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科研促教学提升学生创新素质
摘 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则是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学校教育的核心应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学校展开抓科研促教学活动,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关键词: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创新性人才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项目来源:河北省教育厅2010年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经费)项目《高校中文教与学与研并重探究》(项目批号:SZ2010885);河北省教育厅2010年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经费)项目《大学美术教育创新教学模式研究》(项目批号:SZ2010816);邢台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高等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项目编号:XTSK00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则是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学校教育的核心应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旧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无法承担此重担,所以,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要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开展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创新教育,必将会不断提升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这样的教育背景和教育形势下,高等院校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更新教学观念,认清当今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正确认识新时期下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展开抓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一、找准定位正确处理教与研的关系
从目前情况看,在相当多的高校中科研与教学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尽管也有一部分高校教师能够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但是也应看到,在为数不少的高校里存在着“教学与科研”关系处理不当之倾向。目前,根据教学与科研在学校工作中的定位不同,本科院校一般可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及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一般把科研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往往科研实力雄厚,有众多的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侧重于研究生的培养和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攻关,科研与教学内容的切合度较小,这种类型的大学往往是重科研轻教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并重,学校对教师在专业方向上有比较明确的要求,教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切合度。教学型大学一般是指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地方性大学,包括刚升格本科不久的地方性大学,教师的科研容易和教学改革相结合,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这种类型的大学往往是重教学轻科研。
二、强调抓科研是促教学的有力手段
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科研工作有助于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科研工作有助于科研成果走进课堂融入教材,使学科前沿及早被学生接触。现阶段学生获取知识首先要阅读的书目是教科书,但教材的性质是知识更新慢,并且实例或资料性内容较少。针对这一事实,教师如果能够“跟踪国际国内最新学术动态,及时了解和反映本学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以及教师本人开展的科研工作,不仅能比较有效的解决书本和时代要求之间的知识断层,而且教师通过自己的科研创新,还可极大地丰富和更新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科发展。”[1]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果真的能够把自己在科研方面的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就能使学生及早获取最新的前沿成果。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强化促教学是带科研的重要途径
学校重视促教学,有利于教师提高科研水平。一方面,教师为了胜任教学任务,为了能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就不能固守于死板的教科书,这就使得教师要站在学科前沿上及时获取前沿信息,用学科领域最前沿的成果丰富自己的教学,这就促使教师不得不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大学生正是充满好奇的年龄,教师面对他们提出的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要想游刃有余,处于不败之地,就不得不思考并努力解决这些新问题,这也促使教师要不断地进行科学探索。可以说,师生互动的教学对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课下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可以使自己的科研不流于低级的为做科研而科研,提高科研水平。
四、明确参与科研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
强调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让优秀学生进入科研领域。
(一)在学生参与课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本科学生积极参与实际的科研课题。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直接吸收学生加入自己的课题组,直接参与科研活动。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活动,就能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把握好方向,给予他们必要的启示,要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尝试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对现成的结论和传统观点敢于提出大胆的质疑,对前人未揭示的事物,能得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别出心裁”,[2]敢于向权威挑战。学生在这种鼓励中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甚至情绪高涨,引起愉快的体验,从而激发起他们探究的兴趣。
(二)在学生参与课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科研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素质。在学生参与课题的过程中,高校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创新的生长点,问题意识是促动主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但是,尽管当代大学生出生成长在一个相对多元化的社会环境里,相对具有更为开阔的思维和视野,但长久受制于应试教育而形成的被动学习习惯使他们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后仍然不能摆脱应试性学习思维,大部分学生既缺乏发现问题的兴致,又
缺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要注重把自己在科研中形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在学生参与课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直接参与科研课题,能够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其新思维的能力。“学生的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它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细细观察,认真研究。”[3]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传授广博的本学科科学知识,而且,要把自己在科研中形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实践精神、好奇心和进取心,独立探索的自觉性,以及不满足和怀疑精神等。”[4]传授给学生。这样,在研究过程中,就可逐渐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的精神和能力。
总之,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且,还要激发其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要使他们较早地了解到专业发展的新水平、新动向,获得比较高的起点。
参考文献:
[1][4]张小强.教学型地方高校科研与教学互动探析[J]钦州学院学报.2007,(5)
[2][3]陈凤珍.本科论文指导应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2009,(1).
上一篇:县域稳定与群体性突发事件
下一篇:生育制度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