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命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摘 要:生命哲学是一种把生命作为宇宙本源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直接渊源于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齐美尔和柏格森。生命哲学作为一种早期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与很多人文主义取向的心理学流派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生命哲学;心理学;描述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
生命哲学作为一种早期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与很多人文主义取向的心理学流派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体现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此外,我们也可以在精神分析心理学、意动心理学和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心理学观察到生命哲学的痕迹。可以说,生命哲学站在一定历史的高度上,不仅影响着人本主义哲学的发展,更以一种统摄全局的姿态引领着人文主义取向的心理学的发展,为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其实,早在生命哲学创始之初,狄尔泰就提出了心理学对于精神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把心理学作为精神科学的基础,以此来反对当时科学研究中的精神科学研究自然科学化的倾向。
一、描述心理学
狄尔泰将心理学定位为“描述心理学”,目的是要使心理学摆脱自然科学的束缚,成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心理学。与解释心理学相反,描述心理学主张对人的内在体验的理解,而不只是用实证的方法对外显事实进行解释。这是因为在解释心理学中本身存在各种并没有被证实的假说,而心灵事实和过程的关联,首先只能在作为生命的体验中而存在,而根本不可能由假说去推演。[1]因而心理学应该采用“自身思义”即内省的方法研究自身的生命体验。同时,狄尔泰把心理看作是表象、情感和意志的统一整体,而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心理生命应该是一个生命的整体关联。因此,心理学不应该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把破碎的事实片段作为研究的对象,而必须对人的整个心理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探索。描述心理学只是狄尔泰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并非一个独立的学派。尽管描述心理学的理论还不完善,但它提出的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取向的心理学、对心理现象进行动态的整体研究等观点都与人本主义取向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
生命哲学反对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诸如心理学之类的精神科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研究意趣和研究态度上有着极其广泛的一致性。
(一)反对实证主义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霸权主义地位。
狄尔泰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认为作为精神科学基础的心理学不可以模仿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是采用实验的方法达到对自然界中的物体的因果关系的认识,最终得以把握一种规律。而精神科学所要研究的是人的各种内心体验,以及追寻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以实证主义哲学为方法论原则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只会把原本丰富多彩的心灵体验解释为客观的、价值中立的、经验证实的某种因果关系。他认为精神科学领域如心理学,是不能仅对某些外在客观的事实和表现进行实证研究的,应该成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心理学,可以采取 “自身思义”的方法,达到对内在生命体验的真正理解。
人本主义心理学也主张不能照搬科学主义的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的内在心理现象,并对实证主义研究原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反思。在狄尔泰描述心理学的指引下,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人文主义取向的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坚持方法中心论,为了使用客观的、量化的和可验证的方法,不惜抛弃对人类的主观意识经验的研究,用研究物的模式来研究人,其结果不仅大大缩小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而且导致了人的尊严、价值、地位的降低和人的潜能与自主权的丧失。[2]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要尊重生命的价值,把人当作人来研究,重视人的内在意识经验,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折中融合的方法论原则,重新恢复对人的价值、经验、潜能和本性的研究。同生命哲学一样,人本主义心理学也强调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并不否定客观的实验方法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只是强调应该先对人的内在意识经验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二)重视对人的体验、价值、意义等方面进行整体的动态研究。
狄尔泰强调心理生命是一种生命之流,是一个整体关联,因此对心理进行全面的研究应采用动态的整体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也强调对人进行动态的整体研究,认为应该把人看作一个鲜活的整体进行研究,凡是把人的心理和行为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的研究方法都是无法达到对人的全面透彻的理解的。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马斯洛提出的整体分析方法,就是先对有机体进行初步的整体了解,在逐一研究各部分在整体中的作用,最后分出各个层次和等级,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就是通过这种整体分析完成的。狄尔泰还提出了许多生命范畴,如生命、体验、意义和价值等,并认为这些生命范畴源于生命本身,内在地存在于生命的本质之中。在他看来,体验是一种直接的亲身经历的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把握现实的方式,而且体验自身也是一种现实;意义是理解生命的关键,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又是通过意义体现出来的,因此意义把生命的各部分统一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价值是指生命对于外部事物对象的态度,不是内在地存在于生命本质之中,而是生命对于外部对象刺激产生的反映。同样,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和价值,重视人类的内在能量和潜能,如对需要、自我实现、高峰体验等方面的重要研究都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类本性中的潜在能量的关注。
(三)关注人的自我超越和人性的成长。
齐美尔继承和发展了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思想,同样认为生命是一种不可遏止的永恒冲动,在此基础上,他强调了生命的“自我超越”;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把人看作一种“成长中的存在”。齐美尔认为“生活之流”是一种独特的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生命不止是自我运动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提高和自我创造的过程。在齐美尔的观点中,体现了生命的不断成长的积极过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性的核心在于人类的内部都包含着趋向自我实现的潜能,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力,在满足了各种基本需要之后驱使着人类朝向自我实现这一最高境界成长;罗杰斯也认为人类有机体内部具有一种先天的自我实现的倾向性,即使有心理疾病的人,其潜能实现的倾向性依然存在,只要经过适当
的治疗,就可以使心理恢复健康。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生命哲学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都是积极的,认为人是可以不断成长的。
三、其他人文主义取向心理学
(一)精神分析心理学
作为生命哲学奠基人的叔本华和尼采,他们的思想了弗洛伊德重要的影响,是他理论的先驱者。但在精神分析心理学中,与生命哲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应属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阿德勒以尼采的权力意志取代弗洛伊德的性欲冲动,从而把弗洛伊德学说尼采主义化。阿德勒接受其“超人哲学”的思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受权力意志的支配,即他所谓的“追求优越”。齐美尔是最早提及生活风格的人之一,他把生活风格作为文化哲学的概念加以使用,认为现代社会的特点是重视金钱的功能主义,并把这种充满动力的生活方式称为是“生活的风格”。阿德勒则把生活风格概念引入到他的个体心理学中。他认为个体如何追求优越,取决于自己独特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由此会发展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和习惯,即所谓的生活风格。
荣格把弗洛伊德的理论柏格森主义化,他比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使用弗洛伊德的 “力比多”概念。他认为“力比多”不仅包括弗洛伊德的“性欲”,而且包括阿德勒的“权力意志”和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而把“力比多”与柏格森的“生命力”这个概念等同起来。这样,他就使精神分析理论更具有生命哲学的色彩。[3]
(二)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
狄尔泰和布伦塔诺是同时代的思想家,他们都反对用实证主义的方法研究心理学,其基本主张也大致相同。狄尔泰的心理学观念与布伦塔诺的心理学观念相近,而他的描述方法也受到布伦塔诺心理学著作《经验观点的心理学》里阐述的描述方法的影响。不过他认为布伦塔诺还不够描述,他最终为了构造牺牲了“经验的观点”。[4]此外,狄尔泰提出的自身思义的方法与布伦塔诺提出的内部知觉的方法都是为了研究人的内在的真实体验,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心理学
狄尔泰认为“与生命有关的经验是一条活生生的溪流。”在他看来,个体生命和作为共同体生命的历史都是变动不居的“生命之流”[5]。柏格森也提出了生命之流的概念,它们都和詹姆士的“意识流”概念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认为生命或意识是永恒变化的、连续的,处于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
可见,生命哲学的思想不仅集中体现在狄尔泰的描述心理学中,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后继人文主义取向心理学的发展。虽然生命哲学发展至今已经不占据主流地位,但在实证研究方法占据心理学研究统治地位的今天,回顾生命哲学中的一些基本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人文取向心理学的哲学理论渊源,理清人文主义取向心理学的发展脉络,重新审视人文取向对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作用,促进心理学人文取向和科学取向的融合统一。
参考文献:
[1]谢地坤.走向精神科学之路——狄尔泰哲学思想研究[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32.
[2]叶浩生.心理学通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8.
[3]沈德灿.精神分析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288.
[4]张汝伦.从心理学到释义学——狄尔泰描述心理学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
[5]卢云昆等.以生命把握生命———狄尔泰哲学方法论初探[J],世界哲学,2010,4.
上一篇:问题意识与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
下一篇:新形势下主体道德实践智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