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语言方式的作用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5-10-04 15:05
论文关键词:非语言方式课堂教学语言
论文摘要:在日常交际中,非语言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与语言的关系阐明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因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并不明显。
国内很多学者也从不同的专业领域论述了非语言方式在本专业中的运用。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是非语言方式在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家关注的焦点都是非语言方式本身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非语言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效果,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更倾向于实践方面,少有理论上的论述。本文也指出,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并不像以往学者论述的那样明显。
一、非语言方式与语言方式的关系
1.非语言方式的范围。从形式上来讲,非语言方式分为两种——听的副语言和可视的体态语,前者指没有固定语义的声音(沉默为特殊的一种);后者包括表情、动作、体距、触摸、服饰等。本文所说的非语言方式是一个包含以上所分的两种方式的概括的范畴,并不是针对某一具体的非语言方式(如微笑,摇头等)的研究——因为非语言方式细分起来种类太多,力所不及;再者,本文意图在理论上对非语言方式这一范畴进行概述,所以也不必对所有具体的非语言方式逐条分析。
2.语言与非语言方式的关系。交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说话人的表达和听话人的理解,而听话人的理解在整个交际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是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听话人在理解时,总是先通过说话人提供的形式线索寻求说话人的交际意图,通过对交际意图的推导最后生成话语意义。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非语言方式对交际意图的推导乃至意义的生成起着很大的作用。
albermebrobian认为,传播的信息效果中非语言方式占到了93%,并给出了交际过程中信息交流的全部效果的公式:信息交流的全部效果=7%言语的+38%声音的+55%表情的效果
在这个公式中,语言效果仅占了7%,非语言方式的效果则达到93%,这就涉及到在交际中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关系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个公式所体现的是非语言方式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重要作用,而不能说明相比非语言方式来讲,语言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在交际中非语言方式的运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语言,离开了语言,很多非语言方式是没有意义的。
二、非语言方式的作用
(一)非语言方式的元语言(matalanguage)作用
所谓的元语言作用,是指非语言方式直接表达意义内容,现实世界中事物都有一定的形体,事物运动时都有一定的轨迹或姿态。在交际中,当谈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单用语言的表达略显苍白,非语言方式往往起到描绘或再现这些形象的作用。作为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在表达现实世界时尤其是具体的事物时是抽象的,在解码时需要首先将语音信息转换为图像信息,较非语言方式在认知上多了一个解码的过程。非语言方式是直接作用于视觉的,所以可以直接进行解码。因此,在表达某些形象意义时,非语言方式就有着先天的优势,在某些条件下,非语言方式的运用是必须的。
(二)非语言方式的情感作用
除了运用语言外,非语言方式也经常用于表达情感。实际上,交际中的情感因素往往由非语言方式来承担。这是因为非语言方式在表达情感态度时有着先天的优越性,因为语言有时会显得太生硬,而又不够丰富,非语言方式往往是行动,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和触觉,更能直接表达强烈的情感。如激动时挥舞着的拳头,否定时的摇头等。
此处的“事”是指“世界的事情、知识和道理”,非语言方式在表达“事”的时候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一,非语言方式本身没有一个完整的意义体系,某些非语言方式的意义并不固定;其二,非语言方式(副语言除外)是作用于视觉的,给交际带来很多不便。
在构成表事成分时,非语言方式可以构成在语言基础上业已形成的一些意义,是一个封闭范畴。此时是在语言产生之后,非语言方式又“重操旧业”,表达了一种特定的、明确的意义。如用“v”手势表示胜利,汉语中用拇指和小指直伸,其余三指向手心弯曲并拢表示数字“六”等;或是一个民族公认的具有某种意义的动作(多为一种前语言性质的东西),如汉族用点头表示同意,用摇头表示反对等。
三、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起到表情作用,即主要是表达教师的情感,调节老师与学生间的关系
1.对所讲述内容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对教学内容进行评价,渗透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种主观性往往外化为一种情感,通过非语言方式得以表达。此时的非语言方式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但这种情感不宜太激烈,因为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主要应该讲授的还是方法,所以要对非语言方式进行有意识的控制。
2.对学生听课状态的情感。教学相长,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学生在课堂中的提问或讨论可以激发教师的灵感,促进教师的进一步思考。学生的听课状态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小声讲话从而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正常听讲,也会打扰教师的思路。在课堂上,教师又不宜做出太过的批评,尤其是语言上的批评。此时,非语言方式会成为一种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上的沟通方式。如,教师可以采取沉默、眼神等方式对这类学生进行提醒。通常情况下,学生会收敛自己的不当行为。
(二)非语言方式的元语言作用
即在讲述课堂内容时,相关内容只能用非语言方式表达,非语言方式表达的即是其本身。这可以说是一种“引述”,即说到某一事物、动作时,语言在表达时往往是无力的,这时直接用非语言方式表达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在讲到西方特有的非语言方式时,光靠语言的表达是无力的,有时学生甚至不知所云。这时就需要非语言这种比较直观的方式。
(三)非语言方式的表事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非语言方式的这种作用是极其有限的,通常只是对语言表述的简单加强。如上所述,因为非语言方式在这方面受到太多的局限。不成体系的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无法起到太大的作用。
四、结语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非语言方式的作用并不如以往学者所论述的那样明显,如果将教学阶段分期的话,在初级教育中非语言方式还可以看作一种教学方法,在中高等教育教学的课堂上,与作为教学工具和内容的语言相比,非语言方式的工具作用微乎其微。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在课堂教学中,非语言方式的主要作用还在于表达情感与自我调节,而真正能够传递的信息较少。相对来讲,一些静态的非语言方式,如衣着、与学生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似乎更加相关。究其原因,这与课堂教学的性质相关,课堂教学有着自己特殊的语境和特定的交际内容,因此,非语言方式难以像日常交际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青.浅谈身势语[j].基础英语教育,2004.
论文摘要:在日常交际中,非语言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与语言的关系阐明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因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并不明显。
国内很多学者也从不同的专业领域论述了非语言方式在本专业中的运用。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是非语言方式在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家关注的焦点都是非语言方式本身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非语言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效果,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更倾向于实践方面,少有理论上的论述。本文也指出,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并不像以往学者论述的那样明显。
一、非语言方式与语言方式的关系
1.非语言方式的范围。从形式上来讲,非语言方式分为两种——听的副语言和可视的体态语,前者指没有固定语义的声音(沉默为特殊的一种);后者包括表情、动作、体距、触摸、服饰等。本文所说的非语言方式是一个包含以上所分的两种方式的概括的范畴,并不是针对某一具体的非语言方式(如微笑,摇头等)的研究——因为非语言方式细分起来种类太多,力所不及;再者,本文意图在理论上对非语言方式这一范畴进行概述,所以也不必对所有具体的非语言方式逐条分析。
2.语言与非语言方式的关系。交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说话人的表达和听话人的理解,而听话人的理解在整个交际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是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听话人在理解时,总是先通过说话人提供的形式线索寻求说话人的交际意图,通过对交际意图的推导最后生成话语意义。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非语言方式对交际意图的推导乃至意义的生成起着很大的作用。
albermebrobian认为,传播的信息效果中非语言方式占到了93%,并给出了交际过程中信息交流的全部效果的公式:信息交流的全部效果=7%言语的+38%声音的+55%表情的效果
在这个公式中,语言效果仅占了7%,非语言方式的效果则达到93%,这就涉及到在交际中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关系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个公式所体现的是非语言方式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重要作用,而不能说明相比非语言方式来讲,语言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在交际中非语言方式的运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语言,离开了语言,很多非语言方式是没有意义的。
二、非语言方式的作用
(一)非语言方式的元语言(matalanguage)作用
所谓的元语言作用,是指非语言方式直接表达意义内容,现实世界中事物都有一定的形体,事物运动时都有一定的轨迹或姿态。在交际中,当谈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单用语言的表达略显苍白,非语言方式往往起到描绘或再现这些形象的作用。作为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在表达现实世界时尤其是具体的事物时是抽象的,在解码时需要首先将语音信息转换为图像信息,较非语言方式在认知上多了一个解码的过程。非语言方式是直接作用于视觉的,所以可以直接进行解码。因此,在表达某些形象意义时,非语言方式就有着先天的优势,在某些条件下,非语言方式的运用是必须的。
(二)非语言方式的情感作用
除了运用语言外,非语言方式也经常用于表达情感。实际上,交际中的情感因素往往由非语言方式来承担。这是因为非语言方式在表达情感态度时有着先天的优越性,因为语言有时会显得太生硬,而又不够丰富,非语言方式往往是行动,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和触觉,更能直接表达强烈的情感。如激动时挥舞着的拳头,否定时的摇头等。
(三)非语言方式的表事作用
此处的“事”是指“世界的事情、知识和道理”,非语言方式在表达“事”的时候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一,非语言方式本身没有一个完整的意义体系,某些非语言方式的意义并不固定;其二,非语言方式(副语言除外)是作用于视觉的,给交际带来很多不便。
在构成表事成分时,非语言方式可以构成在语言基础上业已形成的一些意义,是一个封闭范畴。此时是在语言产生之后,非语言方式又“重操旧业”,表达了一种特定的、明确的意义。如用“v”手势表示胜利,汉语中用拇指和小指直伸,其余三指向手心弯曲并拢表示数字“六”等;或是一个民族公认的具有某种意义的动作(多为一种前语言性质的东西),如汉族用点头表示同意,用摇头表示反对等。
三、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起到表情作用,即主要是表达教师的情感,调节老师与学生间的关系
1.对所讲述内容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对教学内容进行评价,渗透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种主观性往往外化为一种情感,通过非语言方式得以表达。此时的非语言方式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但这种情感不宜太激烈,因为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主要应该讲授的还是方法,所以要对非语言方式进行有意识的控制。
2.对学生听课状态的情感。教学相长,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学生在课堂中的提问或讨论可以激发教师的灵感,促进教师的进一步思考。学生的听课状态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小声讲话从而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正常听讲,也会打扰教师的思路。在课堂上,教师又不宜做出太过的批评,尤其是语言上的批评。此时,非语言方式会成为一种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上的沟通方式。如,教师可以采取沉默、眼神等方式对这类学生进行提醒。通常情况下,学生会收敛自己的不当行为。
(二)非语言方式的元语言作用
即在讲述课堂内容时,相关内容只能用非语言方式表达,非语言方式表达的即是其本身。这可以说是一种“引述”,即说到某一事物、动作时,语言在表达时往往是无力的,这时直接用非语言方式表达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在讲到西方特有的非语言方式时,光靠语言的表达是无力的,有时学生甚至不知所云。这时就需要非语言这种比较直观的方式。
(三)非语言方式的表事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非语言方式的这种作用是极其有限的,通常只是对语言表述的简单加强。如上所述,因为非语言方式在这方面受到太多的局限。不成体系的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无法起到太大的作用。
四、结语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非语言方式的作用并不如以往学者所论述的那样明显,如果将教学阶段分期的话,在初级教育中非语言方式还可以看作一种教学方法,在中高等教育教学的课堂上,与作为教学工具和内容的语言相比,非语言方式的工具作用微乎其微。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在课堂教学中,非语言方式的主要作用还在于表达情感与自我调节,而真正能够传递的信息较少。相对来讲,一些静态的非语言方式,如衣着、与学生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似乎更加相关。究其原因,这与课堂教学的性质相关,课堂教学有着自己特殊的语境和特定的交际内容,因此,非语言方式难以像日常交际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青.浅谈身势语[j].基础英语教育,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