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幼儿的同情心教育
发布时间:2015-12-13 10:54
要同情心是人类的一种美好感情。同情心教育应该从幼儿期进行,并且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进行培养和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学校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发展幼儿的同情认识;社会应净化儿童生活环境,并从正面教育幼儿。
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处境、遭遇在情感上能激起共鸣,能分担他人的苦难、忧愁,并出自内心地在行动上给予应有的慰籍、关心和帮助的道德情感。要想使幼儿从小学会同情他人,关心他人,就必须从小对他们进行同情心教育,本文拟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谈谈幼儿同情心的培养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永久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永久的教师。家庭教育是初始教育,父母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对人对事的态度对孩子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一开始就应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使孩子从小学会主动关心他人,使孩子懂得只有爱别人,关心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和关心。
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关心自己的父母,并由父母推广到长辈及玩伴。在生活中,父母一旦生了病,就告诉孩子父母是如何的难受,让孩子学会问“你哪里不舒服?”“你疼不疼?”等问题,并引导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例如,给父母倒开水,拿药,洗碗,扫地等,还可以让孩子在病人身边陪病人说话,解除病人的孤独感。班上某个小朋友病了,父母要让孩子去看望他,并带些零食和玩具。某个地方发生水灾、火灾、震灾时,父母要让孩子捐献自己的衣物,并让孩子设身处地地想想,灾区的小朋友们是多么痛苦,多么的需要帮助!还可以在家里饲养一些小动物,象小金鱼、小白兔、小花猫等,告诉孩子小动物是有生命的,断翅、折腿是很疼的;也可以设置一些情景以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如:小花猫找不到妈妈,小朋友应该怎样做?兔妈妈拔了很多萝卜,背不动了,小朋友应该如何帮助它?家长经过这样有意识的教育,孩子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同情心。
其次,家长不能对孩子进行怕“吃亏”教育。有些家长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别人打你,你就打他,别人打你一下,你就打他两下;有些家长告诉孩子:在幼儿园发吃的东西时,一定要挑大的;有些家长让孩子坐公共汽车时抢占座位,看见老弱病残的,也不让座。这样的教育只会在孩子的心中打下“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的烙印。还有些家长教育孩子:放学早点回家,对路途中发生的小流氓欺负女同学之类的事,要躲得远远的。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教育,只能培养出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下一代,孩子将变得冷酷自私、蛮横霸道,这样的孩子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第三,随着4·2·1家庭的日渐增多,孩子在家里无法建立兄弟姐妹之间的伙伴关系,没有“手足之情”,孩子容易形成“一切属于我”的观念,再加上长辈对孩子过分的溺爱、保护,助长了他们过分的自我意识,使他们不懂得心里装着别人,遇事也不为别人着想。因此,家长对孩子要采用民主式的教育方法,做到爱中有教,教中有爱,教爱结合,在孩子学会说话、走路、念书的同时,学会关心别人。
最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由于幼儿的情感处于“他律的阶段”,其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因此,他们对抽象的概念、空洞的说教难以理解。而利用具体形象的榜样力量去教育影响幼儿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对人、对事的态度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孩子树立着榜样。如:家长与左邻右舍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在家中尊老爱幼,友好相处;在生活中对弱者的同情,对蛮横无礼者的愤慨等,都每时每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使他们从小产生一种与人友好相处,对人具有同情心的情怀。
学校是孩子知识经验获得的主阵地。前苏联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中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益的模范,是学生生活的榜样。”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威望,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会在无意中成为孩子效法的榜样。因此,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方面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与同事朋友和睦相处;另一方面,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启迪孩子的智慧,教给孩子与人为善的处世道理。另外,幼儿时期是进行良好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而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是做人教育的基础。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以发展幼儿的同情认识,激发幼儿的同情体验,促使其产生同情行为。幼儿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孩子身边发生的事,启发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如:在幼儿园开展《我最快乐的时候》、《小朋友哭了,怎么办?》等专题活动,通过讨论、谈话、讲述,让每个孩子充分参与活动并体验活动内容。也可以通过童话故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灰姑娘》等,让幼儿体会别人的痛苦,并启发引导幼儿应怎样对待那些弱小的值得同情的人。利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培养幼儿的同情心。还可以利用情景讲述、歌舞表演,游戏等多种形式,如:《小朋友跌倒了》、《让座》、《狼和小羊》、《假如我是盲童》等,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心情,逐步学会关心和理解他人的情感,激发他们与他人分享快乐与解除别人痛苦的行为,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使幼儿懂得只有别人快乐才是真正快乐的道理。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注意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去影响幼儿,以自己的同情心去感化幼儿,并把握每个教育契机,开展随机教育,使孩子心目中存有的“爱”的天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受到培养,得到升华。
社会是孩子生活的土壤,土壤一旦变了质,那么生活在上面的禾苗无疑会长成畸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更多地追求精神生活,而电影、电视、录象、网络游戏中形形色色的打斗、凶杀、酷刑等残暴的镜头,对天真无邪、好奇心、模仿性强的孩子会造成强烈的刺激,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因此,应净化社会生活环境,严禁孩子观看充斥暴力的影视、录象,禁止孩子玩网络游戏,同时,也呼吁儿童文学家们多创作一些人情味浓厚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儿童影视作品。家长在孩子观看影视录像时,必须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使孩子形成“人间处处有温暖”的心理,也使孩子的爱心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谁夺走了孩子的同情心.中国幼儿教育网,2009.11.
[2]家庭中孩子同情心的培养.幼教博览,2008.7.
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处境、遭遇在情感上能激起共鸣,能分担他人的苦难、忧愁,并出自内心地在行动上给予应有的慰籍、关心和帮助的道德情感。要想使幼儿从小学会同情他人,关心他人,就必须从小对他们进行同情心教育,本文拟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谈谈幼儿同情心的培养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永久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永久的教师。家庭教育是初始教育,父母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对人对事的态度对孩子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一开始就应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使孩子从小学会主动关心他人,使孩子懂得只有爱别人,关心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和关心。
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关心自己的父母,并由父母推广到长辈及玩伴。在生活中,父母一旦生了病,就告诉孩子父母是如何的难受,让孩子学会问“你哪里不舒服?”“你疼不疼?”等问题,并引导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例如,给父母倒开水,拿药,洗碗,扫地等,还可以让孩子在病人身边陪病人说话,解除病人的孤独感。班上某个小朋友病了,父母要让孩子去看望他,并带些零食和玩具。某个地方发生水灾、火灾、震灾时,父母要让孩子捐献自己的衣物,并让孩子设身处地地想想,灾区的小朋友们是多么痛苦,多么的需要帮助!还可以在家里饲养一些小动物,象小金鱼、小白兔、小花猫等,告诉孩子小动物是有生命的,断翅、折腿是很疼的;也可以设置一些情景以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如:小花猫找不到妈妈,小朋友应该怎样做?兔妈妈拔了很多萝卜,背不动了,小朋友应该如何帮助它?家长经过这样有意识的教育,孩子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同情心。
其次,家长不能对孩子进行怕“吃亏”教育。有些家长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别人打你,你就打他,别人打你一下,你就打他两下;有些家长告诉孩子:在幼儿园发吃的东西时,一定要挑大的;有些家长让孩子坐公共汽车时抢占座位,看见老弱病残的,也不让座。这样的教育只会在孩子的心中打下“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的烙印。还有些家长教育孩子:放学早点回家,对路途中发生的小流氓欺负女同学之类的事,要躲得远远的。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教育,只能培养出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下一代,孩子将变得冷酷自私、蛮横霸道,这样的孩子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第三,随着4·2·1家庭的日渐增多,孩子在家里无法建立兄弟姐妹之间的伙伴关系,没有“手足之情”,孩子容易形成“一切属于我”的观念,再加上长辈对孩子过分的溺爱、保护,助长了他们过分的自我意识,使他们不懂得心里装着别人,遇事也不为别人着想。因此,家长对孩子要采用民主式的教育方法,做到爱中有教,教中有爱,教爱结合,在孩子学会说话、走路、念书的同时,学会关心别人。
最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由于幼儿的情感处于“他律的阶段”,其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因此,他们对抽象的概念、空洞的说教难以理解。而利用具体形象的榜样力量去教育影响幼儿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对人、对事的态度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孩子树立着榜样。如:家长与左邻右舍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在家中尊老爱幼,友好相处;在生活中对弱者的同情,对蛮横无礼者的愤慨等,都每时每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使他们从小产生一种与人友好相处,对人具有同情心的情怀。
学校是孩子知识经验获得的主阵地。前苏联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中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益的模范,是学生生活的榜样。”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威望,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会在无意中成为孩子效法的榜样。因此,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方面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与同事朋友和睦相处;另一方面,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启迪孩子的智慧,教给孩子与人为善的处世道理。另外,幼儿时期是进行良好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而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是做人教育的基础。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以发展幼儿的同情认识,激发幼儿的同情体验,促使其产生同情行为。幼儿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孩子身边发生的事,启发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如:在幼儿园开展《我最快乐的时候》、《小朋友哭了,怎么办?》等专题活动,通过讨论、谈话、讲述,让每个孩子充分参与活动并体验活动内容。也可以通过童话故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灰姑娘》等,让幼儿体会别人的痛苦,并启发引导幼儿应怎样对待那些弱小的值得同情的人。利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培养幼儿的同情心。还可以利用情景讲述、歌舞表演,游戏等多种形式,如:《小朋友跌倒了》、《让座》、《狼和小羊》、《假如我是盲童》等,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心情,逐步学会关心和理解他人的情感,激发他们与他人分享快乐与解除别人痛苦的行为,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使幼儿懂得只有别人快乐才是真正快乐的道理。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注意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去影响幼儿,以自己的同情心去感化幼儿,并把握每个教育契机,开展随机教育,使孩子心目中存有的“爱”的天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受到培养,得到升华。
社会是孩子生活的土壤,土壤一旦变了质,那么生活在上面的禾苗无疑会长成畸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更多地追求精神生活,而电影、电视、录象、网络游戏中形形色色的打斗、凶杀、酷刑等残暴的镜头,对天真无邪、好奇心、模仿性强的孩子会造成强烈的刺激,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因此,应净化社会生活环境,严禁孩子观看充斥暴力的影视、录象,禁止孩子玩网络游戏,同时,也呼吁儿童文学家们多创作一些人情味浓厚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儿童影视作品。家长在孩子观看影视录像时,必须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使孩子形成“人间处处有温暖”的心理,也使孩子的爱心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谁夺走了孩子的同情心.中国幼儿教育网,2009.11.
[2]家庭中孩子同情心的培养.幼教博览,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