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巴赫钢琴平均律第二首(BWV847)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5-11-07 09:18

摘 要:巴赫 J·S·BACH(1685——1750)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而对于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顶峰之作——《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则被认为是一部充分体现巴赫的音乐风格、音乐形象的大百科全书,是钢琴演奏者的必修课本。在这部作品中,他的复调技巧和艺术技巧都达到了最高峰,直到今天,他也有理由成为最高典范,这部作品从艺术创造上证实了平均律论的优越性。他的赋格曲标志着调性功能思维的高度发展,整体曲集标志着大小调体系的完全成熟。

关键词:巴赫 赋格 复调 主题
:一、 赋格的结构特征:
(1) 呈示部的结构特征
  《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47是一首三声部赋格,呈示部一开始是建立在c小调上,它的主题是一部结构,
  基本材料是由十个音组成的,具有鲜明特性的动机。这个动机由主音开始,经过装饰后跳进到属音的,停在V级音上,第二个相对称的环节是由主音开始,结束在三级音上,是基本材料的变化反复,前一环节的末一音与后一环节的开始音是四度关系,这样把两个环节自然的衔接在一起,这个主题是由明确的问答结构形成,第一个环节具有提问的语气,第二个环节则是肯定的回答语气。两者之间前呼后应,相互依附而存在。此曲的魅力在于主题的跃动,十六分音符的连奏和八分音符的跳跃相结合是主题的最典型特点,与c大调赋格相反,呈示部之后主题只是偶尔出现,但有两个固定对题。而连接句是主题与答题相交接时起桥梁作用的成分,在有的情况,可称为小结尾。
  此曲第三、四小节高音声部是守调答题,中声部第三小节下行的十六分音符是主题的小结尾。而之后的降d音开始处是固定对题1。第5小节中声部是小结尾,其写作手法是模进,并且是音阶上行,和第三小节的小结尾是倒影结构。第7 小节低音声部是主题,还是建立在c小调上,高声部是固定对题1,中声部是固定对题2。第3小节和第7小节是复对位。
(2) 充满激情的中间部
  第9小节它与呈示部中题第三次进入的结束和弦紧密相连。这个间插段,为中部主题在平行调降E大调上的首次进入,做好了准备。中间部开始于11小节,主题开始是在高声部的降E大调上,低声部十六音符的结束是固定对题1的开始中声部是固定对题2。之后的13小节是赋格的第二间插段,这里的上声部是第一间插段的下声部的倒影变形。原为下二度模进变为上二度模进。下方带平行三度的对比旋律,是以对题第二部分的音型为基本材料构成,也是用上二度模进加以发展。不难看出,两个间插段之间的联系,在基本材料的变形发展上体现了出来。第15小节中声部是主题的再一次出现在g小调上,高音声部在八分音符开始时是固定对题1,低音声部是固定对题2。18小节是第三间插段,它比第一、二间插段在长度与复调技巧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是用可动对位原则分成了两个部分。下方低声部是以主题首部动机为基础的上二度模进,中间声部是对题素材构成的动机的上二度模进,与低音声部形成对比关系。最高声部的分散音型是与低声部构成平行十度的陪衬因素。间插段的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十五度二重对位转位,平行进行的陪衬音型依然在最上方。20小节是主题的出现在高音声部,中音声部是固定对题1,低音声部是固定对题2。22小节是第四间插段,它是再现前的一个规模较大的间插段,是前三个间插段的综合发展。高音声部是下二度模进。
(三)再现部结构特征
  第26小节是紧缩呈示部的再现部,再现部运用缩减呈示部的方法,只将主调主题单独进入,或成组进入,而不再引入答题。由低音声部再现主调主题开始,主题的进入是由前面间插段的最后一个低音部中的导音引出的,界限也很明晰。主题完整出现后又延展出一个完全的终止式,在这终止式的主音持续音上,高声部又完整的进入一次主调主题,最后结束在主题的结束音(大三度三级音)上。
参考文献
1,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陈铭志:《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段平泰:《复调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吴组强:《曲式与作品分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5,《音乐欣赏手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6,洪岛: 《欧洲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闫璐,女,1982.11--,河南平顶山市,平顶山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钢琴。

上一篇:从《史记》和《论语》到电视剧《孔子》看孔子

下一篇:公共产品的安全性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