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析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5-10-04 15:08
论文关键词:艺术教育个体修养美化生活社会进化精神文明
  论文摘要:审美活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一环,从而使得艺术与美的教育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概括地说,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所具有的价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体修养价值;二、美化生活的价值;三、社会进化价值功能。
  
  21世纪以来,精神文明建设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课题,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国家,在自己民族的发展进程中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到了来自人类自身的困惑。在西方,从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以来,其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但物质文明的发达并没有导致精神文明与之同步发展。当我们亲眼看到了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平衡后,越来越认真地思考如何在建设具有西方那种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立起与之协调一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即如何建设与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人类精神文明秩序,从而光大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文化。
  审美活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一环,从而使得艺术与美的教育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概括地说,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建构中所具有的价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个体修养价值
  个体文明修养的发展,必须通过社会来实现,而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必须通过个人来实现。因此,艺术教育的目标必须强调培养个体修养的全面提高,以此达到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孔子曾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的“成人”功能,在《论语》中,他以个体自我修养确立的三部曲也就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他看来,以“乐”为核心的审美修养,是使学生的思想品德臻于完善的最重要的手段。在个体发展的总体建构中,艺术教育作为一大要素,不仅以其特有的情感教育功能直接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创造力,促进人们内在的高尚化,而且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个性发展的其他要素,通过“参与”、渗透,使个性达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具体来说,艺术教育能以积淀理性的感性形式,启迪人们的智慧,培养个体敏锐的感知力、深刻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巧妙的创造力,使人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的发挥。艺术教育也可以“辅道德以为治”,它通过对感性形象的强烈渲染,唤醒人们的良知,使人们在美的诱导和陶冶下,激起感奋、惊觉、共鸣,从而达到心灵向善而美的方向发展,最终走向人格完善。艺术教育还能给体育以极大的影响,在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中,几乎无不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而且有些体育项目已演化为一种特殊的艺术。不难看出,无论是德育、智育还是体育,都离不开艺术教育的协助。在完善人格的培养上,艺术教育具有不可忽视和替代的重大作用。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以艺术教育作为核心的美育,其他教育很难获得成功,和谐、全面发展的个性也就很难塑造起来。正如苏联教育家杰普莉茨卡娅所说:“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充分的全面发展。”总之,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美的空间的拓展,人们“美的享受”需要的提高,艺术教育将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显示出它对个体的修养与完善起的巨大作用。
  美化生活的价值
  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改造着生活环境,反过来,生活环境也改造着人。人的身体素质以及精神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受到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生活环境中的审美因素,构成艺术教育的强有力的媒介。人们对日常生活环境的布局、建设和修饰,滲透着自己关于美的观念和意识,而日常环境的美化,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又具有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美化生活环境的价值在于:提供宽敞、整洁、舒适的起居休息场所,给人以宽松、安静、温暖和愉快;创设具有一定审美形式的,类型繁多的,寓于艺术感的布局、装饰和陈设,可以陶冶人们朴素、淡雅、秀丽、庄重等各种审美情趣;通过一定的综合布局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审美关系,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艺术教育能以积极的方式影响生活、美化生活,这不仅仅在于它可以通过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来改善生活环境和条件,诸如创造美的服饰、美的食品、美的陈设、美的建筑、美的风景、美的艺术品,而且还能积极地渗透到社会的精神生活之中,造成美好的社会精神风貌。一个社会的精神生活是复杂多样的,既有低级、庸俗、消极等丑的一面,又有高尚、积极、向上等美的一面,艺术教育正是从这里提取素材,以其生动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鞭挞社会精神生活的阴暗面,使人们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变得积极高尚,从而促进社会良好精神风尚的形成。

  社会生活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社会关系与社会文明程度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人作为社会的最小单位,其精神风貌必然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可以说,社会生活是个体人身心健康与否的基础。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威胁它的不再是野兽、巨石和洪水,而是人们某种心理上的丑陋与暴力。人的心理生活与精神面貌是存在于世界上的一种能量,它超过地球上其他一切能量,所以我们应尽可能采取积极的手段,促使这种能量转化为一种改造人类生活、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强大动力。而不愿使它在某一时刻成为一种巨大的疯狂(如战争),历史让我们目睹了这种疯狂并为之付出了沉重的社会代价。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必然与那种片面的、强迫的教育方式有关。片面的教育必然造成心理内部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与失调,从而诱发出偏激而盲目的行为,甚至走向生活反面。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培育人们的一种高尚精神境界与情操,使人们的身心得以健康的发展,就必须从儿童时代重视艺术教育。总之,艺术与美的教育能为人们带来美的生活,而美的生活则标示着社会精神文明的水平和状况。
  社会进化价值功能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但也决不能因此否认艺术教育的社会进化价值。实质上,艺术教育在任何时候,都在以其独特的方式和途径作用着自然和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生产活动和社会斗争的审美创造中。生产活动过程,也就是人们利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客观对象从而创造出不同的物质产品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审美创造活动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只依照它所属的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造型,但人类能够依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生产并且能够到处适用内在尺度到对象上去,所以人类也依照美的规律来造型。”多少年来,人类正是依照着“美的规律”改变着自然的形态,丰富着社会的物质财富,改善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也正是由于人类不断地进行的这种审美艺术创造,才得以由野蛮到文明、由低级向高级的进化发展。在社会斗争中,审美创造活动同进步阶级、人民群众的抗恶斗争紧密结合,并以特有的教育职能促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人类按其本性来说是自由的,自由将给主体的审美艺术创造活动造成可能性,但是在劳动异化的私有制下,人的生产失去了自由创造的特性,劳动产品也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者相对立,美作为对主体活动的肯定也由此丧失了它本来的性质。但是,有异化现象,就有反异化活动,有压迫就有反抗,在这种社会斗争中,人们以维护人类的“类本质”为理由,以“美的规律”为指导,勇敢执著地进行艺术创造以及其他社会领域里的审美创造,由此推动了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实现社会形态的新旧更替。
  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艺术教育如何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应该引起全社会重视的重要问题。毫无疑问,人类社会越进步,它也必须在更大的程度和范围内发展人的各种潜能,实现人的价值,从而体现出社会文明的宏观进步尺度。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已摆在我们的面前,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共产主义思想来指导精神文明建设。马克思在早期的著作中,不止一次地表达过这样的思想,共产主义要消灭私有制,扬弃异化,就是要实现“人的感觉”、人的精神的彻底解放。从这一点上看,艺术教育比其他教育形成的优越之处就在于它可以使人在一种积极主动、自动的状态下,在美的享受中得到思想情感上的熏陶。因此,它是最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教育手段。丰富、健康的艺术教育,会使人的精神世界极大地丰富起来,促其自觉地加强修养,成为一个外在美和内心美高度统一而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一个民族有没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标志着这个民族是否开化和文明,决定着这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因此,学校应大力加强艺术教育,使其突出它应有的价值,从而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杰普莉茨卡娅:《苏维埃教育史讲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
  2.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毛泽东选集(袖珍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上一篇:关于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下一篇:试论教育思想转变与观念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