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摘 要: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点,它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中新课改呼唤语文课堂艺术化的提问,笔者认为高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策略可以从准、趣、悬、巧四个方面努力,从而真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听课幸福指数。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需要精心化的设计。优化课堂提问是新课改的客观要求,新课改要求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转变。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建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点,它在教学中发挥着激励、反馈、调控、巩固、强化等作用。合理巧妙的课堂提问会起到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真正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与提升学生的听课幸福指数。除了遵循“先易后难”、“适量”、“适度”、“适时”等基本提问原则外,新课改要求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亟需一定的艺术,那么我们将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化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在策略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要准。语文教师作为执教者对每一个问题必须做到严谨科学。要选准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诱导性问题的点,做到有的放矢,绝不随意而问,应该选择一个点逐步地向下深挖,形成问题扣着问题,从而使整个问题显得有条理。问题的语言设计需精心思索,巧妙安排,力求教师在问题确定之后应斟字酌句,使设计提问的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笔者在执教《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紧抓一个“退”字,提出了“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烛之武是怎样退的”、“烛之武退师的结果如何”、在疏通文言知识之后,利用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笔者在执教《归园田居》一文时,紧紧抓住题目中的“归”字而问,一连发出了 “诗人从何而归”、“诗人为何而归”、“诗人归向何处”、“诗人归去如何”的四个问题,层层推进。四个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的反应异常激烈,很多同学都按捺不住激动,带着问题迅速在诗歌中去寻找答案。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在自主、合作中解决了四个问题,教学效果良好。
二要趣。在准确的基础上,对于问题的设计要有趣。这种趣味性主要体现在问题的启发性,它会激发学生的潜在兴趣去努力解决问题。笔者在执教《林黛玉进贾府》时,针对王熙凤的出场,我提出了“贾母为什么称王熙凤为‘凤辣子’”这个问题。有个同学迅速举起手来答道:“一是从描写王熙凤的文字上看,她满身珠光宝气,红艳艳的,热烈而又奔放,而内部却很毒辣,阴险,表里不一,辣子是王熙凤形象的最佳代名词”。 笔者在执教《祝福》的时,当文中的“我”从短工口中听到祥林嫂是“穷死的”的时候,这个“穷”字在这段中反复出现,引起了我的关注,课堂上时,我提问同学怎么看待这个“穷”字。一片沉静之后,一个同学举手道:“第一,穷是指财富空了,二是指到了人生的尽头,这里指祥林嫂的人生到了尽头,但又透露出她想活而又不得不死的一种无奈。”他回答完毕,立刻引起同学们的掌声。
三要悬。对于问题的设计最好充满悬疑,悬疑性的问题最能悸动学生的心灵。笔者在执教《雷雨》一文时,我提前让同学们熟悉了课文,又用晚自习的时间让同学们观看了影片,又让几个同学简单地扮演了剧中的一段课。最后我在黑板上板书出“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周朴园到底还爱不爱鲁侍萍?”我将全班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全班立刻炸开了锅,纷纷举手,在剧本中一一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其中有一个同学的辩论引起了全班的震动,她说:“三十年后的周朴园已经不爱鲁侍萍了。资本家周朴园能像司马相如携卓文君私奔,能像焦仲卿那样为刘兰芝而 ‘自桂东南枝’吗?显然不能!三十年前,侍萍年轻漂亮,娴熟有佳,对男人有一种吸引力,这个时候的周朴园对鲁侍萍心生的是一种爱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而且周朴园是公子少爷, 玩弄一个侍女轻而易举。如果说周朴园对侍萍有刻骨铭心的爱, 他不会始乱终弃,所以他的爱是一种虚伪的爱,玩弄的爱,根本谈不上什么刻骨铭心,现在的周朴园见到鲁侍萍的的情感确实复杂,因为一是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二是他坚定地认为鲁侍萍的出现对他来说是一种名利上的威胁,因此他显得惶恐,由此证明了他的情感的虚伪和为人的阴险。”笔者在执教《祝福》一文时提出了“祥林嫂是自杀还是他杀?”,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正方代表“自杀”,反方代表“他杀”,正方代表大致认为,祥林嫂的死与其自身的麻木、愚昧有很大的关系。她原本对生活有着希望,但经历两次出嫁、阿毛早夭、对周围人的冷嘲热讽的人生惨景之后,她的精神最终趸入了绝望,丧失生活的信心,于是选择自杀。反方代表认为,是现实社会吃人的结果。鲁四老爷、四婶、柳妈、她的婆婆,还包括知识分子身份包裹的“我”等都是对祥林嫂进行精神虐杀的凶手。
四要巧。课堂的提问需要巧妙,让学生觉得妙不可言。在总结《祝福》主题的时候,我从文章的题目“祝福”入手,反问同学们“为什么这篇文章的题目起名为祝福?”。有感悟力较好的同学按捺不住激动说:“第一,文章很多地方都写到了祝福,她起到了揭示背景、环境的作用;第二,祥林嫂本来应该是吉祥的,但是她的命运确实如此的悲惨,所以这是一种反讽;第三,祝福,应该是寄托了作者鲁迅先生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吧,鲁迅先生面对这样的人间惨景,自己也不知道希望到底在哪里,显得尤为彷徨,但是他总要呐喊几句,他希望整个社会不再愚昧、麻木,像祥林嫂一样的人生悲剧不要再发生了。”这个同学回答完毕,我向他发出了赞许的目光,我点评道:“我们这位同学可以当鲁迅的评论专家了”。讲完《祝福》,我叫同学们立即翻开选修课本学习鲁迅的《药》,同学们举一反三地明白了鲁迅先生用“药”来命名课文的精妙之处。巧妙的提问既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节省了课堂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