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容闳与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

发布时间:2015-11-04 09:33

摘 要: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容闳是一位有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容闳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留美学生之一,被誉之为中国近代留学生之父。他一生致力于“西学东渐”事业,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关键词:容闳 留学教育

      2012年是近代留学生之父容闳逝世一百周年祭。容闳于1828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南屏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七岁起他先入英国传教士郭士立夫人创办的教会学校读书,十三岁又进入马礼逊学校。1847年随美传教士勃朗赴美留学,先入马萨诸塞洲的孟松中学就读,1850年考入著名的耶鲁大学,四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容闳自幼接受西方近代教育,在留学期间,得以广泛地涉猎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更耳濡目染了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教设施等情况,由此回望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的残酷现实,满怀爱国热情的他,痛感于故国家园的落后和黑暗,自觉地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正如他自己所言:“予当修业之内,中国之腐败情形,时触予怀,迨末年尤甚。每一念及,辄为之怏怏不乐,转愿不受此良教育之为愈。概既受教育,则予以心中理想既高,而道德范围亦广,遂觉此身负荷极重。”[1](p.61)正是出于这种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促使他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舒适奢华的西方生活而回国,立志献身于“西学东渐”事业,力图以西学改造中国,以期中国走上强大之路。容闳先生一生为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一部《西学东渐记》正折射出这位中国留学生之父一生奋斗的足迹和心路历程。
  1855年春,容闳学成而归,怀着满腔的报国热忱,回到了阔别八年的祖国。这时二十七岁的他正是可以为祖国效力,大有作为的黄金时代。然而,在反动腐朽的清王朝统治下的传统中国社会,对于这位受过完整西方资本主义教育的“洋”学生来说是不予承认和欢迎的。“他在本国人民当中不可能不受到歧视、猜疑和敌对。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派阴郁险恶的前景”,“在中国,没有什么需要他去做的事。那里除了卑微的亲属外,他没有朋友,不会给他任何地位和照顾。”[2](p.165)此时的容闳徒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无用武之地。
  当此之时,正是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农民运动在全国蓬勃发展的阶段。回国之初,容闳在广州目睹了两广总督叶名琛残酷杀戮革命志士和无辜平民的惨状,对农民革命深表同情,“深恶满人之无状,而许太平天国之举动为正当”,还曾“几欲起而为之应”。[1](p.70) 1860年,当两名美国传教士邀他同上天京访问太平天国时,出于对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好感,容闳欣然偕往。到达天京,容闳受到洪仁娜惹榻蛹:槿诗还邀请容闳参加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正愁报国无门的容闳于是提出了七项建议,其中有四项就是有关创办新式教育的内容:“(二)、设立武备学校,以养成多数有学识的军官;(三)、建设海军学校”,“(六)颁定各级学校教育制度,以耶酥教圣经列为主课之一;(七)、设立各种实业学校”。 [1](p.94) 然而,他的这些主张毕竟不是农民阶级政权所关心的,不可能将这些建议加以实行,只能如洪仁摹蹲收缕芬谎皇吒蟆H葶纫膊坏貌凰担骸坝杳考骄煨淙宋铮湫形犯裼胨锘滴锤倚牌浔爻伞!盵1](p.95)有感于此,容闳还是失望地离开了天京。
  1860年天京之行归来,容闳感到要实现他以西学改造中国的理想,必须另辟蹊径。于是,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容闳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与相对进步而又有实权的洋务派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关系。与洋务派的合作,容闳目的是想借以实现其念念不忘的教育救国计划,正如他自己所言:“这是我对祖国永恒热爱的表现,也是我认为改革和复兴中国的最为切实可行的办法。”[1](p.39)而且“予不意得此机缘,有文正其人为余助力,予之计划,当不患无实行之时。”[1](p.107)起初,容闳为曾国藩、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局购买机器,再度远赴重洋;其后一度充任洋务派官员江苏巡抚丁日昌的幕僚。之后,又回上海任翻译,先后翻译了《地文学》,《契约论》等西方著述,不断地把西方先进的民主革命思想介绍到中国。最后十年,即为实行他梦寐以求的为“改造中国”而培养人才的“教育救国计划”,率领我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赴美留学。 “洋务派官僚趋向某种程度的革新,使他有可能实现办新式工厂与率领幼童留学,迈开以西学使中国日趋文明富强的第一步”,[3](p.33)但容闳并不完全赞同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洋务派同样自始至终视容闳为异类:容闳不仅无功名,不懂“子曰诗经云”这一套,并且自幼笃信基督教,后又娶美国女子为妻,如此西化之人,洋务派对他有很强的戒备心理。洋务派派遣留学生的目的是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的统治,而容闳则期待以西学改造旧式中国社会。显然,由于思想宗旨不同、文化观念有异,容闳与洋务派之间是很难以诚相见的,就派遣留学生问题上互相之间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
???????1867年容闳正式提出了他的招募幼童留美教育计划。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人士的帮助之下,1871年,清政府批准了容闳的教育计划,设立留学肄业局,容闳任肄业局副委员,开始派遣第一批留美学生。然而,从一开始酝酿选派留学生,容闳与洋务派就产生了分歧。容闳在1868年通过丁日昌向清政府上奏的条陈中就已写明:“留学期限定为十五年;学生年龄,须以十二岁至十四岁为度。”[1](p.122)很明显,容闳的用意在于:这些年幼学生无中学根底,可塑性很强。若长期接受西式教育,必然会成长成为中国新型的一代青年,从而能够为改造传统的中国社会服务。可是,洋务派经过再三斟酌,定下的规制却强调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小学、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并在礼制上规定“每遇房、虚、昂、星等日,正副二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以示尊君亲上之意。”[4](p.137)这与容闳的教育设想初衷大相径庭。
????? 容闳无力改变洋务派的定制,但在具体管理留学生时,仍试图按自己的宗旨和西方的教育方法去办。因此,这些留学生渐渐都不同程度地西化了,有些甚至剪掉了辫子,信奉了基督教。当时除了容闳任肄业局副委员外,先后还有陈兰彬、区谔良、容增祥和吴子登等四位保守派人士担任正委员,容闳纵容学生西化的做法势必引起冲突,他们四个人没有一个不以容闳的做法为 非的。他们担心这样做会使留学生离经叛道,认为:“此等学生,若更令其久居美国,必会失其爱国之心,他日纵能学成归国,非特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1](p.138)在《西学东渐记》一书中,容闳对于当时保守派破坏教育计划的行径以及与他们之间矛盾冲突多有指陈,对陈兰彬阻挠教育计划的行为更有鞭辟入里的分析:“盖陈之为人,当未至美国以前,足迹不出国门一步。故于揣度物情,评衡事理,以其心中所依据为标准。即其毕生所见所闻,亦以久处专制压力之下,习于服从性质,固绝无自由之精神与活泼之思想。”[1](p.138)不难看出,容闳与陈、吴等人的矛盾冲突实际上是不同思想文化背景的冲突,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立。基于此冲突,陈、吴等人多次致函李鸿章,要求裁撤留学肄业局,召回留学生。也恰恰在这时,美国出现了一股排华逆流,留学生们也受到歧视。于是,李鸿章经过一番犹豫之后,同意了裁撤方案。1881年,清政府决定立即提前召回所有留学生。留学生被召回后,容闳愤然解除了与洋务派的合作。
  容闳的留学生计划虽然半途夭折,但并非徒劳无功。以后就在这批留学生中诞生了中国的铁路之父詹天佑、采矿专家邝荣光、教育家唐国安,还有后来政界要人唐绍仪等。更为重要的是,容闳奠定了近代中国留学事业的基础,在中国传统教育上打开了缺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的革命思想通过这个缺口逐渐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传播,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先生曾致函容闳,充分肯定他为中国社会进步作出的贡献,称赞他为“谋覆满清之专制而建伟大之事业,以还吾人自由平等之幸福”的老同志,并说:“当此破坏之后,民国建设在在需才,素仰盛名,播震寰宇,加以才智学识,达练过人,用敢备极欢迎,退请先生归国,而在此中华民国创立一完全政府,以巩固我幼稚之共和。”[5](p.143)然而,等到信函到达时,容闳已卧病不起,不久于1912年4月21日长眠于异国他乡。
  容闳一生为中国留学教育事业作出的不朽贡献无愧于他留学生之父的美誉,正如近代学者舒新城先生所言:“无容闳,虽不能一定说中国无留学生,即有也不会如斯之早,而且派遣方式也许是另一个样子。”[6](p.2)
  
参考文献:
[1]容闳. 西学东渐记[M] .见钟叔河主编 走向世界丛书[M]. 岳麓书社,1985
[2]容闳 .西学东渐记 附录[M] .见钟叔河主编 走向世界丛书[M] .岳麓书社,1985

沈建利,女,1976年3月,江苏吴江,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材
      
        
 

---------------

------------------------------------------------------------

---------------

------------------------------------------------------------


1


 

上一篇:浅谈有效识字教学

下一篇:简论中层干部执行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