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的素质要求及培养途
发布时间:2015-10-04 15:02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 理论教育家 素质要求 方法途径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必须与时俱进,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教会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本领和技能。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培养一大批有活力、讲原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文章着重提出了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的要求,并详细介绍了现阶段培养马克思主义教育家的微观途径和宏观思路与措施。
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理论的发展同样要体现不断发展、勇于创新的特质,要根据世情、国情的客观变化,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思维、提出新办法,用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解释世界发展变化的趋势,解释在当代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则的原因和意义,最主要的是要教会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本领和技能。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培养一大批有活力、讲原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鼓励和支持他们用广大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广泛传播到全社会,传播到广大群众的心里。
一、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提出的全方位要求
新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力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应具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应具有高尚的理想、信念情操和人格的魅力,并以此去感染广大民众,不断地提高自我修养,以无声的语言和无形的力量教育人,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打动人,在升华自身境界的同时,也让广大群众进人崇高境界的升华之中。合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根据世情、国情的客观变化,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思维、提出新办法,用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解释世界发展变化的趋势,解释在当代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则的原因和意义。这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的素质提出全方位的要求。
第一,必须具备大局意识与战略眼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不是一般的教师,而是社会主义国家长远发展必须依赖的智力资源库,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原动力,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必须从战略高度来理解本职工作的性质和意义,明确自身的战略价值。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一方面要有大局意识,能够从国家发展全局角度看待和分析理论与现实问题,不为一些细枝末节所阻碍;另一方面要具备战略眼光,能够透过复杂的问题表面看到其本质,把握其规律,判断其发展方向,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或对国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及消极趋势提出预警,防患于未然。
第二,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学习创新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理论建设工作,用发展的精神推动理论体系的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立场方法,同时又要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发展中的形势变化,完善现有理论体系,克服保守和僵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第三,必须具备自我奉献精神与艰苦奋斗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在当今世界潮流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发展的情况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责任重大,压力巨大。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去迎接挑战,要立志奉献理论教育事业,矢志不渝;另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环境复杂多变,合格的理论教育家还要有坚强的意志,面对困难,绝不轻易放弃,愿意为理论教育事业不断奋斗,坚持不懈。
第四,必须具备独特的教学技巧与组织动员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性和政治性恰当地结合起来,用学术的语言和方式,表达政治的要求,为政治目标服务。既要有一般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技巧,能够把深奥的理论尽量用日常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还有能够把政治要求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受教育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实践,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普及的阶段,还要进一步把理论贯彻到实践中,引导和鼓励受教育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看待和解释现实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和工作。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提高素质的途径
要达到时代提出的高素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自身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自觉地不断加强基础理论学习与训练。一方面,要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尤其是要深入研究和探讨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问题,尝试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效实现途径,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厦。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理论视野,广泛涉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科学与技术领域,观察、分析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和状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思维判断能力和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各领域新的发展情况联系在一起,综合分析和思考,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解释这些现象和趋势,探寻在新的世界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道路。这是全球化时代中国白身综合实力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必然表现,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第二,要主动深入群众生活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寻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优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必须要回到现实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一点毋庸置疑。“理论总是苍白的,而现实之树常青”,高尔基明确告诉我们,理论决不能超越现实而自我发展,离开实践谈理论必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何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使理论得到实践的充分检验?在充分总结中国的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为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提供了有效的武器。这一路线在今天仍然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就是要继续按照这条路线的要求,投身于火热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去,亲身参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和利益要求,并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把这种想法和要求理论化、抽象化,从而得出新的判断和认识,这就是真正意义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当然,这些新认识和观点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活动的反复检验,才能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成果。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界应该提倡广泛地交流与互动,鼓励思想的碰撞与交锋。学术交流与理论研讨是使理论教育者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一环,各种思想的碰撞很容易产生出思想火花,有利于拓宽理论研究的视野和创造思维的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该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将得出的不同观点、看法或评价,及时地在学界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能只顾自己埋头苦干而不管整个理论界的发展和变化,不顾时代发展的新形势,甚至偏离党和国家的主要路线和政策方向。合理、有序、自由的学术争论是非常必要的,激烈一点也没关系。“真理总是越辩越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过一百多年革命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其范围内进行充分的理论探讨和发掘,可以推动整个体系的有益发展,是完全有利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好事情。理论界应该认真考虑构建一个理论平台,为所有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和交锋的机会,让思想的火花在此激荡,让真理的光辉在此闪耀。近期有关部门举办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样的交流与探讨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好的理论成果,发现和推出一大批有潜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奠定良好的制度和理论基础。
三、当前培养合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的宏观思路与措施
从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发展的宏观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它有利于增强整个国民的政治信仰和凝聚力,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培养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是执政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和责任之一,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政府和执政党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二,鼓励和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的理论探索及实践创新。这不仅是象征性的表扬和祝贺,更要把积极的鼓励政策和办法真正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对直接创造出优秀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做出实际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进行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奖励;另一方面,则要在党和政府的实际管理工作中注意采纳专家学者的合理化建议,及时将好的理论成果付诸实践,使其产生实际的政策效果。这是一种行动层面的实质性激励,也是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在内的广大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愿,因为不管从哪个角度讲,辛勤研究的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政策措施都是对理论工作者的最大肯定和最高褒奖。
第三,构建促进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要创新机制、创造环境,把让人才取得成功作为选才用才的关键。选好人、用好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线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敏感性要求党和政府要对理论教育工作直接负责,党和政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选人、用人的工作上,前者是宏观指导,后者是直接作为,将对国家观教育的实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不但要求有直接的管理和协调,更要求法定政策的贯彻和完整体制机制的构建。这个体制必须体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的尊重和支持,能够保护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又要有严格的规范和制约,尤其是要注意人才的流动和发展规律,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使现有人才安心发展事业,使其他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向这一工作领域,保持人才引进的连续性,合理规范人才的退出和流出机制,形成人才工作的良性循环。
第四,创造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发挥其才能的发展空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是特殊的人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发展和国家整体发展至关重要的人才,党和政府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他们,留住他们、用好他们,其中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要为这些人才的生存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因为任何人才首先还是自然的人,有其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这就是一定的物质生活,饿着肚子的理论家是讲不好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然后还是社会的人,尤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这样的高级知识人才来讲,还有更高级的精神层面的追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比物质需要更迫切。党和政府应该从更高的标准和更细的工作来创造这种无形的精神基础。中华五千年的深厚传统文化和独特民族性格使3掣些人才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超然气质和博大胸怀,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特情怀,治国、平天下往往是他们共同的理想追求。为此,他们更看重自身精神价值的实现,将其视为自己内心至高无上的尊严与荣誉,而且为了实现这种价值,他们可以产生持久的动力和强大的勇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他们这种情怀的真实写照。党和国家要用好这样的人才,就要谨慎地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准备,创造出适合他们发挥能力的空间。
第五,转变传统的用人观念,不构一格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是特殊的人才,既有政治属性,又有学术特征,是“又红又专”的典型。以前,我国在实践中往往强调前一个属性,将理论工作者视为国家干部,以政治工作体制来管理他们。在计划体制下,这样做虽然有利于国家的政治稳定,但是却干扰了他们正常发展的轨迹,限制了他们全部功能的发挥,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理论教育人才队伍逐渐萎缩。理论研究工作的进展缓慢,越来越落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出现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社会处于急剧的转型时期,这种理论与现实脱节的现象更严重,制约了对现实情况的分析研究,限制了对改革发展工作的理论支持。尤其是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因素与国内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落后的理论非但不能帮助解决现实的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微妙化,当前很多现实问题难以解决,这些都与理论支持的不足有关。今后应该在坚持政治原则的前提下,更加注重鼓励发挥这类特殊人才的学术特长。
综上所述,当今中国处于和平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更需要思想的统一和民心的团结,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是获得这种思想统一的最佳途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工作不能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而是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事求是的精神真正落实到党的全部工作中,真正落到人民生活的实处,反映在文风上就是要用群众和干部听得懂的语言和简练平实的形式表达最深刻的理论内涵,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相结合。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必须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必须与时俱进,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教会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本领和技能。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培养一大批有活力、讲原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文章着重提出了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的要求,并详细介绍了现阶段培养马克思主义教育家的微观途径和宏观思路与措施。
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理论的发展同样要体现不断发展、勇于创新的特质,要根据世情、国情的客观变化,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思维、提出新办法,用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解释世界发展变化的趋势,解释在当代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则的原因和意义,最主要的是要教会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本领和技能。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培养一大批有活力、讲原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鼓励和支持他们用广大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广泛传播到全社会,传播到广大群众的心里。
一、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提出的全方位要求
新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力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应具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应具有高尚的理想、信念情操和人格的魅力,并以此去感染广大民众,不断地提高自我修养,以无声的语言和无形的力量教育人,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打动人,在升华自身境界的同时,也让广大群众进人崇高境界的升华之中。合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根据世情、国情的客观变化,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思维、提出新办法,用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解释世界发展变化的趋势,解释在当代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则的原因和意义。这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的素质提出全方位的要求。
第一,必须具备大局意识与战略眼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不是一般的教师,而是社会主义国家长远发展必须依赖的智力资源库,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原动力,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必须从战略高度来理解本职工作的性质和意义,明确自身的战略价值。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一方面要有大局意识,能够从国家发展全局角度看待和分析理论与现实问题,不为一些细枝末节所阻碍;另一方面要具备战略眼光,能够透过复杂的问题表面看到其本质,把握其规律,判断其发展方向,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或对国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及消极趋势提出预警,防患于未然。
第二,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学习创新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理论建设工作,用发展的精神推动理论体系的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立场方法,同时又要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发展中的形势变化,完善现有理论体系,克服保守和僵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第三,必须具备自我奉献精神与艰苦奋斗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在当今世界潮流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发展的情况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责任重大,压力巨大。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去迎接挑战,要立志奉献理论教育事业,矢志不渝;另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环境复杂多变,合格的理论教育家还要有坚强的意志,面对困难,绝不轻易放弃,愿意为理论教育事业不断奋斗,坚持不懈。
第四,必须具备独特的教学技巧与组织动员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性和政治性恰当地结合起来,用学术的语言和方式,表达政治的要求,为政治目标服务。既要有一般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技巧,能够把深奥的理论尽量用日常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还有能够把政治要求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受教育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实践,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普及的阶段,还要进一步把理论贯彻到实践中,引导和鼓励受教育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看待和解释现实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和工作。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提高素质的途径
要达到时代提出的高素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自身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自觉地不断加强基础理论学习与训练。一方面,要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尤其是要深入研究和探讨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问题,尝试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效实现途径,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厦。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理论视野,广泛涉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科学与技术领域,观察、分析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和状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思维判断能力和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各领域新的发展情况联系在一起,综合分析和思考,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解释这些现象和趋势,探寻在新的世界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道路。这是全球化时代中国白身综合实力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必然表现,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第二,要主动深入群众生活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寻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优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必须要回到现实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一点毋庸置疑。“理论总是苍白的,而现实之树常青”,高尔基明确告诉我们,理论决不能超越现实而自我发展,离开实践谈理论必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何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使理论得到实践的充分检验?在充分总结中国的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为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提供了有效的武器。这一路线在今天仍然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就是要继续按照这条路线的要求,投身于火热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去,亲身参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和利益要求,并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把这种想法和要求理论化、抽象化,从而得出新的判断和认识,这就是真正意义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当然,这些新认识和观点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活动的反复检验,才能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成果。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界应该提倡广泛地交流与互动,鼓励思想的碰撞与交锋。学术交流与理论研讨是使理论教育者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一环,各种思想的碰撞很容易产生出思想火花,有利于拓宽理论研究的视野和创造思维的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该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将得出的不同观点、看法或评价,及时地在学界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能只顾自己埋头苦干而不管整个理论界的发展和变化,不顾时代发展的新形势,甚至偏离党和国家的主要路线和政策方向。合理、有序、自由的学术争论是非常必要的,激烈一点也没关系。“真理总是越辩越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过一百多年革命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其范围内进行充分的理论探讨和发掘,可以推动整个体系的有益发展,是完全有利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好事情。理论界应该认真考虑构建一个理论平台,为所有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和交锋的机会,让思想的火花在此激荡,让真理的光辉在此闪耀。近期有关部门举办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样的交流与探讨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好的理论成果,发现和推出一大批有潜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奠定良好的制度和理论基础。
三、当前培养合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的宏观思路与措施
从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发展的宏观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它有利于增强整个国民的政治信仰和凝聚力,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培养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是执政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和责任之一,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政府和执政党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不断改善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外部环境。好的环境是好的理论产生发展的土壤和源泉,好的环境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大量优质的研究资源和机会,提高理论创新的速度与质量;好的环境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使研究者的创造力快速有效地发挥;好的环境可以免去研究者的后顾之忧,为其进行深人研究和持续创造提供强大的动力。所以,党和政府应该从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为研究者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调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的工作热情,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
第二,鼓励和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的理论探索及实践创新。这不仅是象征性的表扬和祝贺,更要把积极的鼓励政策和办法真正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对直接创造出优秀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做出实际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进行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奖励;另一方面,则要在党和政府的实际管理工作中注意采纳专家学者的合理化建议,及时将好的理论成果付诸实践,使其产生实际的政策效果。这是一种行动层面的实质性激励,也是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在内的广大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愿,因为不管从哪个角度讲,辛勤研究的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政策措施都是对理论工作者的最大肯定和最高褒奖。
第三,构建促进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要创新机制、创造环境,把让人才取得成功作为选才用才的关键。选好人、用好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线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敏感性要求党和政府要对理论教育工作直接负责,党和政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选人、用人的工作上,前者是宏观指导,后者是直接作为,将对国家观教育的实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不但要求有直接的管理和协调,更要求法定政策的贯彻和完整体制机制的构建。这个体制必须体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的尊重和支持,能够保护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又要有严格的规范和制约,尤其是要注意人才的流动和发展规律,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使现有人才安心发展事业,使其他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向这一工作领域,保持人才引进的连续性,合理规范人才的退出和流出机制,形成人才工作的良性循环。
第四,创造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发挥其才能的发展空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是特殊的人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发展和国家整体发展至关重要的人才,党和政府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他们,留住他们、用好他们,其中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要为这些人才的生存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因为任何人才首先还是自然的人,有其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这就是一定的物质生活,饿着肚子的理论家是讲不好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然后还是社会的人,尤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这样的高级知识人才来讲,还有更高级的精神层面的追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比物质需要更迫切。党和政府应该从更高的标准和更细的工作来创造这种无形的精神基础。中华五千年的深厚传统文化和独特民族性格使3掣些人才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超然气质和博大胸怀,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特情怀,治国、平天下往往是他们共同的理想追求。为此,他们更看重自身精神价值的实现,将其视为自己内心至高无上的尊严与荣誉,而且为了实现这种价值,他们可以产生持久的动力和强大的勇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他们这种情怀的真实写照。党和国家要用好这样的人才,就要谨慎地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准备,创造出适合他们发挥能力的空间。
第五,转变传统的用人观念,不构一格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是特殊的人才,既有政治属性,又有学术特征,是“又红又专”的典型。以前,我国在实践中往往强调前一个属性,将理论工作者视为国家干部,以政治工作体制来管理他们。在计划体制下,这样做虽然有利于国家的政治稳定,但是却干扰了他们正常发展的轨迹,限制了他们全部功能的发挥,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理论教育人才队伍逐渐萎缩。理论研究工作的进展缓慢,越来越落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出现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社会处于急剧的转型时期,这种理论与现实脱节的现象更严重,制约了对现实情况的分析研究,限制了对改革发展工作的理论支持。尤其是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因素与国内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落后的理论非但不能帮助解决现实的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微妙化,当前很多现实问题难以解决,这些都与理论支持的不足有关。今后应该在坚持政治原则的前提下,更加注重鼓励发挥这类特殊人才的学术特长。
综上所述,当今中国处于和平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目标的实现更需要思想的统一和民心的团结,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是获得这种思想统一的最佳途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工作不能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而是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事求是的精神真正落实到党的全部工作中,真正落到人民生活的实处,反映在文风上就是要用群众和干部听得懂的语言和简练平实的形式表达最深刻的理论内涵,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相结合。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必须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下一篇:课堂教育 德育的主阵地
热门论文
- 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的素质要求及培养途
- 浅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
- 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观点 新途径的探索
- 浅谈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
- 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
- 浅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的
- 浅谈马克思主义.俄国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
- 浅谈马克思主义.俄国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
- 浅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
-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浅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依据及实现途径
- 浅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对马克思伦理思想的
-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 浅谈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依据及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