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经典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15-12-13 10:58

  摘要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以一贯之,人文学科与人文知识的传授,不仅在于掌握人文知识,而是要将其中蕴涵的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在他们的思想和文化的心灵上烙上民族的印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文观、人性观、价值观和自由观。

  “人文教育”是1995年以后使用的一个新概念,和当年的人文精神的讨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受自然科学取得巨大成功的影响,教育学界力图以经典的自然科学为效法的榜样,用“科学”来标志、来框定、来模塑教育,认定教育研究的价值在于对教育事实和“规律”进行精确、客观的评述,在教育研究上,以实证、定量、可控、统计、测量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最佳的研究范式,数据与模型俨然成了衡量教育领域的标准。教育领域由此迅速功利化,科学学科占领了教学内容的主要阵地,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则弱化,“育人”的教育成了单纯的职业教育、分数教育,这个时候,人们提出了“人文教育”的概念,力图用它解决这些问题。
  人文教育的本质应是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以一贯之,人文学科与人文知识的传授,不仅在于掌握人文知识,而是要将其中蕴涵的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在他们的思想和文化的心灵上烙上民族的印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文观、人性观、价值观、自由观。
  1 经典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人格
  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中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道德经》以自然法则立论,重视人、天、地、道与自然的关系,其指出:“人法地 ,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万物、生态万类,都由道生,然而道的作用必须由德来体现,《道德经》特别教人重视修德,能启迪学生道德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德行。综观《论语》,孔子十分重视自身的个人修为和涵养,重视立德、立言,用自己的言行做表率,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学习《论语》可以使中学生找回已失落了的民族的传统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承“仁者爱人”、“舍生取义”的可贵人格。“和”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出现得比较早, 一直延续到现在。《诗经》中的很多篇章如《国语郑语》、《箨兮》、《伐木》、《鹿鸣》等强调个体对整体依存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习这些有利与学生温柔敦厚品格的形成。学习《易经》能培养学生“厚德载物”的宽容宽厚的人格,学习屈原、杜甫、韩愈、苏轼的诗文,能增强学生爱国的情感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学生在学习了这些经典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人格。
  2 经典有助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中国传统经典在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全人类文化中最重要、最宝贵的瑰宝之一。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不仅凝聚着历代文学大家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也蕴含着他们丰富的思想和感情。《诗经》以“美”和“刺”作为创作的基本倾向,歌颂诗人所赞同、人文美好的事物 ,揭露和批判诗人所憎恶和丑恶的事物 ,审视着人不同情况下的思想感情;《楚辞》,尤其是其中的《离骚》等名篇,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表现了关心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理想的精神。《诗经》和《楚辞》它们皆为华夏民族智慧和灵性的结晶,其中具有的忧国忧民的社会意识,求真、求善、求美的艺术追求和崇尚道德的人性智慧,构成了中华文化生动的主题。唐诗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最灿烂、最赋有魅力的篇章,《代悲白头翁》和《春江花月夜》是初唐最具代表的清新歌唱,李哲厚在《美的历程中》中评价:“这两首诗是一种对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并没有实际、真正沉重的现实内容,它的美学风格和给人的审美感受尽管是口中说感伤但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盛唐之音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代表,王维的《辋川名句》写尽自然之美,优美、明朗、健康。李白诗歌的随意创造却美妙奇异、层出不穷、飘逸瑰丽。还有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等人的作品不管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一种丰神情韵颇丰满的美的特点。元明戏曲的出现,如《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等创造了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曲形式的美。清代的《红楼梦》、《水浒传》等小说创造了绚丽多彩、辉煌灿烂、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学艺术。整个古代经典文学以其独特的方式,熏陶和孕育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塑造着中华民族真、善、美的审美情趣。学生在阅读这些经典的过程中能真切感受到真、善、美的存在,从而培养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


  3 经典有助学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中华文化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灿烂而又从未中断过的人类文明奇葩。它具有无穷的魅力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经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实载体,也是树立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的精神支柱。因此,经典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学生掌握了古汉语知识,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传承、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组成的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它翔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学习四书五经可以使中学生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本民族的精神。从瑰丽的汉赋到唐代清新的山水田园诗歌、雄壮的边塞诗歌,从宋代豪放派词、婉约派词到元散曲、杂剧再到清代的小说,不同时代的经典里传承的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浩繁轶卷的文化典籍汇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而这些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了解它,体会它并使他们成为这些人文精神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实践者。
  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国历朝历代文化的发展史、是历代文人的成长史、心灵史。整个古代经典反应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发展史,呈现出了古代文人墨客独特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朱自清在《治国学杂话》中说:“用文学经典濡染出来的学子不仅对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而且对现实会有深度的体察。他们不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自己,因为他们在与文学经典对晤中建立了自己的精神谱系。他们不但会是民族文化忠诚的守护者,民族精神的传承者,而且将是我们时代精神最活跃的创造者。”经典文学中的人文教育因素将会影响着今天的学生们,重塑他们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影响他们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感和美学趣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汪青松.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2.
  [3]傅攀登.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9.
  [4]姚冬芬.高中阶段文学经典作品阅读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5]朱自清.文学经典常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6]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上一篇:高职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教学改革初探

下一篇:基于技能的启发式网络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