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如何影响居民经济收入
发布时间:2015-12-13 10:49
论文关键词:城市居民 教育因素 经济收入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欲通过发展教育事业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可见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能很大程度地影响居民的经济收入,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本文将以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浅析教育影响居民的经济收入的表现及原因,并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对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因此我国一向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府更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方针,我国在科技教育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与发展计划。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这些进步很大程度在城市居民的教育情况中得以体现。正是由于我国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才有了我国经济的起飞以及居民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社会中出现了这种现象:像博士、教授这样拥有较高学历的人往往拥有较高的经济收入以及较高的社会地位,那些没有或是只拥有较低学历的人很难找到收入较高的工作。因此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深深的影响了居民的经济收入,那么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从那些方面如何影响居民经济收入呢?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会对此问题有所了解。
一、教育的经济社会意义以及面临的问题
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现代性质的教育不仅为现代教育界聚集了一大批学有所长的知识人才,而且为社会培养了更多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科技和人才的推动作用,经济的发展才得以保证,社会才会进步。
在绝大多数国家,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往往影响了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的收入高低,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往往收入较高,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收入较低。这就是我们讨论的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影响居民的经济收入的问题。正因如此,人们愿意偿付高昂的学费以获得较高的学历文凭,并期望在获取较高的学历文凭之后能获得较高收入的工作。
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尤其2008年的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使我国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我国家庭对教育不断进行投资,但大学生毕业后却出现了就业困难的现象。这使许多人对教育以及对教育投资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同时新“读书无用论”也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线。种种问题使我们不得不重视研究教育对经济收入的影响。
二、城市居民受教育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前,文化水平对个人经济收入高低并无显著影响.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居民对教育的重视并不足,很多人并没有将受教育当成一种义务,也没有了解到居民受教育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现象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2006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1999年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占学生人口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9%、36.4%、61.7%。2005年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占学生人口总数的比例分别为7.8%、45.7%、61.4%。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从1998年~2007年,中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平均每年增加20%,是同期中国gdp平均增长率的两倍多。中国是世界上的高等教育大国,目前中国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
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占学生人口总数的比例在逐步增加。特别是1978年以来,高校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激增,提高速度之快令人震惊:在校大学生数量由1978年的85.63万人激增为2006年的1738.45万人。与此同时,我国各类高等学校的数量由1978年的598所增加到2006年的1867所。专职教师人数由1978年的20.63万人增加到107.6万人。
我们看到,高校大学生人口比例的大幅度提高以及高等学校数量的增加表明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也表明了城市居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当今社会上的存在的高学历获得高收入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因此城市居民教育程度也必然影响着居民的经济收入。
三、居民经济收入及其影响因素
本论文中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是指城市居民从各种途径所获得的经济收入的总和,包括工资、租金收入以及股利股息等所收取得来的经济收入。
1、非教育因素城市居民经济收入的影响
非教育因素对城市居民经济收入的影响很多,地域因素是值得关注的因素之一,比如同样是在私企工作,而哈尔滨和上海相比,它们工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哈尔滨联奥科技有限公司员工的基本工资为1500元/月,而同样是销售电子产品的公司,上海三肯电子有限公司员工的基本工资则为3500元/月。
除此之外行业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也就是一个人从事行业的不同,直接关系到他的经济收入水平。比如从事信息行业的人员一般情况下要比从事体服务行业的人的经济收入要多。与此相关的非教育因素还有所处企业的现状以及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以上都是非教育因素中的客观因素对城市居民经济收入的影响,而主观因素则包括性别,年龄等因素。
2、教育因素对城市居民经济收入的影响
为了有的放矢的进行讨论,本论文根据教育对收入的影响结果不同,将教育因素分为:导致收入上升的教育因素与导致收入下降的教育因素两类。
⑴导致收入上升的教育因素。
据北京市统计局2007年公布的一项对2000户城市居民家庭进行调查的数据表明:
2007年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637.8元,占20%的高收入组和20%低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634.6元和8400.9元,收入比由上年的3.4∶1扩大为4∶1。户主(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撑者)的学历与收入呈正相关关系。2007年,收入最低的为未上过学的群体,他们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49.8元。收入最高的为研究生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7.3元。另外,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收入增长较快,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收入增长较慢。最高文化群体(研究生)与最低文化群体(未上过学)的收入差距拉大,收入比由上年的2.1:1上升到2.6:1。
上述的调查结果表明导致收入上升的教育因素已经成为我国影响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07年的工资指导价,绝大多数行业岗位的平均值超过1000元。销售人员、商业服务人员、办事员的中等平均月薪多在1800-3000元之间。化学、计算机、医师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技师的月薪均超过5000元。而最高的是博士,平均月薪超5000元。超过了许多企业的行政经理。与此同时我们也知道,研究生的底薪一般高于大学本科毕业生。选择读研的本科毕业生无非是想要找到本科生待遇更高的工作。再举一下我们身边的例子,我们的初中同学有很多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选择了就业。但是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教育,只能做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收入较低的工作。而且这些工作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稳定性。类似的情况还存在很多,由此可见导致收入上升的教育因素可以增加居民的经济收入,导致收入上升的教育因素对增加居民经济收入存在正相关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⑵导致收入下降的教育因素。
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教育体制不健全,以及大学生本身的综合能力不高,这些都是导致收入下降的教育因素,这些因素必然会导致居民经济收入的减少。而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困难的问题是导致收入下降的教育因素对居民经济收入的影响的重要表现之一。2008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最近几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5%左右,而且呈下滑的趋势。这个数字足以说明大学生的就业处境之艰难程度。不仅如此,低薪就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实。
这一现状也是导致现实社会中重新刮起了一阵“读书无用论”的旋风的重要原因之一。所谓“读书无用论”在文化大革命中比较流行,人们常把它说成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读书无用论”的基本思想是读书没有实用价值、读书不能创造财富,文化大革命中这一观点更发展成“读书越多越反动”。而现在我们所说的是实际上指的是庞大的教育投资,置换来相对较低的回报,造成人们对读书的现实功效的一种否定与怀疑。“读书无用论”之所以有抬头的趋势,其中原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高额的教育成本成为无数家庭的重压。中国的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一路飚升至每年5000元—10000元不等,这只不过用了十年时间。其次则是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困难。显然目前“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农村和城市中的困难家庭成为一种理性选择。我国大多数家庭对学历不断进行投资,但是与此同时却遇到了就业困难所带来的预期回报不平衡的问题,这个问题似乎为“读书无用论”提供了的现实依据。
四、关于城市居民对教育重视不足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现实生活中,无论从洞察问题的眼光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看,受教育程度高的居民总体来说都要比受教育程度低的居民要高很多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导致收入上升的教育因素是影响居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方面。因此,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对经济收入存在着正面的影响。即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居民经济收入也就越高。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希望通过较高学历获得较高收入的愿望有时却不能得偿所愿,进而导致了城市居民对教育重视不足这一问题的出现,所以前面谈到的“读书无用论”才得以浮出水面。读书真的无用吗?其实那些认为读书受教育无用的人之所以说读书没“用”,主要是因为现在大学生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他们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单方面的只看到就业率,就觉得研究生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专科生,这其中实际上存在着一种误解。其实书读得越多,学习得就越深入,就业面也就相对变的越狭窄。因此大学生、研究生一时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也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我们不能为此片面的否定居民受教育程度对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影响。
其实“读书无用论”这种论调看似有理可却经不起推敲。几十年来教育一直发挥着它的提高居民素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我们不能因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高等教育成本过高以及就业问题而否定城市居民经济收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总之,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对经济收入的存在着正面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居民的经济收入也会相应的得以增加。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重视,了解更多与教育相关的法律,通过增加受教育程度来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注释:
①苏东斌《个人经济收入的三大形态》特区理论与实践2002.12
参考文献:
[1]李春玲,《文化水平如何影响人们的经济收入——对目前教育的经济收益率的考查》载《社会学研究》2003第三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陈晓宇,陈良,夏晨,《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变化与启示》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二期
[4]李洪天,《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和个人收益率的研究》河海大学,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2年3月27日
[5]刘永瑞,《经济教育学论纲》.人民出版社,2003年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欲通过发展教育事业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可见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能很大程度地影响居民的经济收入,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本文将以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浅析教育影响居民的经济收入的表现及原因,并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对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因此我国一向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府更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方针,我国在科技教育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与发展计划。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这些进步很大程度在城市居民的教育情况中得以体现。正是由于我国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才有了我国经济的起飞以及居民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社会中出现了这种现象:像博士、教授这样拥有较高学历的人往往拥有较高的经济收入以及较高的社会地位,那些没有或是只拥有较低学历的人很难找到收入较高的工作。因此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深深的影响了居民的经济收入,那么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从那些方面如何影响居民经济收入呢?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会对此问题有所了解。
一、教育的经济社会意义以及面临的问题
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现代性质的教育不仅为现代教育界聚集了一大批学有所长的知识人才,而且为社会培养了更多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科技和人才的推动作用,经济的发展才得以保证,社会才会进步。
在绝大多数国家,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往往影响了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的收入高低,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往往收入较高,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收入较低。这就是我们讨论的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影响居民的经济收入的问题。正因如此,人们愿意偿付高昂的学费以获得较高的学历文凭,并期望在获取较高的学历文凭之后能获得较高收入的工作。
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尤其2008年的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使我国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我国家庭对教育不断进行投资,但大学生毕业后却出现了就业困难的现象。这使许多人对教育以及对教育投资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同时新“读书无用论”也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线。种种问题使我们不得不重视研究教育对经济收入的影响。
二、城市居民受教育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前,文化水平对个人经济收入高低并无显著影响.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居民对教育的重视并不足,很多人并没有将受教育当成一种义务,也没有了解到居民受教育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现象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2006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1999年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占学生人口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9%、36.4%、61.7%。2005年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占学生人口总数的比例分别为7.8%、45.7%、61.4%。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从1998年~2007年,中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平均每年增加20%,是同期中国gdp平均增长率的两倍多。中国是世界上的高等教育大国,目前中国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
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占学生人口总数的比例在逐步增加。特别是1978年以来,高校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激增,提高速度之快令人震惊:在校大学生数量由1978年的85.63万人激增为2006年的1738.45万人。与此同时,我国各类高等学校的数量由1978年的598所增加到2006年的1867所。专职教师人数由1978年的20.63万人增加到107.6万人。
我们看到,高校大学生人口比例的大幅度提高以及高等学校数量的增加表明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也表明了城市居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当今社会上的存在的高学历获得高收入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因此城市居民教育程度也必然影响着居民的经济收入。
三、居民经济收入及其影响因素
本论文中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是指城市居民从各种途径所获得的经济收入的总和,包括工资、租金收入以及股利股息等所收取得来的经济收入。
1、非教育因素城市居民经济收入的影响
非教育因素对城市居民经济收入的影响很多,地域因素是值得关注的因素之一,比如同样是在私企工作,而哈尔滨和上海相比,它们工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哈尔滨联奥科技有限公司员工的基本工资为1500元/月,而同样是销售电子产品的公司,上海三肯电子有限公司员工的基本工资则为3500元/月。
除此之外行业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也就是一个人从事行业的不同,直接关系到他的经济收入水平。比如从事信息行业的人员一般情况下要比从事体服务行业的人的经济收入要多。与此相关的非教育因素还有所处企业的现状以及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以上都是非教育因素中的客观因素对城市居民经济收入的影响,而主观因素则包括性别,年龄等因素。
2、教育因素对城市居民经济收入的影响
为了有的放矢的进行讨论,本论文根据教育对收入的影响结果不同,将教育因素分为:导致收入上升的教育因素与导致收入下降的教育因素两类。
⑴导致收入上升的教育因素。
据北京市统计局2007年公布的一项对2000户城市居民家庭进行调查的数据表明:
2007年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637.8元,占20%的高收入组和20%低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634.6元和8400.9元,收入比由上年的3.4∶1扩大为4∶1。户主(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撑者)的学历与收入呈正相关关系。2007年,收入最低的为未上过学的群体,他们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49.8元。收入最高的为研究生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7.3元。另外,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收入增长较快,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收入增长较慢。最高文化群体(研究生)与最低文化群体(未上过学)的收入差距拉大,收入比由上年的2.1:1上升到2.6:1。
上述的调查结果表明导致收入上升的教育因素已经成为我国影响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07年的工资指导价,绝大多数行业岗位的平均值超过1000元。销售人员、商业服务人员、办事员的中等平均月薪多在1800-3000元之间。化学、计算机、医师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技师的月薪均超过5000元。而最高的是博士,平均月薪超5000元。超过了许多企业的行政经理。与此同时我们也知道,研究生的底薪一般高于大学本科毕业生。选择读研的本科毕业生无非是想要找到本科生待遇更高的工作。再举一下我们身边的例子,我们的初中同学有很多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选择了就业。但是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教育,只能做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收入较低的工作。而且这些工作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稳定性。类似的情况还存在很多,由此可见导致收入上升的教育因素可以增加居民的经济收入,导致收入上升的教育因素对增加居民经济收入存在正相关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教育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知识文化水平。知识文化水平又很大程度影响了居民的经济收入,上面的相关数据对这一点已经给予说明。其次,教育也可以提高居民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在我们工作的过程中一般需要的是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处理工作事务的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等,而且一些工作对我们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这些能力及素质都是我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的,也许我们自身并未察觉到,但是这已经对以后工作以及经济收入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最后,教育也能够加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当人们进入社会后思想道德素质就会显得尤为重要。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则突出的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呈现给我们是人们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作风和行为对待本职工作,以及待人、接物、处事。由此可见,提高居民自身职业道德是增加居民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⑵导致收入下降的教育因素。
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教育体制不健全,以及大学生本身的综合能力不高,这些都是导致收入下降的教育因素,这些因素必然会导致居民经济收入的减少。而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困难的问题是导致收入下降的教育因素对居民经济收入的影响的重要表现之一。2008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最近几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5%左右,而且呈下滑的趋势。这个数字足以说明大学生的就业处境之艰难程度。不仅如此,低薪就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实。
这一现状也是导致现实社会中重新刮起了一阵“读书无用论”的旋风的重要原因之一。所谓“读书无用论”在文化大革命中比较流行,人们常把它说成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读书无用论”的基本思想是读书没有实用价值、读书不能创造财富,文化大革命中这一观点更发展成“读书越多越反动”。而现在我们所说的是实际上指的是庞大的教育投资,置换来相对较低的回报,造成人们对读书的现实功效的一种否定与怀疑。“读书无用论”之所以有抬头的趋势,其中原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高额的教育成本成为无数家庭的重压。中国的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一路飚升至每年5000元—10000元不等,这只不过用了十年时间。其次则是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困难。显然目前“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农村和城市中的困难家庭成为一种理性选择。我国大多数家庭对学历不断进行投资,但是与此同时却遇到了就业困难所带来的预期回报不平衡的问题,这个问题似乎为“读书无用论”提供了的现实依据。
四、关于城市居民对教育重视不足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现实生活中,无论从洞察问题的眼光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看,受教育程度高的居民总体来说都要比受教育程度低的居民要高很多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导致收入上升的教育因素是影响居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方面。因此,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对经济收入存在着正面的影响。即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居民经济收入也就越高。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希望通过较高学历获得较高收入的愿望有时却不能得偿所愿,进而导致了城市居民对教育重视不足这一问题的出现,所以前面谈到的“读书无用论”才得以浮出水面。读书真的无用吗?其实那些认为读书受教育无用的人之所以说读书没“用”,主要是因为现在大学生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他们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单方面的只看到就业率,就觉得研究生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专科生,这其中实际上存在着一种误解。其实书读得越多,学习得就越深入,就业面也就相对变的越狭窄。因此大学生、研究生一时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也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我们不能为此片面的否定居民受教育程度对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影响。
其实“读书无用论”这种论调看似有理可却经不起推敲。几十年来教育一直发挥着它的提高居民素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我们不能因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高等教育成本过高以及就业问题而否定城市居民经济收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总之,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对经济收入的存在着正面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居民的经济收入也会相应的得以增加。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重视,了解更多与教育相关的法律,通过增加受教育程度来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注释:
①苏东斌《个人经济收入的三大形态》特区理论与实践2002.12
参考文献:
[1]李春玲,《文化水平如何影响人们的经济收入——对目前教育的经济收益率的考查》载《社会学研究》2003第三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陈晓宇,陈良,夏晨,《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变化与启示》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二期
[4]李洪天,《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和个人收益率的研究》河海大学,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2年3月27日
[5]刘永瑞,《经济教育学论纲》.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下一篇: 直木做梁 弯木做犁 的教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