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文似看山不喜平——浅谈记叙文构思法

发布时间:2015-10-29 10:39

摘 要:关于学习语文,学生几乎都有“三怕”:一怕古文,二怕作文,三怕周树人。可见写作对学生来说是多么困难,而其中记叙文写得更是平淡乏味,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缺乏巧妙的构思。一般来说,只是按照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的叙述,虽然首尾完整,来龙去脉清楚,但很容易造成平铺直叙,缺少新意。

关键词:记叙文 , 构思 ,方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就是文章要写得有波澜,行文有高有低,时紧时慢,如波浪般富于变化。这样的文章才能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波澜呢?可根据内容采用抑扬、悬念、误会等手法,这样有助于打破章法的平淡,加强叙述的生动性。
  1.抑扬相生法
  “抑”即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例如鲁迅的《范爱农》,文章开头通过打电报、拟电文表现出范爱农简直像是一个不通人情、胆小如鼠的不革命的懦夫,对这样的人,作者甚至写道:“这范爱农……很可恶。……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这是“抑”。然而下文写出通过多次交往,才得知范爱农不是那样的人,他和鲁迅一样对反动派的残酷杀害革命者是极其愤恨,只是当时对发电报作用有看法。这是“扬”。通过这一抑一扬,一个正直、爱国、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由于运用了抑扬手法,所以文章显得波澜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单调乏味。
  2.笔锋突转法
  叙事时,故意顺着某个方面发展下去,层层递进,直到情节高潮时,笔锋突转,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顿起波澜,一下子把读者带到意想不到的境界。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当路瓦栽夫人为偿还女友的项链而穷尽一生艰辛时,却得知女友借给她的项链竟然是假的。不仅文中主人公大吃一惊,就连广大的读者也感到意外,这突转的一笔,既增加了情节的波澜,又引人深入地思考。
  3.巧设悬念法
  悬念,是引起读者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运用这种方法,往往是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尖锐的矛盾冲突阻遏一下,暂时不把情节发展的结局告诉读者,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为了创设好的悬念效果,作者在写作时往往插入好多情节,紧紧攫取读者希望探得事情结果的心理。如一篇题为《你的丈夫真好》的文章,这种方法用得很妙:怀着身孕的奇奇,为了参加妈妈的生日宴会,独自一人走到车站,她刚停下脚步,一个姑娘指着候车的长椅说:“大姐,你坐吧”,随口说了一句“你丈夫真好!”公共汽车来了,门边的人都不上,自动让出一条路,让她先上,奇奇上车后,一个小伙子让出自己的座并说:“你丈夫真好!祝你们幸福。”奇奇不明白,怎么人们都知道我丈夫好呢?到了车站,拥挤的车厢里又让出一条路,周围的人都面带微笑,一个妇女羡慕地说:“你丈夫真好!好人一生平安!”奇奇更加纳闷,到家了,小妹忽然大叫一声,原来奇奇背后贴着一张纸片,上面写着“请给我妻子让一个座,谢谢!”奇奇一路受到陌生人的关照这并不稀奇,稀奇的是为什么人们都说“你丈夫真好!”这着实是一个谜,既是奇奇的谜,也是读者的谜,直到最后这个谜才解开。可谓柳暗花明,洞天石开。
  4.创设误会法
  运用误会法,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例如《驿路梨花》,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行文: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误会。梨花已经嫁到山那边去了。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5.善用巧合法
  世事充满了巧合,所以说无巧不成书,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不是太冷,就不会外出打酒;不是外出,就会被塌屋压死;不是雪大屋塌,就不会借宿山神庙;不因破庙风大,就不会用石头顶门;不把门顶住,就不会偷听到两个官差的话;听不到这话,就不会杀人;不杀人,就不会逆走梁山。没有这一系列的巧合,林冲上山就会显得很突兀,故事也失去了生动性。
  此外,还可以用有离有合法(写开去有收回来),如《白杨礼赞》;虚实相生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口技》;蓄势突转法等等。根据内容的需要,在叙述时有详有略,疏密相间,文章也就有了起伏。在叙述过程中适当插入一段描写、议论、抒情等,使在叙述中有断有续,可以激起叙述的波澜。
  叙述的方法多种多样,注意了构思的巧妙,会使文章波澜起伏,高低有致。这样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上一篇:高考历史命题“能力立意”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下一篇:县域稳定与群体性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