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发布时间:2015-12-13 10:5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因素,积淀着深刻的人类经验。语文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其在人格教育方面的特殊作用,充分利用文言文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一、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现在不少的学生不爱母校,不爱学习,目无尊长,不怕老师,这与他们缺乏爱国观念息息相关。爱国主义是人格的基石,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始终。在古代文学的鉴赏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触摸我们民族的伟大灵魂。从《诗经》中的《秦风·无衣》,到王昌龄的《从军行》,到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到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等,这些篇章中都表现出了仁人志士舍身为国的赤胆忠心;屈原的《涉江》、贾谊的《论积贮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陆游的《示儿》等文章,也都流露着作家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激情。我们在学习这些文章时一定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了解其高尚的民族气节,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古代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教育学生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国的热情融入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
二、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
一些学生在学校里无所事事,浑浑度日,碌碌无为,这是没有理想的体现。理想信念是人格的支柱,也是生命的支柱。古代文学中有着大量的古人立大志成大才的范例,这正可以作为我们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有力武器。在学习《鸿门宴》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项羽在看到秦始皇时的“取而代之”的大志;在学习《陈涉世家》时,我们要让学生看到陈涉在佣耕时即有的“鸿鹄之志”;在学习岳飞的《满江红》时,我们可以为学生介绍岳飞少年时即立下的“还我河山”的壮志;学习《宋东阳马生序》时,也应该把宋濂克服困难,苦学成才的故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的重要性。
三、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目前,有一些学生思想消极,这与他们不注重自身的道德情操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论语》中的“立志”、“自省”、“交友”等观点就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教材,孟子倡导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思想观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显示出这些道德思想的巨大威力。在学习这些篇目时,我们一定要启发、诱导学生,使其充分领会古人修身养性的方式方法,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开始认真学习。
四、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美德
道德是人格的核心。遗憾的是,当前部分学生缺德、失信行为却不时发生,如考试作弊、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等。因此,对学生加强诚信道德教育非常必要。我们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就应重视挖掘诚信教育的素材,用孔子“民无信不立”,孟子“诚信乃人之根本”,商鞅变法立木树信,曾子教子杀猪取信等古人诚信受益、失信受损的史实教育学生,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孔子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韩愈;从“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李商隐到“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苏轼;从“镜破不改光”的孟郊到“生当作人杰”的李清照;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古文中的先贤圣哲、至德至言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大有裨益。此外,文言文中还有很多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国家、对民族、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如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的《离骚》,苏洵酣畅透辟的《六国论》,文天祥以一片“磁针石”之心而著的《指南录》等。文言文拥有无可估量的教育潜能、审美潜能,只要我们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五、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但很多学生没有自信。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吾辈岂是蓬蒿人”的歌唱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都可以无声地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成长。
如《论语》中的“学而不厌”、《劝学》中的“锲而不舍”等都是帮助学生加强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好教材。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淡泊超逸的人格,表现了一个士大夫身处逆境时疏放与洒脱的人生境界与生命哲理。这些正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良好素材。
我们可以通过介绍作者生平、把握人物形象、赏析诗词意境、积累名句、研读文学史、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等,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提高人格水准,成长为真正的“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一、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现在不少的学生不爱母校,不爱学习,目无尊长,不怕老师,这与他们缺乏爱国观念息息相关。爱国主义是人格的基石,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始终。在古代文学的鉴赏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触摸我们民族的伟大灵魂。从《诗经》中的《秦风·无衣》,到王昌龄的《从军行》,到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到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等,这些篇章中都表现出了仁人志士舍身为国的赤胆忠心;屈原的《涉江》、贾谊的《论积贮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陆游的《示儿》等文章,也都流露着作家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激情。我们在学习这些文章时一定要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了解其高尚的民族气节,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古代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教育学生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国的热情融入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
二、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
一些学生在学校里无所事事,浑浑度日,碌碌无为,这是没有理想的体现。理想信念是人格的支柱,也是生命的支柱。古代文学中有着大量的古人立大志成大才的范例,这正可以作为我们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有力武器。在学习《鸿门宴》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项羽在看到秦始皇时的“取而代之”的大志;在学习《陈涉世家》时,我们要让学生看到陈涉在佣耕时即有的“鸿鹄之志”;在学习岳飞的《满江红》时,我们可以为学生介绍岳飞少年时即立下的“还我河山”的壮志;学习《宋东阳马生序》时,也应该把宋濂克服困难,苦学成才的故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的重要性。
三、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目前,有一些学生思想消极,这与他们不注重自身的道德情操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论语》中的“立志”、“自省”、“交友”等观点就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教材,孟子倡导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思想观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显示出这些道德思想的巨大威力。在学习这些篇目时,我们一定要启发、诱导学生,使其充分领会古人修身养性的方式方法,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开始认真学习。
四、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美德
道德是人格的核心。遗憾的是,当前部分学生缺德、失信行为却不时发生,如考试作弊、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等。因此,对学生加强诚信道德教育非常必要。我们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就应重视挖掘诚信教育的素材,用孔子“民无信不立”,孟子“诚信乃人之根本”,商鞅变法立木树信,曾子教子杀猪取信等古人诚信受益、失信受损的史实教育学生,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孔子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韩愈;从“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李商隐到“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苏轼;从“镜破不改光”的孟郊到“生当作人杰”的李清照;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古文中的先贤圣哲、至德至言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大有裨益。此外,文言文中还有很多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国家、对民族、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如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的《离骚》,苏洵酣畅透辟的《六国论》,文天祥以一片“磁针石”之心而著的《指南录》等。文言文拥有无可估量的教育潜能、审美潜能,只要我们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五、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但很多学生没有自信。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吾辈岂是蓬蒿人”的歌唱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壮志,都可以无声地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成长。
如《论语》中的“学而不厌”、《劝学》中的“锲而不舍”等都是帮助学生加强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好教材。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淡泊超逸的人格,表现了一个士大夫身处逆境时疏放与洒脱的人生境界与生命哲理。这些正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良好素材。
我们可以通过介绍作者生平、把握人物形象、赏析诗词意境、积累名句、研读文学史、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等,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提高人格水准,成长为真正的“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上一篇:论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与情感探究
下一篇: 等待 是如此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