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配置
发布时间:2015-12-13 10:51
论文关键词: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课程配置
论文摘要:教学中课程是基础,在当今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关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配置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角度结合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曾出现的问题和经验来分析如何才能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达到最优的配置,使高等教育真正的服务于社会。
“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里,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事实上,每一种课程定义都隐含着某种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的某种信念,从而标明了这种课程最关注哪些方面。因此,我们可以把每一种课程定义归入某一特定的课程理论流派。主要课程理论流派有:强调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课程理论;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现代意义上的课程指的是“学校指导下提供给学生的一切经验”。在我国教育学中,一般认为课程就是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学内容,是一系列教学科目的集合。课程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课程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狭义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还将课程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正式课程,也称“官方课程”、“公开课程”、“显性课程”,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正式引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二是潜隐课程,亦称“潜在课程”、“隐形课程”、“非正式课程”,它的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它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教师有计划的正式教学进行,它对学生的知识、情感、行为等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研究领域,基本上都涉及理论的和实践的知识。就理论而言,我们指的是最高深和正确的知识,能加以概括并运用于许多情境。所谓实践,我们指的是将程序、方法和技能运用于工作领域。”在课程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同样是辩证统一的。
美国被看作是当今世界经济的第一大强国。在教育方面,也被认为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中心。近百年来世界课程改革的各次浪潮中,美国从来没有做观潮派,而是积极地参与者甚至是主宰者。谈论到美国的高等教育课程,可谓是种类繁多,有的高校开设了一千多种课程,有正式学位课程,也有各种进修课程和推广教育课程。“就本科课程而言,一般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共同必修课程,即实施基础教育,通才教育的课程,这类课程的学分数约占总学分20%~25%;第二部分是主修课程,即实施专业方向的培训课程,约占总学分数的20%~30%;第三部分是副修课程,即与主修课程关系密切的课程,约占总学分数的15%;第四部分是选修课程,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修的课程。”可见,美国高等教育课程种类繁多,可是在这繁多的种类之中,必然会有关于如何配置的矛盾存在。如本科教育培养通才还是专才,是以普通教育为中心还是以文理为中心,还是以职业教育或专业教育为中心。落实到课程上,最多讨论的是如何配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所有这些,历来都是美国高等教育激烈争辩的问题。在创办之初,大学以培养通才为己任,后来以培养专才为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从培养通才过渡到培养专才是一场革命,适应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美国教育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展现出来的各自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从二者之间的配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教育历史发展的轨迹及规律。一段时期,如果高等教育的发展比较涣散,没有一个中心的精神,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的时候,大家就会提高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加强理论课程的学习,以此来统一学生涣散的思想。一段时期,大学的发展没有新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读书工具,不能胜任社会中任何的具体工作,而且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此时,体现在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就是要强调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如此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才能符合社会的发展,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作用,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新的价值。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无论是社会的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它们三者的发展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配置情况。同时,人们也在不停地调整其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使得它们能够达到最优配置,最大效率的服务于社会。
了解到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后,摆在我们面前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最有效的配置二者,使其达到最佳的效果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这一点上,美国的高等教育界已经逐渐开始重视起来了。“上世纪二战之后,美国高等教育课程,一个时期强调普通教育,一个时期又强调专业教育,就像钟摆,来回摆动,争论不休。有的认为专业教育局限性太强,让学生太早地在尚未打好基础的情况下就划分专业。而有人则批评让学生用四年时间学一些与现实无多大关系的理论知识,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1957年以后,美国高等学校开始重视基础知识教育。但60年代的学生运动又严重虚弱了基础知识教育。随后,美国高等教育一度更加重视的是专业课程的学习,带有强烈的职业性。80年代初,美国数百所高等学校掀起了课程改革的浪潮。这次课程改革相当于中小学的“回到基础”运动。但同时,他们也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美国大学课程已不再是专业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越来越多的人和学校发现了普通教育和基础知识的价值。于是,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重、基础知识教育与学生能力培养并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已成为美国高校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
学习美国高等学校课程史,我们应该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走出一条真正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课程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和苏联模式的影响,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也存在许多缺点和弊端,尤其是在经济转轨和步入新世纪的时候,已有许多不合时宜亟待改革之处。借鉴国外的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总之,高等教育是社会中的一个子系统,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容被忽视的。在高等教育的载体—大学之中,课程又是其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在当今大的时代背景的衬托下,摆在我们面前的关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如何配置的问题是亟待我们探讨和解决的。我们应该从美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中,寻求解决我们自身问题的关键,以此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注释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
[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著.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3~24.
贺国庆,华筑信.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17.
贺国庆,华筑信.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24.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白月桥.课程变革概论[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ngcurriculum(newyork:teacherscollegepress,1994).
[4]ulletin(1993).
[5],ds,patrickslattery,tandingcurriculum(newyork:peterlang,1995).
论文摘要:教学中课程是基础,在当今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关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配置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角度结合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曾出现的问题和经验来分析如何才能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达到最优的配置,使高等教育真正的服务于社会。
“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里,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事实上,每一种课程定义都隐含着某种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的某种信念,从而标明了这种课程最关注哪些方面。因此,我们可以把每一种课程定义归入某一特定的课程理论流派。主要课程理论流派有:强调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课程理论;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现代意义上的课程指的是“学校指导下提供给学生的一切经验”。在我国教育学中,一般认为课程就是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学内容,是一系列教学科目的集合。课程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课程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狭义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还将课程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正式课程,也称“官方课程”、“公开课程”、“显性课程”,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正式引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二是潜隐课程,亦称“潜在课程”、“隐形课程”、“非正式课程”,它的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它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教师有计划的正式教学进行,它对学生的知识、情感、行为等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研究领域,基本上都涉及理论的和实践的知识。就理论而言,我们指的是最高深和正确的知识,能加以概括并运用于许多情境。所谓实践,我们指的是将程序、方法和技能运用于工作领域。”在课程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同样是辩证统一的。
美国被看作是当今世界经济的第一大强国。在教育方面,也被认为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中心。近百年来世界课程改革的各次浪潮中,美国从来没有做观潮派,而是积极地参与者甚至是主宰者。谈论到美国的高等教育课程,可谓是种类繁多,有的高校开设了一千多种课程,有正式学位课程,也有各种进修课程和推广教育课程。“就本科课程而言,一般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共同必修课程,即实施基础教育,通才教育的课程,这类课程的学分数约占总学分20%~25%;第二部分是主修课程,即实施专业方向的培训课程,约占总学分数的20%~30%;第三部分是副修课程,即与主修课程关系密切的课程,约占总学分数的15%;第四部分是选修课程,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修的课程。”可见,美国高等教育课程种类繁多,可是在这繁多的种类之中,必然会有关于如何配置的矛盾存在。如本科教育培养通才还是专才,是以普通教育为中心还是以文理为中心,还是以职业教育或专业教育为中心。落实到课程上,最多讨论的是如何配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所有这些,历来都是美国高等教育激烈争辩的问题。在创办之初,大学以培养通才为己任,后来以培养专才为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从培养通才过渡到培养专才是一场革命,适应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美国教育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展现出来的各自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从二者之间的配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教育历史发展的轨迹及规律。一段时期,如果高等教育的发展比较涣散,没有一个中心的精神,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的时候,大家就会提高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加强理论课程的学习,以此来统一学生涣散的思想。一段时期,大学的发展没有新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读书工具,不能胜任社会中任何的具体工作,而且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此时,体现在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就是要强调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如此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才能符合社会的发展,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作用,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新的价值。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无论是社会的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它们三者的发展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配置情况。同时,人们也在不停地调整其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使得它们能够达到最优配置,最大效率的服务于社会。
关于理论和实践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曾指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实践是事物发展的必要环节,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只有理论发展成熟了,才能将理论作用于实践,才能产生新的更高的价值,否则建立在没有理论之上的实践根本就是没有任何价值可言的;反过来,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发现理论的真实性和重要性,才能不断地产生新的理论,以此来更好的指导实践。因此,实践课程是建立在理论课程之上的,理论课程是实践课程的基础,只有在学好了一定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后才能更好的进入实践课程的学习;同时,一定的实践课程又会检验理论课程的学习效果,又会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换到现实生活之中。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就会通过其主观能动性来发现更多的理论知识,由此达到学习的最优效果。
了解到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后,摆在我们面前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最有效的配置二者,使其达到最佳的效果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这一点上,美国的高等教育界已经逐渐开始重视起来了。“上世纪二战之后,美国高等教育课程,一个时期强调普通教育,一个时期又强调专业教育,就像钟摆,来回摆动,争论不休。有的认为专业教育局限性太强,让学生太早地在尚未打好基础的情况下就划分专业。而有人则批评让学生用四年时间学一些与现实无多大关系的理论知识,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1957年以后,美国高等学校开始重视基础知识教育。但60年代的学生运动又严重虚弱了基础知识教育。随后,美国高等教育一度更加重视的是专业课程的学习,带有强烈的职业性。80年代初,美国数百所高等学校掀起了课程改革的浪潮。这次课程改革相当于中小学的“回到基础”运动。但同时,他们也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美国大学课程已不再是专业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越来越多的人和学校发现了普通教育和基础知识的价值。于是,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重、基础知识教育与学生能力培养并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已成为美国高校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
学习美国高等学校课程史,我们应该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走出一条真正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课程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和苏联模式的影响,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也存在许多缺点和弊端,尤其是在经济转轨和步入新世纪的时候,已有许多不合时宜亟待改革之处。借鉴国外的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总之,高等教育是社会中的一个子系统,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容被忽视的。在高等教育的载体—大学之中,课程又是其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在当今大的时代背景的衬托下,摆在我们面前的关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如何配置的问题是亟待我们探讨和解决的。我们应该从美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中,寻求解决我们自身问题的关键,以此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注释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
[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著.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3~24.
贺国庆,华筑信.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17.
贺国庆,华筑信.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24.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白月桥.课程变革概论[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ngcurriculum(newyork:teacherscollegepress,1994).
[4]ulletin(1993).
[5],ds,patrickslattery,tandingcurriculum(newyork:peterlang,1995).
下一篇:谨慎处理细节 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