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学校评价体系探究

发布时间:2015-10-04 15:11

   【论文关键词】学校评价 重建 理论 实践

   【论文摘 要】目前,普通高中学校评价中普遍存在评价目的的片面性、内容的单一性、主体的绝对性、教学与评价的相互孤立性等突出问题。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倡导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性、综合性、自主性评价新体系。普通高中学校要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要积极探索学校评价体系的重建。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全面铺开,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强调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课程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这些改革举措除了涉及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等重要方面之外,教育评价改革特别是学校评价体系的重建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前十分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及时了解普通高中学校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学习领会新课改倡导的新评价理念,积极探索重建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评价新体系。
  一、当前普通高中学校评价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当前普通高中学校评价实践中,在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和偏差,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进,同时也将成为即将推行的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阻障。为了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首先就要强力推动学校评价体系的重建,改变现有学校对教师和学生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关注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哪些。只有找出问题所在,并勇敢地面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才能更好地推进高中评价体系改革。当前,普通高中学校评价实践中对教师和学生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1.评价目的的片面性:学校和教师过分关注学生评价的导向和监督功能,过多关注评价的选拔和甄别作用,对于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性功能认识不足,没有有意识地通过评价活动激励学生的发展,诊断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也没有对其发展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
  2.评价内容的单一性: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评价中完全以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情况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尴尬局面仍相当普遍,导致社会舆论对“什么样的学校是一所好学校”、“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缺乏正确的认识。
  3.评价主体的绝对权威性:在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学校和教师起着绝对权威、不容置疑的作用,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以及家长、社区的作用几乎被完全忽略,特别是学生的自我发展缺乏长久动力。
  4.评价自身的孤立性:不少学校和教师都把教学过程与评价看成是两种相对孤立的活动,不能有意识地通过评价来引导、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没有把过程与结果、教学与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校评价改革的重要原则
  1.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发展性原则。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因此,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学校评价改革的重中之重,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校评价改革的核心。学校评价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不断发展,学校评价要改革过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的现实状况。
  2.全面、多元——综合性原则。普通高中新课程强调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重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师生的共同发展,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成为教师自身发展提高的过程。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而且还要注重发现和发展其多方面的潜能,了解他们在发展中的需求,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为此,在制定评价制度的过程中,学校首先应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而非仅仅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其次,学校要重视课程评价方式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学生评价不能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第三,考试只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之一,学校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第四,学校应改变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的办法,而应根据教学相长的原则,通过学生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之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3.“教”服务于“学”——学生主体性原则。学校要建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师评价新体系,推动学生评价新体系的建立。因此,学校应强调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一是学校要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要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种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三是要从课堂教学评价过分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转变为更关注学生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评价方式,真正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三、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评价体系重建的探索和体会
  四川省荣县第一中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近年来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改革理念指导下,认真组织学习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等课改文件,认真领会课改精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在课程改革探索实践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教师和学生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的直接探索者和践行者,要使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工作都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关键在于首先改变过去单一、孤立的传统评价方式,积极探索、践行全面、多元、现代的发展性评价新体系,并以此为导向,引导师生认同并主动投身课程改革中,才能真正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下面是我们进行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1.针对学校实际和特点,积极践行“成功教育”模式,探索建立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我校是一所普通的高级中学,生源质量相对不如省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考核都过于注重学生学业水平的分析和评比,不少学生入学后因与示范性学校学生有明显差距,导致产生“失败”的心理阴影,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因而难以有效提升学校教育水平。针对这一情况,学校结合高中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推广,积极推行“成功教育”新模式,其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对题海战术,重视双基落实,倡导课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课堂评价“以学论教”,提倡课堂上“让学生能懂”,坚决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二是从起始年级起,针对学生实际研制练习、检测试题,适当降低难度,坚持“让学生做得起”的原则,在学生的进步中逐步提高要求,让更多学生真正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使之找回自信,“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素”。三是学校改重点评价学业成绩为重点评价学业成绩的提高,使教师和学生都能从进步中找到教和学的快乐。
  2.引进新课程评价理念,探索评价主体多元化,构建学校立体评价体系。学校逐步建立起以“学生评教”、“家长评教”、“教师评学”、“家长评学”、“学生自评”、“教师自评”、“学校点评”的师生立体发展性评价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提高,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其中,认真做好“学生评教”工作,搭建师生间双向沟通的桥梁,让教师更好、更快掌握“学情”,促进教师的“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家长评教”、“家长评学”提高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促进了学校综合评价水平的提高;“学生自评”和“教师自评”充分体现了师生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为课改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校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潜质。为充分挖掘学生的各种能力潜质,学校组建了各种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学校搭台、学生唱戏”,引导学生自主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并将学生表现记录在其档案中,改变了过去单纯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局限性。现在,学校既关注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又通过各种活动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为其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撑。
  
  参考文献:
  [1]李颖.解读高中新课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朱永新.走进最理想的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上一篇:现代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探索

下一篇:探讨依托现代教育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