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博士后制度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作用及其思考

发布时间:2015-12-13 10:57
摘要:本文简明地阐述了我国的博士后制度,针对高校现有师资的引进及其问题,分析了博士后制度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并对如何利用这一平台更好地提高高校师资队伍质量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博士后 高校 师资队伍 思考
  
  博士后制度是指在国内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或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留学人员创业园和科研生产型事业单位设置一些特殊职位,挑选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年轻人员到这里在规定的期限内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我国博士后制度于1985年正式确立,它是借鉴国外培养优秀人才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创立的一项吸引、培养和使用年轻高级人才的一种有利于人才流动的制度。作为一种培养年轻高层次人才的博士后制度,它为促进我国教育、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高水平的科研和管理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2009年12月,我国博士后流动站已达2148个,全国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70102人,出站40788人,绝大多数都成为本领域、本单位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研教学骨干,许多人已成为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和博士生导师,不少人成为科研院所的院所长、企业的总经理或总工程师,有的已经成为两院院士、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
  博士后制度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设立宗旨演变成多个职能的载体,它在改善高校师资引进中的问题、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出站的博士后约60%进入高校工作,极大地充实了高校的教师队伍,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力量。
  一、现有师资的引进及其问题
  1、留校任教。本校毕业生留校是很多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师资培养方法。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对本校毕业生的科研水平以及各方面的表现有着比较充分的认识,同时毕业生来自本校,对学校的情况比较熟悉,能够较快地适应学校各方面的管理模式。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弊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学校中各个学科都已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本校毕业的学生在这种特色的熏陶之下,不容易开拓视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从其它角度观察问题,在学术上容易陷入“近亲繁殖”的怪圈。另外,毕业生能否留校的关键因素在于其导师是否认可、推荐以及支持,由于这层因素的存在,毕业生和导师之间形成了某种程度的“依附关系”,也不利于改善学缘结构。
  2、录用外校毕业生。外校毕业,特别是那些国内著名高校的毕业生来校工作,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外校毕业生可以避免本校毕业生留校可能出现的弊端。但是,外校毕业生需要时间来适应以真正融入到本校工作的风格和氛围当中,这所需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而且往往很难全面了解外来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情况。
  3、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人才。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人才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投入到高校相关学科点的建设中,担任学科带头人或学科骨干,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但是引进成本较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必然还要给予一定职务职数的倾斜,这样可能会引起引进人才和本校原有师资之间的攀比。另外,引进人才能否长期安心工作、引进人才的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引进人才的了解可能不太全面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以上高校师资的来源有其积极方面,也有一定的弊病。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实行了聘用制改革,但是仍然未能真正发挥出改革的效果,聘用制改革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高校仍缺乏“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因此,高校引进教师过程中一旦选人不准,尤其是高水平专业人员来校后不能发挥预期作用,且又难以将其清退离校,这种风险将直接影响到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及相关学科建设和未来发展等诸多方面。
  如何规避风险,探索师资引进的更有效途径,很多高校都在努力探索着。
  二、博士后制度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
  博士后制度在缓解我国高层次人才的缺乏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相对于国家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博士后制度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博士后制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它不仅是年轻高级人才的培养摇篮,也是高校引进优秀师资的人才蓄水池和首选地,在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有利于改善高校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国外高校一般不直接录用应届博士,应聘者大多数具有博士后经历。我国博士后制度的宗旨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博士后的招收要求跨学科,这对人才的成长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鼓励跨学科的培养模式使得博士后很好地避免了“近亲繁殖”,使博士后在流动站期间具有独立的研究思路和研究领域,客观上造就了一支年轻充满活力的研究队伍,这支队伍研究视野宽广,具有很强的创造力。经过博士后阶段的培养,他们博采众长,在学术上获得了深造,提高了创新能力,拓展了学科领域,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这对于学校的学科建设以及博士后今后的发展成长都要比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更为有利。高校在引进博士后充实师资队伍的同时,也使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得到调整,优化了学术生态环境,有利于各学科的健康发展,避免了本校毕业生留校任教产生的问题。
  2、降低用人风险,有利于高校师资队伍的稳定健康发展。博士后在流动站二年多时间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对学校和学院的情况及所从事的学科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而学校也通过二年时间的考察对博士后的工作态度、科研水平、科研潜力、团队合作等综合素养有了全面的认识,那些在站表现优良、成绩突出并有志于教师职业的博士后充实到高校的师资队伍,不仅使高校的师资队伍得到扩充,而且确保了优秀青年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留校博士后可以立即融入新的工作环境,最大效率地发挥人才的作用。目前,国内许多高校正尝试利用博士后流动站这一平台选留优秀博士后充实到高校师资队伍,降低了直接录用校外毕业生的风险。如果博士后出站时不愿留校任教,学校则充分尊重其择业意愿,按常规办理出站手续。博士后制度的特殊性与灵活性在高校人才引进和管理中体现了优越性,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

  3、有利于高校学科梯队的建设。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研究领域的拓宽,高校对师资的渴求越发突出,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国内各大高校正在展开人才争夺大战,不断有高校到海外高薪招聘学科精英。但由于海内外学术体系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海外人才回国后需要一段或长或短的适应期,也有部分海外人才一直无法适应国内环境。而本土培养的博士后,他们不需要适应期,能很快融入环境,快速启动,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他们具有了一定的优势。他们在专业领域已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年富力强,科研活力旺盛,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加上一定的培养,可以担任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或相应研究梯队的重要成员,加强和优化了学术梯队。
  总之,博士后制度不仅有利于高校师资队伍质量的提高和队伍结构的改善,有利于师资队伍的稳定健康发展,也有利于高校的学科建设。
  三、完善博士后工作、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1、要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培养博士后。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很快,高等教育的发展突飞猛进,高校中迫切需要更多的博士后人员能补充到高校师资队伍中来。由于现阶段博士后培养的规模和数量有限,显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校师资队伍数量上的需求,博士后制度应重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这种客观需要,不仅要依靠国家的投入,而且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高校的积极性,扩大博士后招收规模,不断加大人才储备力度,努力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合格的新鲜血液”。
2、要着眼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素质要求培养博士后。高校教师应该是高端人才聚集的群体,只有这样,建设一流高校才有希望,培养教育出来的学生才有可能成长为有用之材。目前,大量的人才聚集在高校,同时,高校又急需更多更好的人才,而博士后制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途径。高校也因此希望博士后制度不仅能加大博士后的培养力度和规模,更希望从高校师资素质需要出发,让高水平的博士后源源不断充实到高校师资队伍中来。因此,在博士后培养过程中要规范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考核,严把博士后进站入口关,并重视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出站考核等环节。合作导师和所在学科点教授应创造机会让博士后参与各类各级科研项目,真正体现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的博士后制度宗旨。博士后在站期间以科研为主,也应适当安排一定的教学工作及其他社会工作,使其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
  3、站在学科前沿有重点地为高校培养高水平博士后。众所周知,学科发展对高等学校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一所高等学校拥有哪些学科,这些学科各有什么特色,在国内外所占的地位以及是否适应我国教育、科学、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性质、任务、办学质量等。学科建设周期很长,关键是要有一批学术骨干,不断推动学科向高水平发展。博士后人员本身专业起点高,加上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学派、不同风格的学术思想在流动站里得到广泛的交流与结合,具有培养为学科带头人的优势。同时,博士后多学科的学术背景,又为学术创新和学科新领域的开拓奠定了基础,使他们对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有更深入的研究,推动了我国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因此,博士后制度应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对具有扎实基础、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博士后人员,从学科建设的需要出发,重点指导和培养,为博士后人员未来承担学科带头人的重任奠定基础,使博士后制度不仅能满足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般性需要,而且还能满足高校学科建设更高层次上的特殊需要,造就新一代学科带头人,使高校学科发展充满生机。
  总之,博士后制度是加快高端人才培养和促进高端人才辈出的机制,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更多更好的这种高端人才,博士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必将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做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博士后网
  [2]李建华.《中国博士后辉煌二十年》.中国画报出版社,2008年9月
  [3]周琼等.《高校博士后人才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相互作用初探》.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年9月

上一篇: 线性电子线路 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

下一篇: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