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教育社会学场域中的任务型教学

发布时间:2015-10-04 15:10
【论文关键词】教育社会学 公平 任务型教学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任务型教学在理论和现实层面的分析,反思英语新课程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关注课堂教学中是否能为学生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探讨了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方法与原则,认为应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帮助,促进每位学生全面的发展。
  
  社会公平是现代社会的本质要求,是衡量社会前面进步的重要标尺,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而教育公平是反映社会公平的一把尺子。[1]理所当然,教育公平也就应该成为我国制定教育政策文件的基础伦理要求。我国在十六大的报告中就明确了要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为了构建和谐的社会,就必须将教育公平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作为教育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础。[2]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我国政府明确提出教育的公益性质,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3]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这一切都反映出追求教育公平的诉求。我国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也强烈呼吁转变课程、教学理念,实现教育公平,这一切都是当今时代特色的强烈要求。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也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4]这也体现出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但是它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任务型教学能在当前我国主要以大班为主的教学条件下得到实现吗?任务过程中能保证面向每一位学生吗?教育公平能在任务的参与中实现吗?教育公平能在兼顾教育效率或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实现吗?
  
  一、任务型教学的现实状况
  
  我国从2001年开始逐步推行新课程改革,英语当然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各级学校先后采用与新课程改革相呼应的新的教材。并在采用新教材的同时,也要求英语老师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那么我们来看看采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情况。在采取任务行型教学模式的课堂中,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再以传统的“课本本位”来“执行任务”,而要转到以“学生本位”为出发点。教师如果在课堂上仍然用2/3的时间来讲解知识点,教师还是过度侧重对单词用法的讲解而忽视词汇在语言中的实际运用,课堂上学生在运用语言交际的时间很少,老师常用机械操练取代学生的真实交际。即使给时间学生操练对话,大多数老师开展的pairwork和groupwork都不具备交际意义,而仅是一种变相的机械操练,并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这样完成的任务就仅仅是教学任务。而另外一种情况则是以为在任务型教学的课堂上好像不能讲语言知识,不涉及到语法的教学,就是上来做活动,最后还是以活动结束,好像大家都回避语言知识的处理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其一是原来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在以任务为主的课堂上表现越来越好,而基础差的学生则愈来愈差,最后出现深度厌学。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二、英语新课程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反思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情景为支撑;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以合作为原则;以技术为手段。在这里我们主要看情景、任务和技术能否构建课堂教学公平。
  在以情景为支撑的活动中,要求其具有自然性、真实性,这样的情景有利于意义的建构并促进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体验的连接。情景可以帮助接受者(听话人)理解授受者(说话人)的意图并能产生意义性的交流。而以任务为主的课堂教学自然要求放在任务上,而不是语言活动上。因为任务型教学的魅力就是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用语言做事,通过做事过程中对语言的大量接触和使用而习得语言知识,尤其是默会知识。[5]这就需要外语教师去设计适合学生身份、认知方式、心理活动等的任务。但是,正因为大多数的学校仍然是大班授课,一个班的学生都在40人以上,有的甚至有70多人,面对如此多的学生,不仅学生人数不一样,而且学生不可能处在同样的认知水平上,学生的语言水平也很不一样,这就要求外语教师要能设计出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任务。这在课堂教学改革先行与教学评价的条件下,“任务”是不太可能得到完成的,完成的仅仅是教学任务。在以技术为支撑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中,要求与现代教学技术结合,通过技术把情景引入课堂,通过技术实现与真实世界的联系与沟通。也就是说,技术被看成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技术是知识建构和表征的工具。技术是提供真实情景、提供对话平台与合作交流的工具。如果是这样,那么在缺乏信息技术的地区,国家是不是该提供补偿性教育,通过这样的方式为不同地区,教育设施落后与城市中学的学校提供资助,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起点上的教育公平。
  英语新课程标准是英语新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而这一轮的新课程改革是以往的教学改革不能比拟的。课改不再仅仅是对教材的修补,而是从教学理念、课程理念上全方位的改革。很多学校都要求教师要经过新课程的培训后才能上岗的。也有一些老师是认真的研究了新课程改革的文件并把文件的精神贯穿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去,但是也还有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农村的英语教师真正研究过新课程标准的老师很少,他们对新课标的了解主要来自听讲座、参加培训或阅读报刊等。而这就会消抵掉对新课程改革的全面的认识。正如科迪在她的《课堂知识》一文中提出的把“我们所知道的东西”看成问题并由此作为研究对象是困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知识实体”被看成是“规范化的秩序”,是一套人们在建构知识实体的过程中共同分享的规定性法则。“课堂知识”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课堂上的教学知识—教师的视野决定着对学生能力的评价。[6]因此,教师本身的教学态度也决定也教学改革的成败。而任务型教学本身就对教师的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非常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方式,而且还需要教学对教学文本进行很好的解读,才能与学生进行教学对话。如果教师本人对教材文本不够深入了解或是由于教师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深度的不够,都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而且,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去关注教育公平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仅要求教师本身职业道德、教师专业素养等的提高,也还要求课堂外部即学校和社会给予课堂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的时间和物质和精神的条件。那么,教师又该怎么做才能在实现教育公平的环节之一即课堂教学中去公平的面对每一为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呢?特别是面对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地区,起点各不相同的学生,英语教师又该设计什么样的任务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的需要呢从而促进课堂教育公平的实现呢?

  三、实施课堂教学公平的策略
  
  正是在基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地获得全面发展,且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获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持久、稳定的发展。而教学的实际情况则由于我国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教育不均衡的现象而不能搞“一刀切”。例如:尽管在全国范围许多地方早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制教育,但现在很多地方人们思考和关注的不仅仅是能否读书,还有能否读好书,也就是能否享受优质教学的问题。而且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广东省内,经济发达的广州及深圳和欠发达的揭阳及清远等地优质学校数量的对比是9:1。在我国中小学校的班级里,五六十人是常事,更有六七十人甚至上百人的也不算什么奇怪的事。在这么大的班级里,学生之间的差异就更大了。那么,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教师本身的教学工作任务就重,又该怎么样实现有效的任务教学而又能做到公平的面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呢?
  笔者认为在我国仍然以大班为主的教学条件下只有实行教学分层才能面对学生个体的不同差异。我国古代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理论以及当代多种先进教学思想包括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理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都为实行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具体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给出了更为有效的方法性指导。该理论认为理想的教学就是采取一定的方法、手段将学生的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教学既要走在学生独立发展的前面,又不能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那么,怎么进行分层呢?分层该遵循些什么样的原则才能保证每个学生的发展呢?
  1、将学生分层分组
  按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水平、态度习惯、个性特点和课外活动能力等方面,把他们分成不同的abc三个层次即优,中,后进,再分别归入各学习小组,并让他们自己选好小组长。这里的分组没有对学生能力否定的意思,而是主要根据学生掌握学习内容需要的时间分组并遵循均衡、自愿、流动的原则,各小组大体相等。例如各组都应有一定数量的优等生和后进生,小组中男女生的人数应大体相等;学生以自愿为主,适当调整。学生参加哪个小组,应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在基本自愿的基础上再作适当调整,以保证达到“均衡”。就是说,这样均衡配置的好处首先在于每个小组都能讨论起来;其次是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深入交往,并据此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再次是有利于各小组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赛,相互帮助。一种学习小组确定后,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一学期内变动两次,及时适应已经变化的情况,保证小组学习的展开。实践证明,这十分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为随着小组活动的展开,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互助将十分频繁,这对于我们这些班级相对较多,个别辅导的时间短的老师来说,等于多了很多个小助手,十分难能可贵。
  2、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给出了有效的方法性指导。该理论认为理想的教学就是采取一定的方法、手段将学生的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学既要走在学生独立发展的前面,又不能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布置课前预习任务,以便与分层教学的实现。
  3、在课堂上实行分层教学并实行多元评价
  这对老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因为教学结果的评价如果不是多元的就很容易造成分层教学实现的障碍。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层次的不同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客观、多元的评价。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以完成学习的任务时,教师在进行分层还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以保证分层教学的顺利进行。分层首先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因为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基础上的。教学中,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差异,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启发他们自觉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其次还要遵循动态性原则。面对学生的差异,在以前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分层递进教学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策略,能比较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每一个学生的提高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发现,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影响学生的有效学习。如:分层中给学生“贴标签”而导致的消极影响。因此,在分层递进教学实践中,切忌以静止观点看学生,既要看到差异,也要同时看到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学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动态的观点实施分层递进教学过程。以动态的观点实施分层递进教学,体现在组织分层、目标分层、合作学习、信息反馈、练习分层、评价过程等方面。特别是在实施分层教学后,应及时根据信息反馈进行动态的调整和动态的评论。为了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我们在实践中常采用分层而不定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自主认定恰当的分层目标。最后还要注意分层性和整体性原则,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既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又要挖掘同一学生个体不同层面的潜质;既要面向学生全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又要坚持对每名学生全方位培养,切忌顾此失彼。
  新课程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发展他们的综合语言能力。我们也希望教师能够在坚持尊重每个学生,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在此过程中,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公平,促进每位学生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006年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教育研究〔j〕2007.3p3.
  [2]2005年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教育研究〔j〕2006.3p3.
  [3]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n〕2007.11.22.
  [4]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s〕2001.7p28.
  [5]程可拉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思考,中学外语教与学〔j〕2006.7p4-6.
  [6]麦克•f•d•扬知识与控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p169.

上一篇:浅析谈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下一篇:浅析借鉴 服务学习 理念 构建理实互动的教学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