情,使自己的情感对学生的健康、智力、思想品德发挥积极作用。也就是发挥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个性特征形成和发展的特殊功能。
3.合理调控情绪
教师情绪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学生对教育信息接受和反应的水平,并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效率。因此,教师应掌握心理科学知识,加强思想修养,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因挫折而垂头丧气,也不因胜利而沾沾自喜。
当然,教师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不是神仙,其情绪自然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我们必须合理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使其不至于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不利和影响。曾报导有一位有经验的女教师,在其母亲去世的第二天来到教室,但自己的心情十分悲痛,为了不影响课堂教学,她首先说“对不起,我母亲昨天去世了,心情不好,请同学们原谅。”于是她得到了同学们的谅解,意外的是这一天课堂纪律特别好,教学效果也特别好。事实说明,这位女教师的处理是恰当的。
教师只有做好心理调整和完善工作,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才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变革中站稳脚跟,才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
总之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不仅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还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态,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林会.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探究[j].保山师专学报,2005(2).
[2]白桂香.教师实用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
[3]李红军.教师心理健康不容忽视[j].世界教育信息,2004(7).
[4]王丽君.变革社会中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7).
abstract: healthy psychology is a basic element of accomplishing educational teaching work and finishing talents cultivation task.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teachers must have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teachers must renew educational ideas and improve their psychological quality according to changeable situations so as to adapt to the need for the work.
key words: teachers; psychological health; students; influences
上一篇:充分利用教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