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论提升中 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5-12-13 10:52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校长 课程领导力 调查与思考
  论文摘要: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推动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普遍不强,其原因主要有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制度的制约以及校长自身的素养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策略主要有:一是刷新观念——增强校长的课程领导意识;二是优化制度——改善校长的课程领导行为;三是创新实践——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
  
  校长课程领导力作为校长领导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校长课程领导意识、课程领导知识、课程领导能力、课程领导作为的统一体,也是推动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拟就校长课程领导力不足的问题及原因作一剖析,并提出若干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有效策略。
  
  一、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不足
  
  1.课程领导意识淡薄。一些校长主观上认为,学校头等重要的工作是保障学校平安无“事”,或亮出领导认可的“特色”,很少关注国家课程的执行与落实,很少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有一些校长错误地认为学校课程由专门科室、一线教师具体落实,校长无需“插上一足”。这都反映了校长课程责任意识、领导意识的淡薄。
  2.课程领导知识欠缺。许多中、小学校长缺乏课程方面的基本理论素养,其课程领导力更是捉襟见肘[1]。同时,校长培训中,与课程领导相关的内容比较少,进一步造成校长知识结构中的这块“短板”。
  3.课程领导作为失当。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校长往往以事务繁忙为借口,渐渐远离了教学,远离了课堂,只忙于指挥,不善于指导。还有一些校长把课程领导当作可做可不做的“小事”。
  4.课程领导能力不足。笔者调查发现,校长课程领导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缺乏执行力上。例如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有些校长对政策理解不透,把握不准,导致执行时失真、失当、失误;有些校长则完全按上级的“指令”办事,缺乏必要的课程落实能力,校本课程创新开发能力尤为欠缺。
  
  二、校长课程领导力不足的原因剖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
  有校长感慨:“新课改提倡校长走进课堂,其实有些勉为其难!现实的客观环境不容我们静下心来钻研教学。学校每年必须参与或接待的各种评估、考核、考察、会议等,对校长、对学校来说已成为一种负担。”
  k.d.peterson曾在研究中发现,小学校长花在课程问题上的平均时间不足7%[2]。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李朝辉、马云鹏二位学者作出了如下解释:一是从社会角度看,校长被定位为行政领导,导致校长往往忽视自己在课程领导上应担当的专业角色。二是学校面临许多现实的困境,如人力、物力、财力的匿乏,学校内部管理与外部沟通的矛盾等,使校长难以厘清自己的角色与任务。三是社会、学校、家长对校长的要求过高,使得校长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应付日常事务而不能问及课程领导。
  2.教育制度的制约
  在传统的课程管理体制下,校长是无所谓真正的课程领导的:校长无需作出什么改变,其工作主要是执行上级颁布的课程政策、课程方案。
  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无论是什么话题的访谈,也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小学,“应试”是出现频率较多的词语。由于应试教育的现状,校长们也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课程领导力。
  3.校长自身的原因
  课程领导是一项专业工作。校长要扮演好课程领导者的角色,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专业素养,对课程有系统的思考,整体的把握。但是,当前一些校长旧有的课程管理思想根深蒂固;有些校长知识狭窄,课程视野狭隘,无法超越传统去思考和行动;还有一些校长课程能力不足,面对复杂的、难以确定的未知领域,往往力不从心、束手无策。总之,校长自身的专业素养不高,成了校长课程领导难以达成的重要原因。
  笔者还发现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校长们的心理极其复杂,既有对未来的憧憬,又存在着对现实的焦虑与不安。有些校长认为改革存在一定的风险,与其进行不能预测结果的改革还不如维持现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长课程领导的提升和发挥。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策略
  
  1.刷新观念——增强校长的课程领导意识
  (1)课程观:促进课程品质的提升
  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是课程实施的真正主体。校长必须把握课程的发展性、开放性,坚持动态式、生成性的课程观,鼓励师生在教育情景中通过探讨、反思等方式对课程知识进行理解和把握,并以自己的主观经验削减课程的预设品性,把已有的书本知识与自己的情感体验等结合起来,使课程与师生的教学情景产生积极互动,使课程的价值更加丰富化[3]。
  (2)教师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传统的课程管理模式认为,教师是没有智慧和能力进行课程决策和开发的,他们只是既定课程的忠实实施者。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作为课程实践的最直接参与者,作为拥有相当智慧和创意的群体,应该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实施者,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4]。在本真意义上,教师即课程。校长要充分相信教师的实践智慧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变课程管理为课程领导,也才能使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3)学生观: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
  课程领导的最终理念是:一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考虑学生能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5]。因此,课程无论在设计还是在实施过程中,都应以学生为本,努力构建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学校课程。首先,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了解学生的愿望和需求,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其次,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智能水平相当,还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乃至全面发展,是校长课程领导理念的重要内容。
  2.优化制度——改善校长的课程领导行为
  (1)建立民主、合作、交流的课程领导机制
  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施后,学校课程管理既要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以及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又要协调、优化和整合三类课程。因此,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是课程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学校课程管理模式首先要求学校课程管理信息沟通顺畅,校长要努力建立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机制;其次,要求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建立有利于全体教师主动参与的机制;最后,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课程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
  (2)建立有利于学校课程领导的评价体系
  学校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为此,必须改革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课程实施评价,努力构建新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第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的评价,以进一步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第二,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唯一指标的做法,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第三,建立并不断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的目的是调控实施质量和把握发展方向,因此,要认真分析课程执行的情况以及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时调整课程规划,改进教学管理,形成不断完善课程的机制。
  3.创新实践——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
  (1)规划学校发展愿景
  学校发展愿景是学校师生对本校发展的共同愿望和前景设想。学校发展愿景的规划需要校长在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整合教师、家长、学生的观点,经过反复讨论、真诚沟通而达成共识。一般将学校发展愿景规划设计为长远发展规划和短期实施方案,通过教代会制定x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学校发展愿景应成为一面旗帜,通过这面旗帜去团结人、激励人、引领人、成就人。学校课程设置其实是实现学校发展愿景的具体步骤。
  (2)推动校本课程实施
  校本课程是最能体现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容之一。学校必须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组织,包括:①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成员由学校各处室主要负责人及教研组长组成,其职责是负责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与协调。②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成员主要由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以及聘请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其职责是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咨询,以保证校本教材的学术性。③校本课程研究小组。成员包括校长、教师、学生等,其职责是让师生发出自己的声音,直接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工作。
  (3)变革学校文化组织
  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就催生了学校文化的变革。新课程需要学校文化的支撑,同时也创造着学校文化。“不同学校文化会对事情有不同的判断、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行为选择。如果说学校文化似暮鼓晨钟,天天撞击在学校成员的心中,那么学校课程领导者就要做那个充满激情、持之以恒的敲钟人。”特别是当前要解决新课程所面临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就必须重建学校文化。学校不仅要追求升学率,更要注重和谐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也要造就教师;教师不只是从事教学,更要进行研究;学生不只是接受知识、服从于教育,还要受到尊重,享受幸福感。学校的目标定位正确了,新型文化创生了,校长课程领导也会一帆风顺,新课程改革就能一路风景。
  
  参考文献:
  [1]余进利.校长课程领导:角色、困境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4(6).
  [2]许占权,孙颖.课程领导及其实践意义分析[j].教学与课程研究.2006(11).
  [3]靳玉乐,赵永勤.校本课程发展背景下的课程领导:理念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4(2).
  [4]沈小磅.课程领导问题探析[j].教育研究,2004(10).
  [5]钟启泉.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j].全球教育展望,2002(12).

上一篇:浅析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民主化

下一篇:简析人性化教学管理的改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