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打造有特色 实践型教师队伍的对策及思路
论文关键词:有特色 实践型 师资队伍建设
论文摘要:属地化管理后,上海电力学院教师队伍出现了实践型教师比例严重下降,行业特色逐步弱化,教学滞后于生产实际,工程应用能力下降等问题。只有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教师队伍的行业特色和实践能力加强培养,打造一支有特色、实践型的教师队伍,才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原电力部部属高校。在长期依托电力行业办学的过程中,与行业建立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水乳交融的共生共荣关系。校企之间全面深入的产学研合作,造就了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应用能力强、行业特色鲜明的实践型教师队伍。但是,2000年属地化管理以来,学校经历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其间,教师队伍在规模高速增长、学历和职称结构得到较大优化的同时,却出现了工程应用能力下降、行业特色逐步弱化的趋势。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加强和电力企业的合作,另一方面充分激发教师下电厂实习实践的动力,校企合作打造实践性教师队伍取得初步成效。
一、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型教师比例严重下降,行业特色逐步弱化
2000年以来,我校教师队伍增长了近两倍,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比例更是大幅度增长。在学校教师队伍的规模和结构发生较大质变的同时,具有较强工程应用能力和电力特色背景的教师比例却严重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学校近年来虽然招聘了大量的青年教师,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全国名牌大学,但是,真正毕业于电力和新能源等传统强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比例不高,具有在电力行业工作经历和工程师职务的比例则更低。据统计,2003年—2009年,我校共引进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的教师380多人,其中具有电力企业工作经历和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仅有19人,比例仅为5%。其二,学校属地化管理以后和电力行业没有了原来的行政隶属关系,相互联系的紧密度大大下降,电力企业没有了接纳青年教师实习实践的义务和责任,对青年教师进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和产学研合作造成了严重障碍。其三,近年来那些具有丰富的企业生产实践经验,和电力企业建立有密切合作关系的老教师陆续退休或退出教学科研一线,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行业特色逐步弱化现象的发生。
2.教学滞后于生产实际,实践性教学效果堪忧
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发展势头迅猛,一批批超大火力发电机组纷纷上马,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强劲。但是,属地化管理以后,由于高校和电力行业没有了行政隶属关系,信息反馈滞后,跟不上电力行业改革的步伐,甚至游离于电力和能源改革的大潮之外。这种现象反映到教师队伍建设,最直接的后果一是由于大多数教师没有参与电力行业的改革,没有亲历超大火力发电机组上马和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展,所以,电力行业的改革和新能源的发展既没有在大学教材中得到及时反映,也没有及时走进大学课堂,导致电力高校的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电力行业的改革步伐和发展实际。二是属地化管理后,电力企业接收青年教师培训和大学生实习实践的动力下降,实践基地不断萎缩,参加实践的青年教师比例不高,实习的时间有限,加上青年教师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对行业不熟悉、对企业不熟悉、对生产的各个环节不熟悉,甚至连一些设备的名字都叫不出来,所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近年来,我校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和华东地区部分电力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电力企业实习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青年教师的实习实践一是比例偏低,数量有限,难以根本解决青年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的难题;二是浮于表面,不够深入,很难和企业技术人员找到合作的契合点;三是实践成果不能及时反哺于教学实际,二者存在两张皮现象,没有达到预期的实习实践效果。
3.工程应用能力下降,产学研合作出现瓶颈
属地化之前,由于特色高校和行业同生共长、同属一个系统、同一隶属关系,校企关系形同一家,教师和行业的产学研合作非常密切,不少教师经常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调试设备、科研攻关,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和技术难题的同时,自己也经受了锻炼,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成为产学研合作的“双师型”人才。随着教师科研实力的增强和产学研合作步伐的加快,一些企业敢于也愿意把大的项目交给学校来做。但是,属地化管理以后,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个别高校服务行业、承接行业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能力下降,企业不愿也不敢把大的项目交给这些高校来做。我校一课题组1998年承接的《江西省电力公司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总标的为740万元,规模为学校历史之最,也是当年上海市教委系统第二大科研项目。我校的产学研工作得到了当时国家教委的较高评价,并获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属地化管理后,多数青年教师既缺乏“涉电”专业的学科背景,又缺乏电力企业一线的生产和管理经验、良好的企业人脉关系,更缺乏主动到企业一线实习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果导致工程应用能力逐步下降,产学研合作出现瓶颈。近年来,虽然也和电力企业有不间断的科研合作,但是,来自电力企业一线项目的比例越来越低,并且再也没有接到过比江西省电力公司更大的科研攻关项目,青年教师的工程应用和产学研合作能力亟待加强。
4.行业和高校争夺人才现象加剧,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
近年来,电力行业的大发展一方面对电力院校毕业生构筑了光明的前景,另一方面,随着“巩固厂网分开,加快主辅分开,稳步推进输配分开和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等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电力行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数量大大增加。加上电力行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电力系统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优厚待遇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高校在和电力行业的人才争夺战中往往处于下风。调查显示,具有电力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每年培养的博士毕业生90%以上都选择了国家级大电网公司或电力系统科研院所。除非遇到有家属需要安排等特殊情况,这些高校的博士毕业生一般不会主动选择高等院校。以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2008年,我校在引进清华大学一名该专业博士研究生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已签好聘用合同并为其办好入沪的一切手续后,却被上海一家电网公司挖走了。我校在近年来的高端人才争夺战中,和电力企业打了很多这样不期而遇的遭遇战。
二、打造有特色、实践型教师队伍的对策及思路
1.制定“双师计划”,特色和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摆上重要日程
为尽快改变教师队伍工程应用能力下降、行业特色逐步弱化的局面,我校先后出台了《教师下电厂实习、培训工作实施细则》、《中青年教师下现场参加电力生产实践修订意见》、《中青年教师电力特色培养工程》。2009年10月,学校又出台了《电力特色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简称“双师计划”)》等系列文件,从学校层面对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具体的计划和规划,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有特色、应用能力强的实践型教师队伍被提到了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与此同时,各个二级学院也都根据自己学科和专业的不同情况,制定了青年教师工程应用能力和电力特色培养的计划和规划。学校提出,从2010年起,三到五年内使所有新进青年教师通过电力基础知识培训,取得合格证;50%以上的涉电专业青年教师具有到电力企业一线实习实践的经历,熟悉企业最基本的生产、运行、经营、管理等环节;部分教师和企业建立较为紧密的联系,成为具备较强“产学研”合作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同时,学校建立了相应的考核监督机制,把青年教师下电力企业实习实践和进行电力特色培养的情况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要条件,并与其他更高层次的人才计划挂钩。
2.建立产学研合作与青年教师培养基地,与企业合作培养实践型师资
属地化管理后,我校虽然和电力行业脱离了直接的行政关系,但是,几十年来和行业同生共长、同脉相连的亲缘关系,互为依托、水乳交融的人缘关系,高度对接、相互渗透的产学关系是割不断的。学校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优势,加强和电力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基地,利用产学研平台培养青年教师。近年来,学校先后在上海外高桥电厂、宝钢电厂、华能上海燃机电厂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和青年教师培养基地,使青年教师到电力企业实习实践经常化、常态化。学校负责制定每学期青年教师选派计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电厂则负责青年教师实习实践岗位的设定、产学合作项目的筛选、青年教师工作开展情况的考核,以及青年教师带队指导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情况的评价等。2010年2月,学校又和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签订了产学研合作战略协议,校企合作培养实践型教师队伍是其中的重要内容。3月份以来,20多名青年教师和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的技术人员一起先后参加了上海世博电站的调试和上海地区22家电厂的世博保电安检工作。日前,双方又在共同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科技成果奖和国家专利,以及合作指导研究生等领域将要开展的合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3.充分利用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资源优势,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实践锻炼
2005年,上海电力学院和上海电力公司、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上海电力科技园。2008年,经国家教育部、科技部批准,上海电力科技园升格为国家大学科技园。这种以行业特色高校为主申请成功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高校和所依托的行业紧密合作的成果。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成功获批,更加拉近了我校和电力行业的距离。目前,已有包括投资规模达30亿元的东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等数十家国家能源战略重点支持和发展的电力企业、新能源公司入驻大学科技园。这些企业的入驻,一方面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拉动学校科研和市场的结合,使学校教学、科研和经济建设形成良性循环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大学科技园也成为对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性培养的重要平台。日前,学校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到大学科技园进行产学研合作。青年教师通过参与大学科技园区的创新创业活动,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和科研水平,也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4.实施“借脑”工程,建立校企人才共享机制
近年来,高校和企业都深刻地认识到,特色高校和行业的联系渐少、关系疏远,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为了实现双赢,高校和行业应该建立一种基于知识交流的人才共享机制,促进高校和企业高层次科研人员的交流。一方面,应鼓励高校科研骨干及学科带头人到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挂职锻炼,加强科研人员对我国行业发展实际的了解。同时,高校也应有计划地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教师职务,不仅直接参加一线课堂教学,还要直接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人才的培养。这样,高校的教学内容不仅会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所培养的人才也会更受企业的欢迎。2006年以来,我校已先后聘请来自电力生产和输配一线的近百名高级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并给每位兼职教授配备了学术助手。这些学术助手都是近年来毕业的博士和青年教师,通过这种“结对子”,他们和企业高层建立了一种水到渠成的“天然”联系,为他们融入电力服务电力铺设了桥梁。同时,学校还出台了聘任电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校主讲教师计划。该计划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方案、教学内容作出了重大调整,通过两至三年的努力,全校涉电专业五分之一左右的涉电课程将由电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
5.制定考核和奖励措施,激发教师实习实践和特色培养的动力
为进一步落实《上海电力学院电力特色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简称“双师计划”)》,鼓励教师下现场参加电力生产实践,培养一支“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资队伍,学校又制定了《教师队伍电力特色培养考核及奖励办法(试行)》。该办法实行分级考核奖励原则,学校对学院进行考核和奖励,学院则对教师进行考核和奖励。学校考核和奖励的主要内容,一是电力特色培养计划的制定及执行情况,包括计划制定的及时性、可行性、有效性、科学性以及计划的执行情况等;二是教师电力特色培养基地建设情况,包括基地名称、数量、签约内容以及利用基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的情况等;三是教师下电厂的实践情况,包括下电厂人数、时间、次数以及实践内容、企业反馈的评价意见等;四是教师实践成果,包括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申报项目、合作申报科技成果、合作编写教材、合作开展科技攻关、实践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等情况;五是组织教师参加学校各类电力特色基础培训情况,包括电力与能源基础知识培训、电力仿真实验培训、继教中心各类专项培训等;六是其他方面的电力特色培养工作。这些措施的实施,必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解除他们因下电厂后工作量下降而待遇降低的后顾之忧。
6.打造学科建设和科技研发平台,以事业吸引和凝聚高端人才
当代科学的内在发展趋势是学科间不断交叉、集成和相互融合。这种趋势不断产生一些新的学科、新的领域。这些学科领域正是创新的前沿阵地,也是竞争最激烈、最能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域,往往需要多学科、跨学科合作,需要大兵团作战和合作攻关。近年来,我校结合我国的新能源战略,审时度势,强抓机遇,瞄准科技发展前沿,把握学科发展规律,不断扩充和拓展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推动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调整和优化学科分布和结构,重点建设了一批诸如“电力电子与风力发电”、“洁净发电技术”、“智能化电站与核电运行”、“节能与能源管理”、“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电池材料”等特色学科或专业方向。2009年,学校又适应国家新能源战略,建立了“上海电力学院智能电网研究院”。这些领域涉及诸多不同学科背景,需多学科、多专业力量相互配合,采取大兵团、集成攻坚的工作方式方能完成。一方面,新能源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学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凝聚到了一起,另一方面也吸引了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加盟。2008年以来,先后有数十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加盟教师队伍,3位分别来自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的海外学者应聘为该校的“东方学者”,学校的师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特色危机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校教师队伍在属地化管理后出现了诸如实践型教师比例严重下降,行业特色逐步弱化;教学滞后于生产实际,实践性教学效果堪忧;工程应用能力下降,产学研合作出现瓶颈;行业和高校争夺人才现象加剧,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将严重影响学校“特色兴校”和“人才强校”战略。所以,只有打造一支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实践型教师队伍,增强服务行业、承接行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能力,才能主动与相关行业保持紧密的关系,与行业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积极参与研究制定行业发展的战略,从而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近年来,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和规划,出台了许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措施,建立了一批青年教师培养基地,打造了一些学科建设和科技研发平台,吸引和凝聚了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教师队伍的实践型和特色培养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由于教师队伍工程应用能力下降和行业特色弱化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些是学校自身的问题,有些是社会因素,加上学校各种政策和措施出台的时间比较短,不少正处于逐步实施阶段,因此,要取得更大成效,还需要社会各方和学校付出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红屏,孙宸.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构想[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5,(3).
[2]杨百梅,贾继海.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j].高等职业教育,2005,(8).
[3]孙怀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模式和机制、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4).
[4]顾敏奕,王耀廷,夏燕.特色高校师资队伍面临的特色危机及对策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