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国家助学贷款谈高校学生诚信教育
发布时间:2015-12-13 10:53
论文关键词: 国家助学贷款 高校学生 诚信教育
论文摘要: 自1999年我国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帮助了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贷款违约率却居高不下,高校学生的诚信受到社会的质疑,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从国家助学贷款的改革和现状入手,通过对高校学生诚信缺失原因的分析,探讨了构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具体途径。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的银行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贷款学生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1.国家助学贷款的改革与现状
199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出台,率先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武汉、沈阳、西安、南京8个城市试点。从那时起到现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1第一阶段。
从1999年试点,2000年正式在全国实施,政府大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为体现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优惠政策,减轻学生的还贷负担,国家对贷款学生给予利息补贴。所产生利息的50%由财政贴息,其余50%由学生个人负担。但当时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银行承担着巨大的金融风险。2003年,随着贷款学生的还款期陆续到来,全国不少高校的学生贷款违约率都超过了20%,这动摇了银行的信心,部分地区的银行停办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
1.2第二阶段。
2004年,国家出台了新政策,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贷款学生在校期间不付利息,毕业后全部自付,并延长了还贷年限。建立和完善了贷款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设立了风险补偿金,让财政和高校各承担一半,支付给经办银行,降低金融风险。但由于多种原因,仍然存在着较高的违约率,另外助学贷款的工作成本高、工作量大、收益小,部分银行态度不积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进展仍然相对比较缓慢。
1.3第三阶段。
针对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2007年,国家在江苏、湖北、重庆、陕西、甘肃5省市试点开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2009年,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开展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生源地贷款由学生和家长为共同借款人,承担还款责任,学生家庭所在地的银行负责审核材料,便于准确认定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同时还可建立起与学生家庭的联系,进一步降低了还款风险。它将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
2.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高校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理应其思想道德素养比较高,能够做到诚实守信,但在国家助学贷款中,部分毕业生未能履行合同,造成违约。这不仅仅严重地损害了自身的形象,还损害了学校的利益。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出现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必然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诸如“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等现象的存在必然会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淡化其诚信意识,弱化其社会责任感。少数学生抱着“不贷白不贷”,至于“还不还,何时还”根本没放在心上的态度,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提供的无偿补助,是理所当然的事,缺乏诚信观念和感恩之心。
2.2经济压力的困扰。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难已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毕业学生能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已是相当不易,加上贷款学生本身就是贫困学生,家庭早已负债累累,日常生活的开支,如赡养父母、结婚、租房等,使得经济压力更加巨大。不少违约学生反映,确实由于经济上的拮据导致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而按时还款必然会带来生活质量的下降。很多贷款学生处于两难的境地。
2.3贷后管理的问题。
虽然贷款学生在毕业离校前已给银行和学校留下了自己的就业单位和联系方式,但随着工作“跳槽”及手机号码更换,并未通知银行和学校,使其失去联系。而贷款学生留下的家庭住址,却常常由于通讯不便或者早已无人居住,成为“无用”地址。银行和学校不能及时通知学生按时还款,这又从客观上造成了较高的违约率。如何建立起有效的贷后联系制度已是当务之急。
3.构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途径
贷款学生能否信守承诺,按时还款,成了能否顺利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关键。当诚信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受到冲击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创新诚信教育内容,丰富诚信教育形式,全力构建制度规范,形成内容新颖、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使对学生的诚信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促进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
建立学生个人信息库,记录学生的考试违纪、奖惩情况、学费交纳情况、助学贷款情况等,作为评优评奖、入党考察、毕业推荐的重要依据,也可提供给用人单位和贷款银行了解该生情况。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讲诚信的自觉性,让学生明白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不讲诚信将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建立学生诚信的奖惩制度,对讲诚信的学生进行奖励,树立典型,表扬先进,使诚信的学生受益,并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生,鼓励大家诚实守信。对不讲诚信的学生进行惩罚,将贷款违约、考试作弊等不守诚信的学生名单公布,强化大家对诚信的深刻认识。
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个人征信系统已启用,将贷款学生的违约情况记录在案,违约学生办理信用卡、贷款买房买车等行为将受到限制。这是从机制上处理违约问题的好办法,既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提高诚信水平,又有助于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
3.2创新诚信教育的内容,切合大学生实际状况。
诚信教育的内容应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在内容设计上既要尊重客观事实依据,又要切合当代大学生实际状况;既要安排诚信教育的理论学习,又要注重在社会实践中运用。
以成功人士、先进模范为榜样,激励大学生树立诚信观念。一个人的成功往往离不开他的诚信,我们可以把成功人士、先进模范请到校园,让他们谈一下诚信在事业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往往他们的几句话就可以震撼学生的心灵,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请用人单位介绍选人标准,让大学生明白诚信在招聘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邀请用人单位做专题讲座,告诫大学生:企业需要诚信人才,而一个恪守诚信的人往往会更容易得到重用,让大学生明白诚信与就业、工作的关系。这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极具说服力的。
3.3丰富诚信教育的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要大力宣传“诚实守信光荣,见利忘义可耻”。充分利用课堂、广播、网络、报刊、海报、论坛等资源和阵地,经常性地开展与诚信相关的讲座、演讲、辩论和文体活动进行宣传教育,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同时在学生中提倡“讲诚信、守承诺”的风气,用榜样的力量进行影响和教育,营造出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
从学校管理和教师形象上做起,以学校和教师的诚信来影响、教育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教师必须要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学生做榜样。
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寓教于各种比赛活动之中。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团活动、签名活动、征文活动、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在学习和生活中明辨是非,铸就诚信。通过举办专题报告会,编印诚信知识材料,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对诚信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用实际行动来恪守诚信。
总之,为保障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进行,努力降低贷款的违约率,国家、社会、学校都应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积极制定和完善规范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助学贷款的科学管理,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和校园氛围,努力构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培养出的诚实守信的合格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成文,罗洪铁,陈劳志.成才不是梦-高校贫困生的今天与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李哲,崔师锐.从国家助学贷款现状浅析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意义[j].中国科技信息,2009,(14).
[3]杜岩刚.从国家助学贷款探析大学生诚信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8,(8).
[4]王颖.国家助学贷款与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探讨[j].世纪桥,2007,(4).
[5]金亮,时军鸽.浅谈国家助学贷款与大学生诚信教育[j].科技信息,2008,(23).
论文摘要: 自1999年我国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帮助了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贷款违约率却居高不下,高校学生的诚信受到社会的质疑,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从国家助学贷款的改革和现状入手,通过对高校学生诚信缺失原因的分析,探讨了构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具体途径。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的银行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贷款学生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1.国家助学贷款的改革与现状
199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出台,率先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武汉、沈阳、西安、南京8个城市试点。从那时起到现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1第一阶段。
从1999年试点,2000年正式在全国实施,政府大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为体现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优惠政策,减轻学生的还贷负担,国家对贷款学生给予利息补贴。所产生利息的50%由财政贴息,其余50%由学生个人负担。但当时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银行承担着巨大的金融风险。2003年,随着贷款学生的还款期陆续到来,全国不少高校的学生贷款违约率都超过了20%,这动摇了银行的信心,部分地区的银行停办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
1.2第二阶段。
2004年,国家出台了新政策,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贷款学生在校期间不付利息,毕业后全部自付,并延长了还贷年限。建立和完善了贷款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设立了风险补偿金,让财政和高校各承担一半,支付给经办银行,降低金融风险。但由于多种原因,仍然存在着较高的违约率,另外助学贷款的工作成本高、工作量大、收益小,部分银行态度不积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进展仍然相对比较缓慢。
1.3第三阶段。
针对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2007年,国家在江苏、湖北、重庆、陕西、甘肃5省市试点开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2009年,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开展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生源地贷款由学生和家长为共同借款人,承担还款责任,学生家庭所在地的银行负责审核材料,便于准确认定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同时还可建立起与学生家庭的联系,进一步降低了还款风险。它将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
2.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高校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理应其思想道德素养比较高,能够做到诚实守信,但在国家助学贷款中,部分毕业生未能履行合同,造成违约。这不仅仅严重地损害了自身的形象,还损害了学校的利益。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出现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必然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诸如“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等现象的存在必然会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淡化其诚信意识,弱化其社会责任感。少数学生抱着“不贷白不贷”,至于“还不还,何时还”根本没放在心上的态度,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提供的无偿补助,是理所当然的事,缺乏诚信观念和感恩之心。
2.2经济压力的困扰。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难已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毕业学生能找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已是相当不易,加上贷款学生本身就是贫困学生,家庭早已负债累累,日常生活的开支,如赡养父母、结婚、租房等,使得经济压力更加巨大。不少违约学生反映,确实由于经济上的拮据导致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而按时还款必然会带来生活质量的下降。很多贷款学生处于两难的境地。
2.3贷后管理的问题。
虽然贷款学生在毕业离校前已给银行和学校留下了自己的就业单位和联系方式,但随着工作“跳槽”及手机号码更换,并未通知银行和学校,使其失去联系。而贷款学生留下的家庭住址,却常常由于通讯不便或者早已无人居住,成为“无用”地址。银行和学校不能及时通知学生按时还款,这又从客观上造成了较高的违约率。如何建立起有效的贷后联系制度已是当务之急。
3.构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途径
贷款学生能否信守承诺,按时还款,成了能否顺利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关键。当诚信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受到冲击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创新诚信教育内容,丰富诚信教育形式,全力构建制度规范,形成内容新颖、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3.1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实现信用规范化管理。
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使对学生的诚信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促进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
建立学生个人信息库,记录学生的考试违纪、奖惩情况、学费交纳情况、助学贷款情况等,作为评优评奖、入党考察、毕业推荐的重要依据,也可提供给用人单位和贷款银行了解该生情况。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讲诚信的自觉性,让学生明白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不讲诚信将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建立学生诚信的奖惩制度,对讲诚信的学生进行奖励,树立典型,表扬先进,使诚信的学生受益,并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生,鼓励大家诚实守信。对不讲诚信的学生进行惩罚,将贷款违约、考试作弊等不守诚信的学生名单公布,强化大家对诚信的深刻认识。
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个人征信系统已启用,将贷款学生的违约情况记录在案,违约学生办理信用卡、贷款买房买车等行为将受到限制。这是从机制上处理违约问题的好办法,既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提高诚信水平,又有助于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
3.2创新诚信教育的内容,切合大学生实际状况。
诚信教育的内容应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在内容设计上既要尊重客观事实依据,又要切合当代大学生实际状况;既要安排诚信教育的理论学习,又要注重在社会实践中运用。
以成功人士、先进模范为榜样,激励大学生树立诚信观念。一个人的成功往往离不开他的诚信,我们可以把成功人士、先进模范请到校园,让他们谈一下诚信在事业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往往他们的几句话就可以震撼学生的心灵,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请用人单位介绍选人标准,让大学生明白诚信在招聘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邀请用人单位做专题讲座,告诫大学生:企业需要诚信人才,而一个恪守诚信的人往往会更容易得到重用,让大学生明白诚信与就业、工作的关系。这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极具说服力的。
3.3丰富诚信教育的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要大力宣传“诚实守信光荣,见利忘义可耻”。充分利用课堂、广播、网络、报刊、海报、论坛等资源和阵地,经常性地开展与诚信相关的讲座、演讲、辩论和文体活动进行宣传教育,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同时在学生中提倡“讲诚信、守承诺”的风气,用榜样的力量进行影响和教育,营造出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
从学校管理和教师形象上做起,以学校和教师的诚信来影响、教育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教师必须要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学生做榜样。
采取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寓教于各种比赛活动之中。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团活动、签名活动、征文活动、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在学习和生活中明辨是非,铸就诚信。通过举办专题报告会,编印诚信知识材料,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对诚信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用实际行动来恪守诚信。
总之,为保障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进行,努力降低贷款的违约率,国家、社会、学校都应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积极制定和完善规范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助学贷款的科学管理,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和校园氛围,努力构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培养出的诚实守信的合格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成文,罗洪铁,陈劳志.成才不是梦-高校贫困生的今天与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李哲,崔师锐.从国家助学贷款现状浅析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意义[j].中国科技信息,2009,(14).
[3]杜岩刚.从国家助学贷款探析大学生诚信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8,(8).
[4]王颖.国家助学贷款与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探讨[j].世纪桥,2007,(4).
[5]金亮,时军鸽.浅谈国家助学贷款与大学生诚信教育[j].科技信息,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