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析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阻抗及

发布时间:2015-10-06 15:37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阻抗信息技术教育改革
  论文摘要:新课改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但在实践中由于客观存在路径依赖和资金不足,主观存在教师对自身利益和教学有效性的考虑等原因,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存在着阻抗,阻抗的消解一方面需要教师内在提高,另一方面需要制定制度规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交流协作和教师再教育,等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成为课程改革的热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很多的困难,其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阻抗,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利用。“阻抗”最早应用在物理学领域,上世纪初由弗洛伊德(freud)引入心理学研究。弗洛伊德给出的阻抗定义为:“患者在自由联想过程中对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记忆与认识的压抑。”[1]有些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把阻抗理解为个体对于其行为矫正的不服从,或者是由于个体对心理咨询心存疑虑,或者是由于个体缺乏行为变化的环境条件。[2]据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阻抗可以理解为教师阻碍和抗拒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心理和由此所引发的外在行为方式表现。
  一、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阻抗表现和产生原因
  1.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阻抗表现。
  罗杰斯()研究发现:一般人对于改革的态度呈现类似于常态分布的模式,即在一个坐标中,处于中间人群的比例最大,越往两端所占的比例越小。普拉特(prat)引用罗杰斯的观点并将其量化,提出教育人员对变革的态度可以分为五类:反对者、拖延者、沉默者、支持者和热诚者。其中沉默者最多约占40%,支持者和拖延者各占25%,热诚者和反对者最少各约占5%。[3]可以看出,在教育改革中拖延和沉默者占了65%。虽然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情况调查还需要更深入和全面,但在实践中已经明显看出一些问题。比如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普遍偏低,一些教师不愿或者不会使用信息技术;一些教师应付式地使用了信息技术;还有一些教师滥用信息技术,不合时宜地大量应用声音、动画、图片等,影响到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相当多的教师没有仔细去学习、好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
  2.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产生阻抗的原因。
  阻抗首先是一种心理反应,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阻碍和抗拒心理的产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客观方面看,根据路径依赖理论,由于受到长期的思维和行动方式的影响,人们在接受新的变革时会按以前路径行动,不愿或难以改变。同时,资金投入不足或者分配不当。信息技术的硬软件工程、教师的研究和应用都需要资金来支撑,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应用没有实施条件很难实施。并且,制度改革不系统不健全,使教师的改革受到一定约束。从主观方面看,一方面,一些教师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或时间不够。另一方面,一些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不够高,并且基于教学有效用的考虑,不敢贸然改革。

  我们通过对产生阻抗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产生阻抗的主客观的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客观的限制因素极大地约束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由于教师本身存在不足,又反过来使得客观因素的改革缓慢。另一方面阻抗虽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阻碍作用,但一定程度上它让教育改革开展更谨慎和全面,因此对阻抗的分析应更全面仔细。
  二、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阻抗消解策略
  消解阻抗首先要消除教师的阻碍和抗拒改革的心理。消除这种心理需要教师一方面为支持改革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一方面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以克服抗拒心理。
  1.创设消解阻抗的外在条件。
  首先,建立因地制宜的改革制度。具体制度可以由学校制定改革的阶段目标以及计划安排,由校际讨论然后上级审批决定。其中激励制度和评估制度的建立非常重要。其次,遵循渐进原则。采用试点带动、上级带动下级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办法渐进改革,过于强制和模式化的改革不利于改革的开展。最后,创设学习和交流协作的环境。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足,信息化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我们应组织开展教师的再教育培训活动。同时采用交流会或使用网络论坛等形式开展交流,分享成功、提出困难。组建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实验研究共同体,研究人员、学校和教师间密切协作,以行动研究来增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转变教师传统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认知和技能。
  外在环境的创设很重要,但是现阶段不能等外部条件完全满足后再克服自身因素,而应该分析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从教师自身消解阻抗。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主动尝试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加上主观实践存在盲目性,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难免出现很多问题,但不能有问题就否认它的作用。教师首先要纠正技术无用的观点,才能接受并支持其使用和发展。其次,积极参加交流和互评活动。一是要组织和参与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活动,互相听课、评课,然后讨论以提出建议和意见,互相促进提高。二是积极参加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和交流活动。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研究与协作,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96.
  [2]阿德莱德等.行为心理学入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57.
  [3]段旭.中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阻抗及其消解[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6.
  [4]于动.课程改革进程中的教师阻抗研究——一种经济学视角的分析[d].河南大学,2007.

上一篇:浅析农村留守儿童青春期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

下一篇:关于构建高等学校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