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家助学贷款现状与大学生诚信教育
发布时间:2015-12-13 10:54
论文关键词:助学贷款 诚信教育 途径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开展国家助学贷款过程中贷款学生存在的“诚信”问题,提出了加强诚信教育是促进助学贷款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同时指出,大学生不按时还贷款已严重制约了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
国家助学贷款是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高校经济困难生的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措施,也是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从1999年开始试行,2000年全国开始推行,但是在2003年由于贷款学生的违约率超过了20%,所以商业银行暂停了助学贷款项目。针对这些问题,2004年国家教育部等部门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全面改进和完善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然而,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已毕业大学生的还贷款率太低,出现了信用危机,已使得这项政策的执行面临困境。“诚信”已成为当前制约国家助学贷款健康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言而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诚信就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就是推崇以诚信作为人的道德标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已成为规范和约束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标准,诚信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因此,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目前大学生助学贷款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目前大部分学生贷款还未进入偿还本金的阶段,只需要按照合同约定按时支付贷款利息,但是仍然有很多的学生违约。另外,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过程中,有不少学生使用虚假的家庭贫困证明,以达到取得国家助学贷款或其他资助方式的目的。由于城市生活水平的差异,各个区域对贫困认定标准不一致,给高校认定贫困学生造成困难。同时,许多贷款学生在毕业前与银行签订的还款确认书中,留存的电话不属实,毕业后去向填写不正确。这些都导致无法与贷款学生及时联系和催缴贷款,给学校办学、银行借贷,乃至整个社会的信誉都带来不良影响。
以拖欠学杂费为由等待助学贷款的发放。目前,高校存在着学生无故拖欠学杂费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在拖欠学费的学生中,有的并非真的家庭困难,他们一边打着手机、玩着电脑,穿着名牌,一边又称没钱交各种学费;有的学生看见别人不交,认为自己交了会“吃亏”,也加入了“跟风者”的行列。
二、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的确出现了许多不诚信的现象,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群体,会受到社会中各种现象的影响。社会上的生产经营者欺骗消费者,以次充好、以假当真,使用过期作废或者损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假材料,不惜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获取暴利;社会上诚信文化的缺失,文化市场盗版迭出,屡禁不止;学术界的学术腐败,尤其是守信者得不到相应鼓励和收益,不讲信用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某些范围内成了受益者。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社会上诸多不诚信的现象,对大学生造成了极坏的负面影响,使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影响,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投机取巧,失信于人,而且失信惩罚机制的不完善和社会信用评估体系的不健全使失信者不能得到相应制裁,助长了大学生淡漠诚信的心理。
2.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目前校园里的大学生不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习惯了自己被宠爱的生活,忽视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知道自己作为学生的责任所在,缺乏对学习认真的态度,以至于出现荒废学业,上网、谈恋爱成风的情况。一些大学生当发现自己作出错误的行为后,不能勇敢地面对,积极地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而是极力推卸和隐瞒。还有许多大学生认为各种证书、文凭等才是最主要的,因为考试分数直接与评优、评奖学金等直接挂钩,使大学生表现出来重物质利益、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诚信在内的许多道德原则。很多大学生都是到了大学才独立生活,生活经历也都是学校与家庭之间,他们对于现实社会很难全面的理解与认识,缺乏理性的思维与分析选择能力,缺乏对诚信危害性的认识,所以很容易受到社会各方面不良思想的影响。尤其是生活中的一些诚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的反面事例,再加上学业与就业的压力,使得他们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将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形成错误的诚信观,从而导致他们失去诚信观念,作出与道德规范相背离的行为。虽然有的同学也能认识到诚信道德的重要性,说起诚信也是头头是道,但到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关系到自己的利益时,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言行不一致,这主要是大学生自身的意志力差。
三、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严格的风险防范程序。贷前,学生户口所在地的相关部门应仔细调查申请助学贷款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贷中,学校应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并将学习不努力,有记过处分及退学等情况的学生及时通知经办银行;贷后,加强毕业生还款追踪工作,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
3.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在学生入校后,可以鼓励学生签定诚信保证书,同时为每位学生建立个人诚信档案,主要记录学生的在校情况,如学生的图书借阅及归还、考试信用度、学费缴纳、助学贷款等信用情况,每学期由各个相关部门填写学生的信用记录卡,对学生的在校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并对每位学生的信用情况进行信用等级评价。可以将信用等级列入学生的综合测评当中,信用等级与学生的评奖评优、助学贷款、奖学金、保送、选拔学生干部、推荐入党等相挂钩,加强相互监督,通过网络等方式进行公布,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自觉地遵守诚信道德。
4.加强学习教育。学校应将大学生诚信教育纳入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中,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贯穿从学生进入学校到学生毕业离校。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到参加各项活动等,都要把诚信融入教育过程当中,让诚信的意识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学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5.扩大助学贷款的种类。将生源地助学贷款与国家助学贷款结合起来共同为贫困学生提供资助,由于借款学生家庭住址较为稳定,属地金融机构比较了解承贷人的经济状况及还贷能力,贷前调查的资料真实,减少了贷款考察的失误,这样可以使更多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6.营造诚信校园。大部分大学生都是进入大学才开始了独立的生活,他们性格与道德品质的发展都会受到校园环境和周围老师同学的影响。所以每一个大学生在校园里都充当了两个角色,一个是受教育者,另外一个是教育者。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自育的作用,在校园里营造一种“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得益,不讲诚信受损”的校园氛围,使诚信深得每一位同学的内心,在潜移默化中使同学们受到教育。在校园里广泛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报告、讲座、征文比赛等,让同学们积极参加,营造出良好的校园诚信环境与氛围。引导得到奖学金、助学贷款的学生回报社会,提高他们的感恩意识,灌输更多的诚信观念。
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是一项关乎千百万莘莘学子命运前途的大事,也是国家一项崭新的事业,需要政府、学校和银行共同努力不断探索,解决困难学生上学问题。广大学生要加强自身修养,诚信为本,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合理使用助学贷款,并按照合同的要求,积极还贷,使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能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星,誉方,赵大炜.基于“一中心四机制”的大学生助学体系[j].西北师大学报,2005(4):12~13
2.曹洪彬.我国助学贷款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5
3.陆晓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4
4.陈志军.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功能缺失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4
5.汤佳棋.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运行中的问题分析及其对策[d].上海交通大学,2005
6.王路,李大健.国家助学贷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22~23
7.杜林.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d].同济大学,2006
8.胡小坤.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完善与制度创新——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机制设置与制度创新研究之三[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5)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开展国家助学贷款过程中贷款学生存在的“诚信”问题,提出了加强诚信教育是促进助学贷款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同时指出,大学生不按时还贷款已严重制约了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
国家助学贷款是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高校经济困难生的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措施,也是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从1999年开始试行,2000年全国开始推行,但是在2003年由于贷款学生的违约率超过了20%,所以商业银行暂停了助学贷款项目。针对这些问题,2004年国家教育部等部门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全面改进和完善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然而,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已毕业大学生的还贷款率太低,出现了信用危机,已使得这项政策的执行面临困境。“诚信”已成为当前制约国家助学贷款健康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言而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诚信就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就是推崇以诚信作为人的道德标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已成为规范和约束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标准,诚信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因此,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目前大学生助学贷款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目前大部分学生贷款还未进入偿还本金的阶段,只需要按照合同约定按时支付贷款利息,但是仍然有很多的学生违约。另外,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过程中,有不少学生使用虚假的家庭贫困证明,以达到取得国家助学贷款或其他资助方式的目的。由于城市生活水平的差异,各个区域对贫困认定标准不一致,给高校认定贫困学生造成困难。同时,许多贷款学生在毕业前与银行签订的还款确认书中,留存的电话不属实,毕业后去向填写不正确。这些都导致无法与贷款学生及时联系和催缴贷款,给学校办学、银行借贷,乃至整个社会的信誉都带来不良影响。
以拖欠学杂费为由等待助学贷款的发放。目前,高校存在着学生无故拖欠学杂费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在拖欠学费的学生中,有的并非真的家庭困难,他们一边打着手机、玩着电脑,穿着名牌,一边又称没钱交各种学费;有的学生看见别人不交,认为自己交了会“吃亏”,也加入了“跟风者”的行列。
二、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的确出现了许多不诚信的现象,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群体,会受到社会中各种现象的影响。社会上的生产经营者欺骗消费者,以次充好、以假当真,使用过期作废或者损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假材料,不惜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获取暴利;社会上诚信文化的缺失,文化市场盗版迭出,屡禁不止;学术界的学术腐败,尤其是守信者得不到相应鼓励和收益,不讲信用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某些范围内成了受益者。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社会上诸多不诚信的现象,对大学生造成了极坏的负面影响,使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影响,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投机取巧,失信于人,而且失信惩罚机制的不完善和社会信用评估体系的不健全使失信者不能得到相应制裁,助长了大学生淡漠诚信的心理。
2.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目前校园里的大学生不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习惯了自己被宠爱的生活,忽视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知道自己作为学生的责任所在,缺乏对学习认真的态度,以至于出现荒废学业,上网、谈恋爱成风的情况。一些大学生当发现自己作出错误的行为后,不能勇敢地面对,积极地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而是极力推卸和隐瞒。还有许多大学生认为各种证书、文凭等才是最主要的,因为考试分数直接与评优、评奖学金等直接挂钩,使大学生表现出来重物质利益、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诚信在内的许多道德原则。很多大学生都是到了大学才独立生活,生活经历也都是学校与家庭之间,他们对于现实社会很难全面的理解与认识,缺乏理性的思维与分析选择能力,缺乏对诚信危害性的认识,所以很容易受到社会各方面不良思想的影响。尤其是生活中的一些诚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的反面事例,再加上学业与就业的压力,使得他们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将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形成错误的诚信观,从而导致他们失去诚信观念,作出与道德规范相背离的行为。虽然有的同学也能认识到诚信道德的重要性,说起诚信也是头头是道,但到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关系到自己的利益时,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言行不一致,这主要是大学生自身的意志力差。
三、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严格的风险防范程序。贷前,学生户口所在地的相关部门应仔细调查申请助学贷款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贷中,学校应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并将学习不努力,有记过处分及退学等情况的学生及时通知经办银行;贷后,加强毕业生还款追踪工作,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
2.建立奖惩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诚信需要教育和培养,但也需要一套监督与制约的体系,从制度上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对诚实守信者进行鼓励与奖励,实现荣誉的驱动效应,促使诚实守信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上;另一方面,应该加大对不诚信大学生的惩罚力度,对周围的同学也产生威慑的作用,使大学生远离失信,固守诚实守信的道德底线,逐渐地由他律转变为自律,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对于违约学生,通过网络、报纸等公共媒体对其进行曝光,并记录,在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中,各商业银行将不再为其办理其他种类的贷款。
3.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在学生入校后,可以鼓励学生签定诚信保证书,同时为每位学生建立个人诚信档案,主要记录学生的在校情况,如学生的图书借阅及归还、考试信用度、学费缴纳、助学贷款等信用情况,每学期由各个相关部门填写学生的信用记录卡,对学生的在校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并对每位学生的信用情况进行信用等级评价。可以将信用等级列入学生的综合测评当中,信用等级与学生的评奖评优、助学贷款、奖学金、保送、选拔学生干部、推荐入党等相挂钩,加强相互监督,通过网络等方式进行公布,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自觉地遵守诚信道德。
4.加强学习教育。学校应将大学生诚信教育纳入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中,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贯穿从学生进入学校到学生毕业离校。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到参加各项活动等,都要把诚信融入教育过程当中,让诚信的意识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学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5.扩大助学贷款的种类。将生源地助学贷款与国家助学贷款结合起来共同为贫困学生提供资助,由于借款学生家庭住址较为稳定,属地金融机构比较了解承贷人的经济状况及还贷能力,贷前调查的资料真实,减少了贷款考察的失误,这样可以使更多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6.营造诚信校园。大部分大学生都是进入大学才开始了独立的生活,他们性格与道德品质的发展都会受到校园环境和周围老师同学的影响。所以每一个大学生在校园里都充当了两个角色,一个是受教育者,另外一个是教育者。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自育的作用,在校园里营造一种“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得益,不讲诚信受损”的校园氛围,使诚信深得每一位同学的内心,在潜移默化中使同学们受到教育。在校园里广泛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报告、讲座、征文比赛等,让同学们积极参加,营造出良好的校园诚信环境与氛围。引导得到奖学金、助学贷款的学生回报社会,提高他们的感恩意识,灌输更多的诚信观念。
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是一项关乎千百万莘莘学子命运前途的大事,也是国家一项崭新的事业,需要政府、学校和银行共同努力不断探索,解决困难学生上学问题。广大学生要加强自身修养,诚信为本,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合理使用助学贷款,并按照合同的要求,积极还贷,使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能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星,誉方,赵大炜.基于“一中心四机制”的大学生助学体系[j].西北师大学报,2005(4):12~13
2.曹洪彬.我国助学贷款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5
3.陆晓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4
4.陈志军.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功能缺失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4
5.汤佳棋.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运行中的问题分析及其对策[d].上海交通大学,2005
6.王路,李大健.国家助学贷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22~23
7.杜林.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d].同济大学,2006
8.胡小坤.高等学校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完善与制度创新——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机制设置与制度创新研究之三[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5)
上一篇:浅析论如何加强中学生的诚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