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育创新的经济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5-12-13 10:51
论文关键词:教育创新经济发展
论文摘要:从教育创新的内涵出发,分析了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智能教育、终身教育、通才教育、管理教育和创业教育,指出了教育创新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一种重要的手段,对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切创新的目标或目的,都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本文拟从经济学视角对教育创新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能为教育创新带来一些有益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
一、教育创新的内涵
“教育创新”,涉及到“教育”与“创新”这两个基本术语,可以说是一种复合概念。教育主要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人的自身发展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而创新主要指一种生产函数的转移,或者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重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使其技术体系发生变革以获得企业家利润或潜在的超额利润的过程。显然,这里的“创新”是一种经济学概念,具有特定的经济学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活动的本质是教育家审时度势地对教育结构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按照教育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重新设计教育生产函数的创造性经济活动。而教育创新的外部取向为实现教育生存和发展的优势,其内部取向为获取相对的人才培养优势[1],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先进文化、发展先进生产力,同样蕴含经济学的意义。
二、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
1.智能教育。当今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而创新者的培养通常是通过教育来完成。通过智能教育,使竞争者最初的投资能有效吸收技术扩散的成果,沿着技术的进步曲线进一步将自己的生产、学习活动推向更高水平。对高校而言,通过各种形式的产学研使教育形式的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活动。对企业而言,具有较大优势的高新技术、高质量服务回报也需要通过智能教育,催生大批高新技术和优秀人才才能实现。
2.终身教育。终身教育认为教育应当贯穿每个人一生的全过程,前阶段用于受教育,后阶段用于工作。[2]新科技将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新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引致价格下降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谁能最先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就会在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正是由于社会上迅速膨胀的对知识的需求,使得终身教育成为社会生活的基础,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劳动者对教育的需求不再是某一年龄段而成为生存的第一需要。
3.通才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科技进步的需要。高等教育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有较强实用性的通才上来,以适应经济发展。在课程设置上融人文思考于专业课教育之中,以专业课程为主导,兼顾专业和人文社会科学[3],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培养学生宏大的视野、开阔的胸怀、深刻的人文关怀精神,让学生在拥有专业基础、广博的知识面的同时,追求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提高。
4.管理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由分化走向综合,强调团队精神,联合攻关、联营协作就成为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管理教育是为了帮助管理者提高分析、判断能力,运用管理学知识在生产经营中进行理性的优化和决策,在先进技术的市场上建立最初的领先和主导的地位,牢牢控制随后而来的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流,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中渗入管理科学的教育,使技术教育与管理教育互为补充,使学生不但具有一定的技术知识,而且兼备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计划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及经济核算能力。
三、教育创新与经济发展
教育创新参与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工程研究与基础科学,实现三者的协同,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1]。
1.教育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在教育创新的过程中,随着创新环境变化,基础研究领域愈来愈离不开政府的投资。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不仅可以产生新的科技知识,提高了在不同科学和技术领域解决复杂问题的意会能力,而且开启了企业和大学合作的网络之门[4]。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的公共支持体系已经促进了对新知识的研究,同时也提供了一批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人力资源。战后美国创新系统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大学在r&d计划中扮演了一个研究中心的角色。在研究经费的预算上,高校依赖各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在整个美国r&d费用中,大学所占的份额从1960的7.4%增加到了1995年的将近16%,而且在1970-1995年间美国进行的将近60%的基础研究在大学[5]。虽然对这些基础研究领域投资的预期利益回报水平要低于开展应用研究活动的预期利益回报水平,然而一旦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将极大地增强本国的核心竞争力。日本80年代末的泡沫经济就缘于自身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没有取得突破,当美国在一些核心领域没有对日本继续开放之后,危机就接踵而来。由此,政府应加大对创新的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在推动创新中的互补作用,完善市场机制的建设。通过教育创新,加快学术科学的进程,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2.教育创新为经济发展培养新的增长点。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准是该国经济发展状况最明显的指示器,生产力的增长,失业率水平是最能直接影响大多数人生活水准的三个变量。生产力的增长是国家长期持续发达的关键,其增长在于更高层次的投资和调节不同类型的投资二者的结合上面。传统理论认为,投资主要包括资本投资和人才资源投资等。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和资本一样,是一个生产要素,它是“内生”于经济活动中的,起源于企业为获得最大利润所做的投资决策努力,强调经济增长的速率是由人力资源的储备总量来决定和驱动的。因此,如果向教育和科学研究与开发工作投入过少,那么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会比它应该达到的水平低。这种速度的降低通过积累,意味着增长方面细缩的差别就有可能导致未来经济产出上的极大差距[7]。二战以来,不同类型发展模式的国家和地区实施的不同发展战略产生的较大差异表明: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国家和地区的gdp增长率快于重视物质资本投入的国家,且差距越来越大。可见,熟练的、技术上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是争取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增长状况的关键构成之一。
参考文献:
1.廖湘阳.教育创新的多元价值期待[j].教育评论,1999,(6).
2.周洪宇.终身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j].新华文摘,2003(7)
3.李开玲,郭桂英.面向终身教育的高等工程教育:矛盾与协调高等[j].工程教育研究.2006(3)
4.李正风,曾国屏.走向跨国创新系统-创新系统理论与欧盟的实践[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5.曾国屏,李正风.世界各国创新系统-知识的生产、扩散与利用[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论文摘要:从教育创新的内涵出发,分析了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智能教育、终身教育、通才教育、管理教育和创业教育,指出了教育创新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一种重要的手段,对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切创新的目标或目的,都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本文拟从经济学视角对教育创新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能为教育创新带来一些有益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
一、教育创新的内涵
“教育创新”,涉及到“教育”与“创新”这两个基本术语,可以说是一种复合概念。教育主要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人的自身发展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而创新主要指一种生产函数的转移,或者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重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使其技术体系发生变革以获得企业家利润或潜在的超额利润的过程。显然,这里的“创新”是一种经济学概念,具有特定的经济学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活动的本质是教育家审时度势地对教育结构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按照教育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重新设计教育生产函数的创造性经济活动。而教育创新的外部取向为实现教育生存和发展的优势,其内部取向为获取相对的人才培养优势[1],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先进文化、发展先进生产力,同样蕴含经济学的意义。
二、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
1.智能教育。当今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而创新者的培养通常是通过教育来完成。通过智能教育,使竞争者最初的投资能有效吸收技术扩散的成果,沿着技术的进步曲线进一步将自己的生产、学习活动推向更高水平。对高校而言,通过各种形式的产学研使教育形式的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活动。对企业而言,具有较大优势的高新技术、高质量服务回报也需要通过智能教育,催生大批高新技术和优秀人才才能实现。
2.终身教育。终身教育认为教育应当贯穿每个人一生的全过程,前阶段用于受教育,后阶段用于工作。[2]新科技将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新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引致价格下降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谁能最先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就会在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正是由于社会上迅速膨胀的对知识的需求,使得终身教育成为社会生活的基础,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劳动者对教育的需求不再是某一年龄段而成为生存的第一需要。
3.通才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科技进步的需要。高等教育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有较强实用性的通才上来,以适应经济发展。在课程设置上融人文思考于专业课教育之中,以专业课程为主导,兼顾专业和人文社会科学[3],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培养学生宏大的视野、开阔的胸怀、深刻的人文关怀精神,让学生在拥有专业基础、广博的知识面的同时,追求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提高。
4.管理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由分化走向综合,强调团队精神,联合攻关、联营协作就成为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管理教育是为了帮助管理者提高分析、判断能力,运用管理学知识在生产经营中进行理性的优化和决策,在先进技术的市场上建立最初的领先和主导的地位,牢牢控制随后而来的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流,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中渗入管理科学的教育,使技术教育与管理教育互为补充,使学生不但具有一定的技术知识,而且兼备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计划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及经济核算能力。
5.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发展。通过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上的新商品并给企业带来利润,创新过程中的新产品开发、新工艺应用、新市场开拓和新管理模式的推行,都基于创新,着眼创业。在实施过程中,创新和创业都是在教育基础上进行的,通常都是采取渗透和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教育创新与经济发展
教育创新参与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工程研究与基础科学,实现三者的协同,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1]。
1.教育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在教育创新的过程中,随着创新环境变化,基础研究领域愈来愈离不开政府的投资。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不仅可以产生新的科技知识,提高了在不同科学和技术领域解决复杂问题的意会能力,而且开启了企业和大学合作的网络之门[4]。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基础研究的公共支持体系已经促进了对新知识的研究,同时也提供了一批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人力资源。战后美国创新系统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大学在r&d计划中扮演了一个研究中心的角色。在研究经费的预算上,高校依赖各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在整个美国r&d费用中,大学所占的份额从1960的7.4%增加到了1995年的将近16%,而且在1970-1995年间美国进行的将近60%的基础研究在大学[5]。虽然对这些基础研究领域投资的预期利益回报水平要低于开展应用研究活动的预期利益回报水平,然而一旦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将极大地增强本国的核心竞争力。日本80年代末的泡沫经济就缘于自身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没有取得突破,当美国在一些核心领域没有对日本继续开放之后,危机就接踵而来。由此,政府应加大对创新的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在推动创新中的互补作用,完善市场机制的建设。通过教育创新,加快学术科学的进程,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2.教育创新为经济发展培养新的增长点。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准是该国经济发展状况最明显的指示器,生产力的增长,失业率水平是最能直接影响大多数人生活水准的三个变量。生产力的增长是国家长期持续发达的关键,其增长在于更高层次的投资和调节不同类型的投资二者的结合上面。传统理论认为,投资主要包括资本投资和人才资源投资等。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和资本一样,是一个生产要素,它是“内生”于经济活动中的,起源于企业为获得最大利润所做的投资决策努力,强调经济增长的速率是由人力资源的储备总量来决定和驱动的。因此,如果向教育和科学研究与开发工作投入过少,那么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会比它应该达到的水平低。这种速度的降低通过积累,意味着增长方面细缩的差别就有可能导致未来经济产出上的极大差距[7]。二战以来,不同类型发展模式的国家和地区实施的不同发展战略产生的较大差异表明: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国家和地区的gdp增长率快于重视物质资本投入的国家,且差距越来越大。可见,熟练的、技术上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是争取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增长状况的关键构成之一。
参考文献:
1.廖湘阳.教育创新的多元价值期待[j].教育评论,1999,(6).
2.周洪宇.终身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j].新华文摘,2003(7)
3.李开玲,郭桂英.面向终身教育的高等工程教育:矛盾与协调高等[j].工程教育研究.2006(3)
4.李正风,曾国屏.走向跨国创新系统-创新系统理论与欧盟的实践[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5.曾国屏,李正风.世界各国创新系统-知识的生产、扩散与利用[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篇:浅析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下一篇:盘活教材 让课堂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