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 与厌学的探析及教育策略
发布时间:2015-10-04 14:59
【摘要】本文论述了“乐学”的内涵,并结合当前社会中学生厌学的现状和原因,对如何实施“乐学”教育进行了初步探索。从调整教育观念,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减少学习焦虑程度;创造乐学小环境,人际关系零距离;提供参与机会,体验快乐学习;创设乐学情景,实施快乐教学等方面论述了如何乐学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乐学 厌学 教育
1 “乐学”的内涵
中国古代教育家对乐于学习早有认识和提倡。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这就把乐于学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此外,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入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正表达了这种乐学的境界。刘宝楠在其《论语正义》中断言:“不改其乐,正谓不改其好学之乐……乐其有得于己也。”在刘先生看来,此“乐”源自于“学”,但其重点强调学习结果(有得于己)之乐。钱穆直言:“所学即学其乐,所乐亦乐其学。”这里“学其乐”实则可以理解为学中自有乐,是过程之乐,而“乐其学”是因学而乐,是结果之乐。明代学者王心斋所写的《乐学歌》“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更是从哲理高度阐述了快乐心理与高效学习的辩证关系,视“乐”与“学”为有机的整体。
2 学生厌学的现象及原因
2.1 直接原因——课业负担过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做的系列调查研究显示,91.7%的中、小学生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另外,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这样的期望和要求使得大多数父母非常重视和关心孩子的学习,经常辅导、检查功课、布置额外的作业。调查发现,65%的中小学生父母给孩子布置过学校以外的作业,其中,88.4%的小学生父母给孩子布置过额外的作业,50.9%的中学生父母给孩子布置过额外作业。
2.2 间接原因——把孩子当成一场赌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曾提到:“中国儿童教育的症结集中体现在大包大揽和高期望值上,而这两点又都可以归为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和宠爱。”这番话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如果是父母灌输给孩子从小要关心时政是一种悲哀,给孩子灌输太多和他们年龄不相符的东西势必给孩子造成过多的压力。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延长班、繁重的课业使得孩子没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父母甚至不敢给自己孩子哪怕每天一小时的自由时间,原因是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其他孩子每天的学习时间是10个小时,那么自己的孩子也要学习10个小时才行,除非自己的孩子智商比别的孩子高,但是这种假设成立的机率微乎其微。父母完全把孩子的将来当成是一场赌博,而父母和老师则成为这场赌博的帮凶。
3 “乐学”的教育策略
3.1 调整教育观念,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首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教师的备课、上课及课外辅导等环节,既要考虑学生知识的接受,更要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的提高。其次,建立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意识,教师要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和谐关系,学生不再是被批评管教的对象,而是教学的伙伴,是教与学的共同体。第三,建立学生平等意识,但对学生要差别化对待。
所谓平等,即无论什么学生,人格平等,都是人,都可以成为一定的人才;所谓差别对待,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标准,有了这样的前提,每位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才可能得以保障,乐学才有了产生的土壤。
3.3 创造乐学小环境,人际关系零距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人际关系零距离,是学生乐学的重要条件。教者把学生看作朋友,视为伙伴,从宣布“上课”向学生问好开始,到师生互动中的每一个眼神、表情、话语、举动都表现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信赖,学生自然会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例如英国有位教师利用“信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位老师利用儿童对信件的好奇心理,用迷你“信箱”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开展学生给老师、同学写信的活动。信件的内容可以是对某个人的看法,可以是自己的故事,也可以是想让对方知道的其他信息。学生们把写好的信一封封投进美丽的信箱中,把自己渴望被人了解,也渴望了解别人的心愿投了进去。
3.4 提供参与机会,体验快乐学习。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的传递给他们。学生只有抛开被动的压抑学习,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学习,做课堂和学习的主人,才能体验学习的快乐,并获得探究和创造的享受。因此,学校应提供这样的平台,如开设手工课、科技兴趣小组、小组学习讨论、擂台辩论、游戏、课本剧表演、网上冲浪、主页制作等。相信学生、发动学生,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就能获得乐教、乐学的效果。
3.5 创设乐学情境,实施快乐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轻松和谐的情境是使学生乐学的有效手段。因为情境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具有开朗、活泼、进取、向上的心境,以此产生强有力的乐学“磁场”。如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造情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勿用置疑,学生感觉到新鲜有趣,乐在其中。这是因为现代多媒体技术,能把生动的图像、清晰的文字和优美的声音合为一体并显示在屏幕上,影音结合、动静结合。另外,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交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学生都处在乐学状态之中。例如:让同学互动,“仿用句式”课堂上,教师写出“舞台小社会,社会大舞台,演尽人间悲欢离合”,让学生以这句话为例,分别用“家庭”、“课堂”开头,各仿用几句话,组成排比句。教师首先让学生自找学习伙伴探究例句,明白了这个句子使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到句子生动有趣。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大家议得好,再想想可抓住什么特点去仿用?”学生说:句中的“小、大”可固定不变地用到要仿写的话中,因为排比句中至少应该有三个排比项,在保证顶针、排比的格式前提下把“小、大”用到仿句中。可见学生的互动学习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学生的乐学情绪调动起来了,例句的特点在互动中找了出来,仿用句也就很快互动出来了:“课堂小人生,人生大课堂,展现人间喜怒哀乐”;“家庭小世界,世界大家庭,尝尽生活酸甜苦辣”——这种互动式乐学句子,意味着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允许学生大胆创造,学生怎么不乐学呢。
参考文献
1 张连慈.试论乐学教育.齐齐哈尔大学学报[j],2010.3
2 毕昌萍.论语的“乐学论”解读.学术探索[j],2010.3
3 卓振宏.使学生乐学的四大关键.走进新课程[j],2007.2
【关键词】乐学 厌学 教育
1 “乐学”的内涵
中国古代教育家对乐于学习早有认识和提倡。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这就把乐于学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此外,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入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正表达了这种乐学的境界。刘宝楠在其《论语正义》中断言:“不改其乐,正谓不改其好学之乐……乐其有得于己也。”在刘先生看来,此“乐”源自于“学”,但其重点强调学习结果(有得于己)之乐。钱穆直言:“所学即学其乐,所乐亦乐其学。”这里“学其乐”实则可以理解为学中自有乐,是过程之乐,而“乐其学”是因学而乐,是结果之乐。明代学者王心斋所写的《乐学歌》“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更是从哲理高度阐述了快乐心理与高效学习的辩证关系,视“乐”与“学”为有机的整体。
2 学生厌学的现象及原因
2.1 直接原因——课业负担过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做的系列调查研究显示,91.7%的中、小学生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另外,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这样的期望和要求使得大多数父母非常重视和关心孩子的学习,经常辅导、检查功课、布置额外的作业。调查发现,65%的中小学生父母给孩子布置过学校以外的作业,其中,88.4%的小学生父母给孩子布置过额外的作业,50.9%的中学生父母给孩子布置过额外作业。
2.2 间接原因——把孩子当成一场赌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曾提到:“中国儿童教育的症结集中体现在大包大揽和高期望值上,而这两点又都可以归为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和宠爱。”这番话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如果是父母灌输给孩子从小要关心时政是一种悲哀,给孩子灌输太多和他们年龄不相符的东西势必给孩子造成过多的压力。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延长班、繁重的课业使得孩子没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父母甚至不敢给自己孩子哪怕每天一小时的自由时间,原因是孩子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其他孩子每天的学习时间是10个小时,那么自己的孩子也要学习10个小时才行,除非自己的孩子智商比别的孩子高,但是这种假设成立的机率微乎其微。父母完全把孩子的将来当成是一场赌博,而父母和老师则成为这场赌博的帮凶。
3 “乐学”的教育策略
3.1 调整教育观念,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首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教师的备课、上课及课外辅导等环节,既要考虑学生知识的接受,更要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的提高。其次,建立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意识,教师要改变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和谐关系,学生不再是被批评管教的对象,而是教学的伙伴,是教与学的共同体。第三,建立学生平等意识,但对学生要差别化对待。
所谓平等,即无论什么学生,人格平等,都是人,都可以成为一定的人才;所谓差别对待,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标准,有了这样的前提,每位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才可能得以保障,乐学才有了产生的土壤。
3.2 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减少学习焦虑程度。自我效能是人对自己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和判断。自我效能能影响行为的结果并转化为先行因素,从而对行为发生产生积极作用,让人确信自己通过行为能够成功并带来预想的结果。此外,焦虑也是学生不能乐学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当前应试教育、恶性竞争、考试多、学业重、压力大等导致学生焦虑感空前攀升,恶性事件频出。因此,教师在努力乐教的同时,应尽量减少考试排名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掌握较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技能,做学生的心理“按摩师”,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倾诉的对象。
3.3 创造乐学小环境,人际关系零距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人际关系零距离,是学生乐学的重要条件。教者把学生看作朋友,视为伙伴,从宣布“上课”向学生问好开始,到师生互动中的每一个眼神、表情、话语、举动都表现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信赖,学生自然会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例如英国有位教师利用“信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位老师利用儿童对信件的好奇心理,用迷你“信箱”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开展学生给老师、同学写信的活动。信件的内容可以是对某个人的看法,可以是自己的故事,也可以是想让对方知道的其他信息。学生们把写好的信一封封投进美丽的信箱中,把自己渴望被人了解,也渴望了解别人的心愿投了进去。
3.4 提供参与机会,体验快乐学习。皮亚杰认为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的传递给他们。学生只有抛开被动的压抑学习,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学习,做课堂和学习的主人,才能体验学习的快乐,并获得探究和创造的享受。因此,学校应提供这样的平台,如开设手工课、科技兴趣小组、小组学习讨论、擂台辩论、游戏、课本剧表演、网上冲浪、主页制作等。相信学生、发动学生,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就能获得乐教、乐学的效果。
3.5 创设乐学情境,实施快乐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轻松和谐的情境是使学生乐学的有效手段。因为情境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具有开朗、活泼、进取、向上的心境,以此产生强有力的乐学“磁场”。如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造情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勿用置疑,学生感觉到新鲜有趣,乐在其中。这是因为现代多媒体技术,能把生动的图像、清晰的文字和优美的声音合为一体并显示在屏幕上,影音结合、动静结合。另外,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交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学生都处在乐学状态之中。例如:让同学互动,“仿用句式”课堂上,教师写出“舞台小社会,社会大舞台,演尽人间悲欢离合”,让学生以这句话为例,分别用“家庭”、“课堂”开头,各仿用几句话,组成排比句。教师首先让学生自找学习伙伴探究例句,明白了这个句子使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到句子生动有趣。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大家议得好,再想想可抓住什么特点去仿用?”学生说:句中的“小、大”可固定不变地用到要仿写的话中,因为排比句中至少应该有三个排比项,在保证顶针、排比的格式前提下把“小、大”用到仿句中。可见学生的互动学习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学生的乐学情绪调动起来了,例句的特点在互动中找了出来,仿用句也就很快互动出来了:“课堂小人生,人生大课堂,展现人间喜怒哀乐”;“家庭小世界,世界大家庭,尝尽生活酸甜苦辣”——这种互动式乐学句子,意味着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允许学生大胆创造,学生怎么不乐学呢。
参考文献
1 张连慈.试论乐学教育.齐齐哈尔大学学报[j],2010.3
2 毕昌萍.论语的“乐学论”解读.学术探索[j],2010.3
3 卓振宏.使学生乐学的四大关键.走进新课程[j],2007.2
上一篇: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下一篇: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演示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