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观点 新途径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5-10-04 15:04
〔论文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 新视点 新途径
(论文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这势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给人们带来更为直接的冲击和影响,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教育受到严重挑战。针对这种挑战,必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视点,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途径,找准影响学生思想情绪的热点和敏感点,充实内容,丰富内涵,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向我们走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的跨国贸易交流的不仅是资本、商品等,而且也交换思想和观念。加人gyro后,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大大增加。在频繁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交流中,原先敏锐而前卫的意识形态的交锋和斗争,往往被各种经济和文化交流所掩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信息自由流通的原则下,利用各种传媒和渠道,无孔不人,加大资本主义价值观、道德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宣传。处于心智发展高峰期的大学生,他们兴趣广泛,精力旺盛,充满了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往往能较快地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一方面,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信条,会因其知识陈旧和信息量小而失去兴趣;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所获取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凭借他们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整合,导致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发生动摇,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产生怀疑,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受到严重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受到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特别是我国加人wto以后,我国的经济活动和文化生活中必然融合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和观念,而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优势地位,会使它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我国产生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往往被经济上的冲突和斗争所掩盖,表现得更为隐蔽和复杂,大学生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西方敌对势力丧失应有的警惕,缺乏防御能力,不知不觉地使自己的思想意识受到冲击,甚至同化。具体表现为:
1.理想信念受到冲击。迎接经济全球化,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历史、体制、经营等方面的原因,许多职工下岗或失业,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大学生感到个人命运难于把握。加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配制度不完善,导致一定范围内收人差距拉大乃至悬殊,特别是腐败现象,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些都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严重的冲击,有些学生甚至把“一切向钱看”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在现实生活中,不讲理想,特别是不讲崇高理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当作随意调侃的对象,认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政治是虚的.理想是远的,权力是硬的,票子是实的,去掉虚的,扔掉远的,抓住硬的,捞到实的”。这种情况使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出现了极大的困难,表现就是教育者提出的理想要求,一些大学生并不接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2.国家职能、观念的弱化,使爱国主义教育受到挑战。经济全球化使经济活动和经济领域超越了现实中国家的疆域范围,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对国家主权的渗透性影响越来越大,国家职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在经济全球化中承担着重要角色的跨国公司的职能发生重大变化,它不再为一个国家服务,而是为它自己的公司服务,一切都以它的资本增殖和再生产为转移。这些经济现象使一些大学生错误的认为,国家的职能在不断弱化,甚至有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将会消亡。还有学生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人才流动,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国去留学、经商,或在国外公司供职,这给个人寻求机遇、开发潜能、发挥才智、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提供了舞台。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再讲国家利益至上和爱国主义有碍于个人利益的追求和个人利益的实现。
3.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两制”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受到挑战。经济全球化把整个世界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每个国家的经济都成为世界经济链条的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断裂,都会使这个链条上的所有国家受害。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优势又强化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强势地位,这种强势无可阻挡地凸现在我们面前。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化,认为马克思曾预言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不可能的。在他们看来目前少数资本主义国家不但没有灭亡的迹象,相反,却保持着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而社会主义在90年代初已经失败,在今天和未来全球化的大趋势中更没有存在和发展的机会了。
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对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热点进行研究、分析,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视点,把工作落到实处。
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视点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对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给予科学的说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准备物质条件;实现共产主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离开共产主义理想的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就会失去理想和目标,失去精神动力,而且不能抵制各种腐化因素的侵袭,甚至会走上畸形发展和变质的邪路。
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还要与大学生本身的前途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紧密联系起来。大学生只有树立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才能在提高智力、提高创新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明确的方向。理想信念决定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一个人对社会最终发挥什么性质的作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远大理想的人,政治素质高,他的其他素质在发挥时就会有益于社会,为社会做的贡献大,个人价值能够得到充分实现。
2.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家职能的研究,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性原则。经济全球化并不能弱化国家这个概念,经济全球化本身也不影响国家的生存,反而使各国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几十年来,国际贸易虽大大增长,但对于各国来说,经济发展的中心终究还是国内市场。随着全球化的深人及保护主义等阻碍竞争的因素被取消,国家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在国际各种联合体中,所有成员国都希望自己国家主权受到尊重。更何况还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同,存在着不同国家之间利益冲突,以及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国家间不平等的现象等。因此,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国家是不会消亡的。当然国家的职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会发生变化,研究这些变化及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处理好“既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又要善于维护国家的独立、安全和利益的关系”。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仅停留在对祖国美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明、优良传统等方面的感性认识上是不够的,必须深化爱国主义的理性教育。大学生不仅要有报效国家的理想,更要有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必须把爱国主义与个人理想的实现结合起来,深人挖掘爱国主义的内涵。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与个人理想的实现是辩证统一的。从历史上看,当我国遭受西方列强凌辱时,国家利益受到侵犯,个人的生存和尊严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个人价值的实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整体实力提高,为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宽松条件,使个人价值得以实现。在全球化进程中,只有国家利益得到维护和发展,国家才有能力为每个人的生存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为每个人的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使每个人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实现。而我国面临西方国家“西化”和“分化”的危险,国家安全和主权面临严重的挑战,这些需要大学生以爱国之志指导爱国之行,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要避免出现“假、大、空”的现象,既要把握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又要注重方法,让学生在努力中接受,在接受中提高,形成认识的螺旋式上升。
三、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途径
1.从教育观念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实现从粗放经营向精品战略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树立效益观念,强化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一是教学内容要精练,要切实改变教学内容庞杂、简单重复的做法,确立“要精,要管用”的思想,多讲实际的,少讲空洞的,多讲精要的,少讲“应景”的,一切以提高教学效果为标准。二是教学准备要精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准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必须精心设计,周密组织,从教学内容的确定到教材、教具的筹措,都要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2从主客体关系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实现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的转变。“灌输”理论是列宁在20世纪初提出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仍然要毫不动摇地、理直气壮地“灌输”。只不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仅要“灌”,更要注重“输”,实现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的转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做到问题大家摆,是非大家辨,答案大家找,在思想交锋中明辨是非,提高觉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
3.从内容上,要实现国情与国际形势相结合。经济全球化给人类带来了共同的利益,也带来了一系列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跟上全球化的步伐,及时调整教育内容,使学生学会从全球角度去考虑问题。同时必须结合我国实际,面对人世后几乎一边倒的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
4.从方法上,要实现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要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导方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作为“两课”教学的中心内容;抓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主旋律;突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但仅靠课堂这一主渠道是不够的,必须与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等多样性结合起来,克服内容单一化、简单化、缺少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弊端。
5.从手段上实现现实化与虚拟化相结合。随着高校改革的深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日益丰富,校园网络环境逐步形成。在有形教育阵地为重要依托的同时,积极运用网络这一虚拟化的教育载体,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信息量,开辟新型教育空间,使学生可以在隐匿真实身份的条件下,充分实现思想碰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辨析力。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要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适应转变。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必须与时俱进,紧密结合经济、社会的形势发展,主动适应形势搞教育,把握形势变化发展的基本动向,找准影响学生思想情绪的热点和敏感点,充实内容,丰富内涵。
(论文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这势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给人们带来更为直接的冲击和影响,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教育受到严重挑战。针对这种挑战,必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视点,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途径,找准影响学生思想情绪的热点和敏感点,充实内容,丰富内涵,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向我们走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的跨国贸易交流的不仅是资本、商品等,而且也交换思想和观念。加人gyro后,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大大增加。在频繁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交流中,原先敏锐而前卫的意识形态的交锋和斗争,往往被各种经济和文化交流所掩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信息自由流通的原则下,利用各种传媒和渠道,无孔不人,加大资本主义价值观、道德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宣传。处于心智发展高峰期的大学生,他们兴趣广泛,精力旺盛,充满了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往往能较快地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一方面,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信条,会因其知识陈旧和信息量小而失去兴趣;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所获取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凭借他们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整合,导致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发生动摇,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产生怀疑,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受到严重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受到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特别是我国加人wto以后,我国的经济活动和文化生活中必然融合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和观念,而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优势地位,会使它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我国产生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往往被经济上的冲突和斗争所掩盖,表现得更为隐蔽和复杂,大学生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西方敌对势力丧失应有的警惕,缺乏防御能力,不知不觉地使自己的思想意识受到冲击,甚至同化。具体表现为:
1.理想信念受到冲击。迎接经济全球化,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历史、体制、经营等方面的原因,许多职工下岗或失业,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大学生感到个人命运难于把握。加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分配制度不完善,导致一定范围内收人差距拉大乃至悬殊,特别是腐败现象,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些都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严重的冲击,有些学生甚至把“一切向钱看”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在现实生活中,不讲理想,特别是不讲崇高理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当作随意调侃的对象,认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政治是虚的.理想是远的,权力是硬的,票子是实的,去掉虚的,扔掉远的,抓住硬的,捞到实的”。这种情况使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出现了极大的困难,表现就是教育者提出的理想要求,一些大学生并不接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2.国家职能、观念的弱化,使爱国主义教育受到挑战。经济全球化使经济活动和经济领域超越了现实中国家的疆域范围,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对国家主权的渗透性影响越来越大,国家职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在经济全球化中承担着重要角色的跨国公司的职能发生重大变化,它不再为一个国家服务,而是为它自己的公司服务,一切都以它的资本增殖和再生产为转移。这些经济现象使一些大学生错误的认为,国家的职能在不断弱化,甚至有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将会消亡。还有学生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人才流动,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国去留学、经商,或在国外公司供职,这给个人寻求机遇、开发潜能、发挥才智、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提供了舞台。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再讲国家利益至上和爱国主义有碍于个人利益的追求和个人利益的实现。
3.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两制”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受到挑战。经济全球化把整个世界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每个国家的经济都成为世界经济链条的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断裂,都会使这个链条上的所有国家受害。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优势又强化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强势地位,这种强势无可阻挡地凸现在我们面前。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化,认为马克思曾预言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不可能的。在他们看来目前少数资本主义国家不但没有灭亡的迹象,相反,却保持着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而社会主义在90年代初已经失败,在今天和未来全球化的大趋势中更没有存在和发展的机会了。
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对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热点进行研究、分析,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视点,把工作落到实处。
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视点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对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给予科学的说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准备物质条件;实现共产主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离开共产主义理想的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就会失去理想和目标,失去精神动力,而且不能抵制各种腐化因素的侵袭,甚至会走上畸形发展和变质的邪路。
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还要与大学生本身的前途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紧密联系起来。大学生只有树立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才能在提高智力、提高创新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明确的方向。理想信念决定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一个人对社会最终发挥什么性质的作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远大理想的人,政治素质高,他的其他素质在发挥时就会有益于社会,为社会做的贡献大,个人价值能够得到充分实现。
2.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家职能的研究,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性原则。经济全球化并不能弱化国家这个概念,经济全球化本身也不影响国家的生存,反而使各国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几十年来,国际贸易虽大大增长,但对于各国来说,经济发展的中心终究还是国内市场。随着全球化的深人及保护主义等阻碍竞争的因素被取消,国家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在国际各种联合体中,所有成员国都希望自己国家主权受到尊重。更何况还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同,存在着不同国家之间利益冲突,以及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国家间不平等的现象等。因此,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国家是不会消亡的。当然国家的职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会发生变化,研究这些变化及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处理好“既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又要善于维护国家的独立、安全和利益的关系”。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仅停留在对祖国美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明、优良传统等方面的感性认识上是不够的,必须深化爱国主义的理性教育。大学生不仅要有报效国家的理想,更要有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必须把爱国主义与个人理想的实现结合起来,深人挖掘爱国主义的内涵。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与个人理想的实现是辩证统一的。从历史上看,当我国遭受西方列强凌辱时,国家利益受到侵犯,个人的生存和尊严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个人价值的实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整体实力提高,为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宽松条件,使个人价值得以实现。在全球化进程中,只有国家利益得到维护和发展,国家才有能力为每个人的生存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为每个人的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使每个人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实现。而我国面临西方国家“西化”和“分化”的危险,国家安全和主权面临严重的挑战,这些需要大学生以爱国之志指导爱国之行,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
3.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的认识。马克思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提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仍然具有真理性。我们要对社会主义的发展现状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和发展进行研究,做出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首先,要把社会主义发展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认识到其自身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必然性,又要看到社会主义成长到目前为止,还是短暂的,还处于摸索阶段,在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曲折。其次,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所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不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速灭”,资本主义对自身生产关系某些环节的改良和改善,缓和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二战后,利用国家干预经济措施和高科技成果使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但是这些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再次,经济全球化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社会化生产的本性要求生产资料必须由社会来占有,这就产生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过程中不断激化。由此可见,社会化生产的发展结果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否定。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已越出国界向全世界扩展,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向外转移,虽然缓解了国内矛盾,却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不平等矛盾。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经济秩序成为必然,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要避免出现“假、大、空”的现象,既要把握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又要注重方法,让学生在努力中接受,在接受中提高,形成认识的螺旋式上升。
三、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途径
1.从教育观念上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实现从粗放经营向精品战略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树立效益观念,强化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一是教学内容要精练,要切实改变教学内容庞杂、简单重复的做法,确立“要精,要管用”的思想,多讲实际的,少讲空洞的,多讲精要的,少讲“应景”的,一切以提高教学效果为标准。二是教学准备要精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准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必须精心设计,周密组织,从教学内容的确定到教材、教具的筹措,都要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2从主客体关系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实现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的转变。“灌输”理论是列宁在20世纪初提出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仍然要毫不动摇地、理直气壮地“灌输”。只不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仅要“灌”,更要注重“输”,实现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的转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做到问题大家摆,是非大家辨,答案大家找,在思想交锋中明辨是非,提高觉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
3.从内容上,要实现国情与国际形势相结合。经济全球化给人类带来了共同的利益,也带来了一系列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跟上全球化的步伐,及时调整教育内容,使学生学会从全球角度去考虑问题。同时必须结合我国实际,面对人世后几乎一边倒的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
4.从方法上,要实现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要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导方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作为“两课”教学的中心内容;抓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主旋律;突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但仅靠课堂这一主渠道是不够的,必须与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等多样性结合起来,克服内容单一化、简单化、缺少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弊端。
5.从手段上实现现实化与虚拟化相结合。随着高校改革的深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日益丰富,校园网络环境逐步形成。在有形教育阵地为重要依托的同时,积极运用网络这一虚拟化的教育载体,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信息量,开辟新型教育空间,使学生可以在隐匿真实身份的条件下,充分实现思想碰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辨析力。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要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适应转变。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必须与时俱进,紧密结合经济、社会的形势发展,主动适应形势搞教育,把握形势变化发展的基本动向,找准影响学生思想情绪的热点和敏感点,充实内容,丰富内涵。
上一篇:试析如何转变差生工作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