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见效慢原因探析
发布时间:2015-10-04 15:03
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确实看到教师、学生、课堂、学校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老师们普遍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专家的事,不仅仅是名校、名师的事,而更应该是每位教师的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是千千万万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受益的是千千万万的学生。但是,大多数农村小学由于地处山区,经济落后,办学条件差,信息相对闭塞,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最薄弱地带”。如何对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进行有效指导,确保农村小学教师也能将课堂教学改革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使更多的农村学生受益于课改,成长在课堂,不断提高农村学生素质,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我认为必须要首先找准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这是搞好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只有探清“病情”,找准原因,方能“对症下药”。我觉得,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之所以进展缓慢,见效不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校办学条件落后
农村小学大多地处偏远,在地域和交通方面处于劣势;而且农村小学学生人数多则百余人,少则数十人乃至十几人、七八人,经费十分短缺,致使学校办学条件非常落后,改善办学条件、教学硬件、软件十分困难,个别“袖珍学校”恐怕连维持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都捉襟见肘,困难重重。由于经费和办学条件所限,农村学校的信息化程度也很低,教师接受一些新思想、新理念,学习一些新模式、新方法,都十分不便,而且大都没有外出学习的经费和机会。
2.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慢
课堂教学中以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学生机械重复性训练、被动接受学习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思路、教学设计,还是师生角色意识,都与新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新理念极不相符,这说明教师还没有从本质上接受新课程理念,教学观念还没有根本实现转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农村学校的教师新理念培训、理论学习效果极不理想。多数教师只是运用了新课程、新教材,但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依然是“新瓶子装老酒”。
3.教师互动交流困难多
农村小学本来就规模小,平行班多数没有,几乎没有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来共同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互动交流,像“同课异构”、“集体备课”等行之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就只能在跨年级同学科之间进行,收效甚微,对一些教材、教法的微观研究更谈不上深入、高效。要想提高教学研究、互动交流的实效性,就只能打破学校界限,在几所学校的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之间进行,但这样的活动根本不可能经常开展,否则,既不方便,还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加之农村学校布局分散,经常性地开展校际之间的教学交流活动也不现实。
4.学生整体起点低
由于家庭经济方面整体上与城镇学生相比相对落后,所以,农村学生在学习基础性条件、接受知识信息及知识储备等方面都无法与城镇学生相比,加之农村孩子所接受的学前教育也比不上城镇学生,致使农村学生学习起点普遍偏低,见识少。而且农村学生多数性格偏于内向,不擅言谈,课堂上的思维表现、活跃程度等都与城镇学生有一定差异。这也为农村学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造成了一定困难。
5.师资水平相对差
一方面,由于多数地方实行的教师任用选拔机制,大量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优异的农村优秀教师被选聘进城,造成农村优秀教师资源因大量外流而缺失;另一方面,近年来,农村学校新分配教师大量增加,导致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由因中年教师进城造成的“两头大、中间小”现象变成了“年轻教师占多数”的现象。而年轻教师居多,虽则他们知识结构新,接受新东西能力强,速度快,但教学经验严重不足,而大量优秀教师外流则导致这些年轻教师缺少有效地指导和引领,他们只能在学习中实践探索,“摸着石头过河”,势必要走一些“弯路”,青年教师成长相对比较缓慢,很难在短时间内担负起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担,搞好课堂教学改革也势必难以一时凑效。
找准了问题所在,我们只要“对症下药”,制定正确有效的措施、办法,这些问题应该可以迎刃而解。解决了这些问题,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也能扎实有效、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区域内课堂教学改革必将是百花齐放春满园,硕果连连盈枝头!
1.学校办学条件落后
农村小学大多地处偏远,在地域和交通方面处于劣势;而且农村小学学生人数多则百余人,少则数十人乃至十几人、七八人,经费十分短缺,致使学校办学条件非常落后,改善办学条件、教学硬件、软件十分困难,个别“袖珍学校”恐怕连维持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都捉襟见肘,困难重重。由于经费和办学条件所限,农村学校的信息化程度也很低,教师接受一些新思想、新理念,学习一些新模式、新方法,都十分不便,而且大都没有外出学习的经费和机会。
2.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慢
课堂教学中以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学生机械重复性训练、被动接受学习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思路、教学设计,还是师生角色意识,都与新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新理念极不相符,这说明教师还没有从本质上接受新课程理念,教学观念还没有根本实现转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农村学校的教师新理念培训、理论学习效果极不理想。多数教师只是运用了新课程、新教材,但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依然是“新瓶子装老酒”。
3.教师互动交流困难多
农村小学本来就规模小,平行班多数没有,几乎没有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来共同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互动交流,像“同课异构”、“集体备课”等行之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就只能在跨年级同学科之间进行,收效甚微,对一些教材、教法的微观研究更谈不上深入、高效。要想提高教学研究、互动交流的实效性,就只能打破学校界限,在几所学校的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之间进行,但这样的活动根本不可能经常开展,否则,既不方便,还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加之农村学校布局分散,经常性地开展校际之间的教学交流活动也不现实。
4.学生整体起点低
由于家庭经济方面整体上与城镇学生相比相对落后,所以,农村学生在学习基础性条件、接受知识信息及知识储备等方面都无法与城镇学生相比,加之农村孩子所接受的学前教育也比不上城镇学生,致使农村学生学习起点普遍偏低,见识少。而且农村学生多数性格偏于内向,不擅言谈,课堂上的思维表现、活跃程度等都与城镇学生有一定差异。这也为农村学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造成了一定困难。
5.师资水平相对差
一方面,由于多数地方实行的教师任用选拔机制,大量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优异的农村优秀教师被选聘进城,造成农村优秀教师资源因大量外流而缺失;另一方面,近年来,农村学校新分配教师大量增加,导致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由因中年教师进城造成的“两头大、中间小”现象变成了“年轻教师占多数”的现象。而年轻教师居多,虽则他们知识结构新,接受新东西能力强,速度快,但教学经验严重不足,而大量优秀教师外流则导致这些年轻教师缺少有效地指导和引领,他们只能在学习中实践探索,“摸着石头过河”,势必要走一些“弯路”,青年教师成长相对比较缓慢,很难在短时间内担负起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担,搞好课堂教学改革也势必难以一时凑效。
找准了问题所在,我们只要“对症下药”,制定正确有效的措施、办法,这些问题应该可以迎刃而解。解决了这些问题,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也能扎实有效、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区域内课堂教学改革必将是百花齐放春满园,硕果连连盈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