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法
发布时间:2015-12-13 10:56
传统的学习方法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 忽视了发现与探究的价值, 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因此, 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 倡导探究性学习, 这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可见,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更是一种有趣味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实践,笔者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方面作了一些尝试,现作简要的阐述:
一、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我们要让每位学生都能自主探究,要求给每位学生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应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如:教师应做到教态亲切、情绪饱满、多表扬学生,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导,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2.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营造探究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第十册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利用班委会,号召全班学生创办班级图书角。图书管理员由全班学生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讨论、探究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3.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
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探究氛围。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起学生兴趣,探究氛围容易形成。再如: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只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
二、培养探究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 引发探究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适当地给予鼓励,学生的探究兴趣会越来越浓。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去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20分钟。”这里为什么用“才”字而不用“共”字?“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一句的“才”字与上一句的“才”字一样吗?学生通过质疑了解到两个“才”字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深入理解课文。
三、生成探究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问题,是指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维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探究的兴趣持续下去。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而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应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因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的兴趣。
让学生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会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经常是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发现不了问题。如: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了铁牛是死是活的问题。这样,问来问去,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是真正有帮助的,我们才能解决这些问题。(1)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2)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有什么不同,通过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要想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点燃学生求知的烈火。师生要真情交融,知识火花碰撞,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因此,我们要让每位学生都能自主探究,要求给每位学生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应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如:教师应做到教态亲切、情绪饱满、多表扬学生,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导,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2.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营造探究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第十册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利用班委会,号召全班学生创办班级图书角。图书管理员由全班学生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讨论、探究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3.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
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探究氛围。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起学生兴趣,探究氛围容易形成。再如: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只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
二、培养探究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 引发探究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适当地给予鼓励,学生的探究兴趣会越来越浓。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去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20分钟。”这里为什么用“才”字而不用“共”字?“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一句的“才”字与上一句的“才”字一样吗?学生通过质疑了解到两个“才”字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深入理解课文。
三、生成探究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问题,是指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维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探究的兴趣持续下去。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而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应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因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的兴趣。
让学生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会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经常是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发现不了问题。如: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了铁牛是死是活的问题。这样,问来问去,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是真正有帮助的,我们才能解决这些问题。(1)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2)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有什么不同,通过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要想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点燃学生求知的烈火。师生要真情交融,知识火花碰撞,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