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从教学源头抓起促生本课堂构建

发布时间:2015-10-04 15:01
上好一堂课,课前备课尤为重要。目前,多数教师的备课呈现往往还停留在教案阶段。其实“教案”无论从字面或者内容、形式已经框定了以教师为中心,已经严重偏离了“生本教育”的航向。因此,既然课堂已经以学生为主人,已经以学习为重心,已经成为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师的备课何不将“教案”变成“学案”,教学何不将“教堂”变成“学堂”?用以学生为主本的“学案”逐步替代传统的以教师为本的“教案”,用备课内容的改革促进课堂改革,促进师生改革,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实现“学习式”课堂替代“教学式”课堂、“指导型”教师
替代“教授型”教师、“研究型”学生替代“跟从型”学生、“探索型”练习替代“水浸型”练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主流,“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意识将指导教学实践
不难发现,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教学的单向性,是一种严重缺失的单边行动计划书。因为这是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教师更多地是考虑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把课本知识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难以激起全体学生的想象或共鸣,课堂教学中也只是遵守事先制订的时间安排、教学设计,按部就班的步步推进,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因教施教”,学生很难得到根本性的发展。为此,只有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助式“学案”,把教学过程由“灌”变为“导”,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使学生用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实现不用外力推动而能够按照一定的方法主动去获取知识,事半而功倍,从而完美地体现“教是为了不教”。
实现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最重要的是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时时处处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如何利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这就要求通过充分调研,然后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充分发挥教研组与备课组的作用,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的学习方案,称之为“学案”。这里的“学案”中教师设计的是“学习提纲”而不是“教学提纲”,是完全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为目的设计的指导方案。这样的学案侧重于点拨关键、启发问题、激发兴趣,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生的自我实践和自我体现中学会学习和学会知识,而最主要的是自我能力和自我意识的提高和觉醒。
学案指导下的课堂,开门见山的让学生根据学案上的“学法指导”自己读书、思考,逐步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学生时而读读画画、时而凝神思考、时而搜查资料、时而写写记记;然后是小组交流、检查、反馈、修正、提高,由于每一个学生有了自主扎实地学习,交流中胸有成竹,回答中谈吐自如,辩论中有理有据,一次次掀起课堂学习的高潮。在这里,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还有人生的自信。“学案”中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准备得越充分,上课就越从容,效果也就越好,也就越能得到解放,而学生也就越得到发展,教师的追求也就越得到实现。课堂上学生之间的暗中较量反过来又促进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而且“学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又会反过来促进老师的教学,这就是互动的、活泼的、充满灵气的生本课堂,从而真正体现和体会“教学相长”的乐趣。
以学案为指导的课堂上没有哗众取宠的“活跃”场面,没有执教教师的煽情鼓动,没有师生之间的热烈交流,取而代之的是学生静静的读书、思考,心平气和地商讨、慷慨激昂的辩解,再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最终的教学效果是“实实在在的实效”。从学生看,在学习态度、方式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完全依赖和被动于教师的局面,同时也减轻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有效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设计
性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逐步接纳和实践。从教师看,将功课做在课前,课上得解放,从课堂上的泛泛而教逐步实现到学生的孜孜以学,而形式必然促进内容和效果的转变,从“师本”到“生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真正实现“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端而不是个终结。要将技能在受教人的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走样,那才是终结。”如今,生本课堂方兴未艾,从备课这一教学源头筑起,逐步构建生本课堂,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上一篇:浅谈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中职学校发展的需要

下一篇:浅谈 文学欣赏 教学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