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心理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5-10-05 14:14

摘 要:心理学在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知识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特点与心理规律是通过在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形成的。只要找到外语教学与学生心理的联系,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的提高学生成绩,为外语教学改革提供可行的方法。在教学中,心理学的运用,对于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和兴趣,培养、提高学生对外语“学”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心理学; 动机; 兴趣; 能力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为实践服务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心理指导与调节下实现的,因此,如何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提高人的实践活动的效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教学中,探讨学生学习外语课的心理,使学生掌握好这门技能,为其专业服务,就显示出其重要作用。下面浅谈外语教学中心理学方面的两个问题。
  1.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与兴趣
  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从了解、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与兴趣入手。
  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知识水平及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客观现实产生的反应不同。笔者在3个平行班中授课发现:对同样学习能力的学生用同一种授课方法及同样的教材,他们在课堂上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是有着不同的理解的。笔者通过对比学生的心理发现,个性倾向性制约着心理活动,个性倾向越高积极性越强。比如,有些学生已经修满了英语课相对应的学分,还会有继续学习这门课的需求,正是这种需求逐步地提高其学习英语课程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意志力。因此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在学习外语中是必不可少的。动机与兴趣之间互有联系,也互有区别,它们正是因为学生“需要”才表现出来,也是行为的动力因素;而兴趣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动力。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某事物产生了动机,未必一定能发展为兴趣,但一旦成为兴趣,动机即相伴产生。
  不同程度的差别在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与兴趣中有所体现,而这种差别也是有原因的,如:以近几年来高考英语成绩来看,城市的学生成绩比农村学生成绩高;重点中学学生成绩比非重点中学成绩高;考上了大学的学生中,准备考研和想出国留学的学生具有的积极性比其他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更高。我们认为,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也必然会在学生头脑中产生反映,因此其表现出来的意向、兴趣等等也就必然不同。据此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来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外语课的兴趣与动机。
  第一,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与意义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考虑的第一要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要将学习目的与教材有机的结合起来,笔者不是让教师时时都去强调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只是要求教师用一定的方法去提醒学生学好英语。
  第二,教师在授课中要因材施教,要特别加强对个别学生(兴趣极高或兴趣极低)的辅导。
  第三,在与学生交往中,谈心谈话是必不可少的,每个学生学习的环境不同导致学习外语的程度的是有差异的,其他的因素比如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间接兴趣与直接兴趣联系起来。
  综上所述,学生的心理因素在外语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培养、提高学生对外语“学”的能力
  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笔者认为: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学”,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能力是个性心理的一种特征。随着实践不断的深入,一个人的能力逐步的提高。能力作为学生顺利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及探索未知领域知识的可靠保障。培养学生学好外语的能力是多方面的。
  (1)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发生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记和忆分别构成了记忆的两个必不可少的阶段。记可分为识记和保持两个环节,忆又可分为再认和再现两个环节。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识记和保持为再认和回忆提供前提和保证,再认和重现反过来又为识记与保持提供结果和证明,同时还能加强识记和保持。比如:新单元伊始,教师通常先通过领读单词让学生对单词有初步的了解,在讲解单词时,通过引用同根词、反义词、同义词的分析与讲解,或根据新课文中词组搭配、动词的用法等,进行启发式的提问、归纳与总结。学生的识记过程在这一讲解的过程,可以得到加深。进而教师结合课文提出重难点词、词组,要求学生记忆。大声自主朗读也是教师常采取的教学方法,然后再通过提问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在对单词领读,讲解,分析,自读的过程里,学生一直被教师引导着,从而,学生把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且对于阐明词义,形成接近联想或对比联想,建立外语概念体系都起到必要的作用,使学生在记牢单词的同时,某些词汇的用法又被学生熟知。
  然而在掌握所授的词汇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单靠一次的识记与回忆就可以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及语言运动器官的协同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求学生背诵、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短的对话等方面的综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重复训练经常被用到单词的教学当中,进而学生能够灵活、正确的应用在实际交际当中。
  (2)观察与思维
  观察是一种持续的反复的感知过程,它参与思维活动并为认识客观事物提供重要的途径。人会在头脑中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思考,而这一观察、思考的过程,就是人去认识事物,进而充分了解事物的本质的过程。比如:学生的已知信息“possible direct,legal,resistable,able”等,这些形容词加上前缀“un,in,im,il,ir”由于冠以否定前缀,已知信息就构成了相应的反义词。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在讲解的过程中,概括性的认识可被学生获得,进而学生可轻松的记忆与理解。具体的说,学生可以在掌握这一构词方法的规律的基础上去认识、理解新词。由大量的感性材料改造成抽象的理性认识,然后再在实践中运用,举一反三,循环往复,概念能被学生主动的概括出来、总结的原理能被应用到具体事物当中去,进而有效的解释新的具体的现象。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在这样的训练下一定会有所提高,继而推动了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与学习的主动性。
  (3)比较
  外语与本民族语言的比较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 用。学生习惯于以母语形式进行思维,从而导致会潜意识受到母语思维定势的影响。也就是说,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那些与本民族相同的,易理解、易学的语言。而对于那些不同的就要在两种语言中进行比较,以便使学生熟悉并了解外语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法。比如两种语言在“肯定”与“否定”的表述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在话题重点的先后顺序上等。中国人所说的“西风”或“西北风”指的是凛冽的冬季寒风,而英国人却把“west wind”理解为温暖的春风,这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在外语与母语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发现并掌握外语语言的特点、规律,进而更好的掌握母语。
  教与学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整个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相结合的过程。但对于培养、提高学生“学”的能力往往不被重视。学生的间接知识,绝大多数是从感性认识中习得的,在认识的过程中,学生将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与此同时,任课教师要善于帮助学改造大量的感性认识材料。并且指导、培养学生通过常用的思考方法,如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归纳记忆外语词汇。科学的思维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在掌握新知识时,学到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这样,学生的认识能力、智力就能向前发展。

上一篇:北京农产品市场调查与价值链分析

下一篇:男女双方在婚姻家庭中地位的变迁——读恩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