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 要:
关键词: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具体课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做法。
一、指导思想要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这就是说要求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从师道尊严的高台,步入到师生是伙伴关系的平地。构建尊重学生,平等参与,交互学习,合作探究,置疑解难的教学场。只有教师的观念更新了,角色意识转换了,才会有求异的思维和全新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才不会永远拘泥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才不会拘泥于语文教学老是按字、词、句、段、篇的顺序去教,老是围绕着分段、找 段意、归纳中心的套路去跑,教师本人也才不会感到教的枯燥乏味,学生也才不觉得毫无兴趣。
实践中,我认为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带支撑性问题的中心提问,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目的。例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中,设问:隐蔽了那么多战士,大火为什么只烧到邱少云一人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火才熄灭,为什么没有烧爆邱少云身上的枪、子弹、手榴弹呢?在《麻雀》一文教学中,提问到:那位同学知道从树上飞落下来的老麻雀,是爸爸呢? 还是妈妈呢?在《从甲骨文到缩微图文》一文教学中,提出问题:缩微图文有没有会说话的图书那么先进?因为缩微图书是胶卷拍摄的,而会说话的图书可以是今天的VCD或DVD,甚至是电脑软件,它的容量和音像达到了完美的结合。缩微图书更不如当今的网上图书内容之丰富。就这样让学生围绕课文中的支撑性问题,深入探究,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又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开启了学生求异思维的闸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指导思想的创新,我认为应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为基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用它来引领指导今天的教育。“面向现代化”是基础,这不仅要面向中国的现代化,面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化,面向物质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同时还要促进教育自身的现代化。“面向世界”是途径,就是说要把教育放在整个历史时代,放在整个地球村中去把握,培养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现代公民,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面向未来”是根本,因为教育事业本身就是一项未来的事业,因而从教育自身特点和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出发,使今日之教育能够适应和满足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这三句话,三层意思,充分反映了教育方针的本质特征,体现了教育方针的基本规律。
二、教育目标要创新
创新教育的目标是要求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如何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其实就是要教会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能够提出问题,能够解决问题与释疑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我认为教学目标的创新,也就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教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比如在课前出示学习目标、能力目标。教学中并以此为轴心,课后以此为准绳,再组织检查学习掌握的情况。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让学生在课前先做事先设计好的作业练习,这样在生字、词语训练方面,学生可借助学习工具书自主完成。有难度的练习也会促使学生自觉地去阅读课文、认真思索、加深印象。上课时学生就会十分注意去探讨,去用心求知,这样既达到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又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
三、教学内容要创新
把语文教学同日常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感受语文之美的同时,也感受生活之美。倘若只顾吸引学生而不创新,那么我国文学史上便只会有屈原、孔子,而不会有李白、杜甫,更不会有鲁迅,老舍了。如果我们的教学工作仅拘束于教材,而不能让学生走出教材,进入生活,那教学工作便不会突破“教死书,死教书”的樊篱。我认为教学内容要创新。首先是基础教育教材本身必须创新,现在新课程改革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其次课堂上所学内容向课外延伸。如在教学《母亲的回忆》一文后,我让学生回家给母亲洗一洗脚;教学《索溪峪的野》后,我让同学们夸一夸自己的家乡;教学《赵州桥》时,让学生参观家乡的两座大桥,并与《赵州桥》对比一下,再畅想设计未来他们心中之桥。就这样使死的教材与活的生活相联系。其三,开辟第二课堂,开放阅览室、图书室,鼓励学生从事大量的课外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做读书笔记、剪贴等,发动学生办手抄报,每期进行一次评比活动,定期举办优秀作品展,从而提高了阅读质量。感受阅读成果,陶冶审美情操。这也是当前课改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所在,一至九年级的学生阅读量不少于四百万字。第四,引导学生阅读自然,阅读社会,阅读人生这类“无字之书”。把“活书”又引进课堂,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大语文”。
四、教学方法要创新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时代节奏,知识经济的日益增长。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求变革创新。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也不仅仅是教书匠了。不再是按部就班的“组、复、新、巩、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做教材的开发者、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一九九九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教授赫拉尔杜斯.霍夫特博士曾说:“真正优秀的学生是那些‘不听话’的学生,而不是那些对老师的指导言听计从的学生。”真正会学的人应该是那些能够提出问题的学生。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怕的是没有问题。在剑桥大学,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学生中,只有他在听课时,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果然超出了罗素。又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答道:“因为他没有问题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源泉。在教学实践中要求我们教师打破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自己提出一些带支撑性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教师思想的活与新,教学内容的活与新,教学方法的活与新,才能让学生“活”起来,才能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创新永远是课堂素质教育的灵魂。只有教师具备了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才会培育出敢于创新的新世纪人才。
上一篇:论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下一篇:魏晋时期思想美学中的生命意识