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应为实验教学的主导者
发布时间:2015-12-13 10:55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篇中明确指出:“《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实验教学一直是生物学科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落实《生物课程标准》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达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的目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转换观念提高认识。
一、落实《生物课程标准》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首先要培养兴趣,建立对探究活动的信心,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而需要一个潜移默化、逐步积累、水到渠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用最平常的仪器作出最好的成果才算真本事”(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传统看法)。生物实验学习应该课内、课外互相配合,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尽量选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和实验材料,应当尽量由学生独立筹划和操作,就易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对实验的兴趣,养成爱观察、爱探究的习惯。这种探究常常需要学生自己寻找目标和选择仪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利用简单设备做好探究实验的精神。特别是自主实验能活化课堂知识,这恰恰能使学生体会到它对学习的价值。例如:在做模拟“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实验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用面粉或大米代替馒头可以吗?面粉或大米用生的或者是熟的呢?”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然后教师适当进行指导和评价。一个成功的自主实验不仅有利于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建立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当然如果实验失败了也要加以鼓励,帮助学生分析原因,让学生在失败中也有所得。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无论探究成功与否,对促进学习、提高学习质量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师生互动,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动力。所以,应首先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兴趣成为学习的第一动力。例如在“制作叶的临时玻片标本”实验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到永久叶玻片标本的奇妙形状,然后启发学生是否想制作标本,请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制作标本,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刀片切取较薄的叶的横切面标本材料的技巧。结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把两个刀片并起来切取的叶的横切面标本材料效果虽然好,但是在切取菠菜等较柔软的叶片时,却难以切取比较完整的横切面标本材料,而在两个刀片中间夹一张小纸片,就能切取比较完整的横切面标本材料,而这是实验报告中没有的。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自主探究的兴趣更高。
三、创设机会,促其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质疑设问,全程参与实验设计,可以极大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对于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刻。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探究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着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它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学生在探索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从而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有所“探究”地解决问题。
古人云:“授人一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以及教学实际,依据不同的要求和方法体系,制订系统的、有层次、有重点的学法指导计划,把学习方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设问,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达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的目的,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者。
一、落实《生物课程标准》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首先要培养兴趣,建立对探究活动的信心,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而需要一个潜移默化、逐步积累、水到渠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用最平常的仪器作出最好的成果才算真本事”(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传统看法)。生物实验学习应该课内、课外互相配合,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尽量选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和实验材料,应当尽量由学生独立筹划和操作,就易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对实验的兴趣,养成爱观察、爱探究的习惯。这种探究常常需要学生自己寻找目标和选择仪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利用简单设备做好探究实验的精神。特别是自主实验能活化课堂知识,这恰恰能使学生体会到它对学习的价值。例如:在做模拟“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实验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用面粉或大米代替馒头可以吗?面粉或大米用生的或者是熟的呢?”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然后教师适当进行指导和评价。一个成功的自主实验不仅有利于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建立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当然如果实验失败了也要加以鼓励,帮助学生分析原因,让学生在失败中也有所得。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无论探究成功与否,对促进学习、提高学习质量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师生互动,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动力。所以,应首先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兴趣成为学习的第一动力。例如在“制作叶的临时玻片标本”实验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到永久叶玻片标本的奇妙形状,然后启发学生是否想制作标本,请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制作标本,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刀片切取较薄的叶的横切面标本材料的技巧。结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把两个刀片并起来切取的叶的横切面标本材料效果虽然好,但是在切取菠菜等较柔软的叶片时,却难以切取比较完整的横切面标本材料,而在两个刀片中间夹一张小纸片,就能切取比较完整的横切面标本材料,而这是实验报告中没有的。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自主探究的兴趣更高。
三、创设机会,促其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质疑设问,全程参与实验设计,可以极大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对于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刻。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探究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着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它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学生在探索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从而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有所“探究”地解决问题。
古人云:“授人一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以及教学实际,依据不同的要求和方法体系,制订系统的、有层次、有重点的学法指导计划,把学习方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设问,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达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的目的,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者。
上一篇: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创新的思考
下一篇:浅析探索成人教育的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