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堂中的交往教学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12-13 10:49
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交往教学;师生关系
论文摘要:交往教学理论思想是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首先系统提出的,其立论基础是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知识的生成与生长,师生关系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交往教学论的思想建立课堂交往中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使这种关系渗透着教育情感和人文关怀,师生在心理相融、行为互动的交往中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完成,实现师生互惠,教学相长。
一、交往教学论的基本思想
交往教学论学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是由k.沙勒与k-h舍费尔首次提出的侧重探讨师生关系的教学论思想。交往教学论学派以交往理论为基础,对教与学的关系作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该理论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过程,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应当遵循合理的交往原则。在师生的交往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无疑存在着差别,教师无论在知识、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还是在社会地位方面,都比学生略胜一筹,学生要取得与教师平等交往的自由,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具备各种才能与自我负责的态度等素质。[1]交往教学论认为,为了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的合理化,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交往应是一种合作式的交往,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处于一种融洽的关系之中,都有畅所欲言的自由,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进行,教师与学生正是通过这种合理的交往渐渐接近“解放”的目标。[2]
交往教学论从交往理论出发,把教学活动定位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民主的交往过程,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主体关系。不仅仅把教学看作是知识传授与发展能力的单一目标,更看重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交往教学论中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实践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不仅仅停留在知识、能力层面的简单授受过程,更重要地是通过交往进入人与人之间的全面的心灵对话过程,是一种教学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学的内容,而且要重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交往关系。在罗杰斯看来,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应该是人际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只有在交往过程中,才能获得为我们所需要的关于现实的新知识,也只有在交往过程中才能传授社会历史经验。[1]
交往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对话。
在交往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以平等对话为核心的精神性交往,是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为基础,以寻求真知、创造意义和建构完满的精神世界为目标的教学主体之间的言语交谈,是各自向对方的精神世界的敞开和彼此接纳。
三、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教与学的目的是一致的,课堂教学的任务是在师生双方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完成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是一种在教学情境中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的活动。通过和谐交往,师生之间可互相了解、相互影响,达到人际协调,融洽课堂气氛,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学活动中要实现知识的生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保证。民主平等、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师生关系也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资源,共同处于课堂的双向互动的变化状态之中。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实现着来自教师、学生、教材等多种渠道的知识信息的共享和互动。其中共享的信息中,也不只是学科知识,还包括兴趣、情感等因素;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努力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促进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巴班斯基强调:“教育教学活动必须要以建立在合作、相互信任、相互交流和教育机智基础上的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为前提,必须组织一定的交往形式,以保证教学和教育的有利必要条件,并为儿童的集体活动提供正常的条件。”[6]
总之,交往教学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过程,是师生通过对话达到的一种教学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获得教与学双边的共识、共享与共进。这种交往教学不仅促进学生新知识的良好学习和能力发展,而且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学习氛围中,促成了学生全面人格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课堂管理控制力等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杨小微等.现代教学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3]朱佩荣.季亚琴科论教学的本质[j].外国教育资料,1993,(5).
[4]李瑾瑜.布贝尔的师生关系观及其启示[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1).
[5]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6]张定璋.教学的最优化与人道化[j].外国教育资料,1989,(1).
论文摘要:交往教学理论思想是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首先系统提出的,其立论基础是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知识的生成与生长,师生关系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交往教学论的思想建立课堂交往中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使这种关系渗透着教育情感和人文关怀,师生在心理相融、行为互动的交往中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完成,实现师生互惠,教学相长。
一、交往教学论的基本思想
交往教学论学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是由k.沙勒与k-h舍费尔首次提出的侧重探讨师生关系的教学论思想。交往教学论学派以交往理论为基础,对教与学的关系作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该理论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过程,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应当遵循合理的交往原则。在师生的交往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无疑存在着差别,教师无论在知识、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还是在社会地位方面,都比学生略胜一筹,学生要取得与教师平等交往的自由,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具备各种才能与自我负责的态度等素质。[1]交往教学论认为,为了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的合理化,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交往应是一种合作式的交往,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处于一种融洽的关系之中,都有畅所欲言的自由,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进行,教师与学生正是通过这种合理的交往渐渐接近“解放”的目标。[2]
交往教学论从交往理论出发,把教学活动定位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民主的交往过程,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主体关系。不仅仅把教学看作是知识传授与发展能力的单一目标,更看重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交往教学论中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实践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不仅仅停留在知识、能力层面的简单授受过程,更重要地是通过交往进入人与人之间的全面的心灵对话过程,是一种教学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学的内容,而且要重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交往关系。在罗杰斯看来,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应该是人际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只有在交往过程中,才能获得为我们所需要的关于现实的新知识,也只有在交往过程中才能传授社会历史经验。[1]
交往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对话。
在交往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以平等对话为核心的精神性交往,是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为基础,以寻求真知、创造意义和建构完满的精神世界为目标的教学主体之间的言语交谈,是各自向对方的精神世界的敞开和彼此接纳。
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活动中的交往是以对话展开的,师生之间虽然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别,但在人格上是独立和平等的,每个学生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需要教师的理解与尊重。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主体之间的对话作为一种平等的精神性交流和沟通,实质上是一种“共享”关系,是教学主体之间共享知识、经验、智慧、精神、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过程。[3]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享”可以表现为:首先,在对话中教学主体之间具有不同个性、不同需要和不同思想感情的完整的生命个体而相遇,在相互理解和共同创造的过程中,相互提取和吸收对方所拥有的知识、智慧与精神财富,从而达到共享。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享既是文化共享,双方通过对话沟通获得新知,共同提高;同时也是责任共享,即师生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为教学成败负责;更是精神共享,即师生相互传递、理解和感受同一种体验。再次,教学主体之间的对话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4]雅斯贝尔斯说过:“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过程,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5]
三、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教与学的目的是一致的,课堂教学的任务是在师生双方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完成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是一种在教学情境中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的活动。通过和谐交往,师生之间可互相了解、相互影响,达到人际协调,融洽课堂气氛,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学活动中要实现知识的生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保证。民主平等、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师生关系也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资源,共同处于课堂的双向互动的变化状态之中。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实现着来自教师、学生、教材等多种渠道的知识信息的共享和互动。其中共享的信息中,也不只是学科知识,还包括兴趣、情感等因素;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努力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促进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巴班斯基强调:“教育教学活动必须要以建立在合作、相互信任、相互交流和教育机智基础上的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为前提,必须组织一定的交往形式,以保证教学和教育的有利必要条件,并为儿童的集体活动提供正常的条件。”[6]
总之,交往教学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过程,是师生通过对话达到的一种教学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获得教与学双边的共识、共享与共进。这种交往教学不仅促进学生新知识的良好学习和能力发展,而且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学习氛围中,促成了学生全面人格的健康成长。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课堂管理控制力等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杨小微等.现代教学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3]朱佩荣.季亚琴科论教学的本质[j].外国教育资料,1993,(5).
[4]李瑾瑜.布贝尔的师生关系观及其启示[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1).
[5]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6]张定璋.教学的最优化与人道化[j].外国教育资料,1989,(1).
下一篇:浅析对外武术教学教师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